APP下载

琴诗的古淡韵味和清幽禅意

2017-04-24天津张毅

名作欣赏 2017年10期
关键词:禅意琴声庄子

天津 张毅

琴诗的古淡韵味和清幽禅意

天津 张毅

文人琴在宋初“晚唐体”诗人群中极为流行,这个群体里有文人士大夫,但更多的是号称“处士”或“山人”的隐逸之士,还有被称为“上人”的诗僧和琴僧。他们创作的琴诗以文人琴为主要吟咏对象,诗里描写的琴乐调古声淡,除了能“载道”而引发向往“三代之治”的思古之幽情,还可领会甘于寂寞、回归自然的道骨仙风。调古情幽,声淡而心静,在得意忘形的琴心感应中,不乏淡泊名利、消除烦恼的闲情逸趣,以及明心见性的空静禅意。

琴诗 隐逸 古淡 禅意

宋初晚唐体诗人潘阆在《寄会稽仲休山人》里说:“近携琴鹤游东越,曾接谈谐气味深。佛意已知师达了,儒书却为俗披寻。稽山有雪寒凝骨,鉴水无风冷彻心。别后相思向谁说,只应霜鬓暗相侵。”以古琴传达超然物外的情怀,在琴声中透露古淡自然的韵味,展示隐逸之士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宋代以“山人”自居的隐士喜以琴鹤相随,一些隐居山林的文人处士也有这种雅好。魏野在《和宗人见寄》里说:“兀坐几忘形,柴门夜不扃。稔怜丞相雨,瑞爱老人星。妻识琴材料,童谙鹤性灵。”他写的是晚唐体诗,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对琴乐的古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魏野《留题浐州姚氏鸣琴泉》云:

琴里休夸石上泉,争如此处听潺湲。爱于琴里无他意,落砌声声是自然。

以清澈的泉水跌落山涧形容琴声的自然高妙,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相通。老子崇尚自然美,用“大音希声”来形容“道”,又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五章》)老子讲的“希声”出有入无,通于杳邈之境,有至淡的韵味。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用“天籁”形容“吹万不同”的自然之音。欲闻“天籁”之音,须“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子·应帝王》), 也就是说,要用“虚而待物”的心灵去感受和想象,以达到物我冥合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庄子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庄子·齐物论》)不鼓琴的无声之乐,超越了人为的声音限制,具有朴素永恒的自然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受老庄思想影响的方外之士的文人琴,追求音乐的弦外之韵,以及淡而会心的精神体验。庄子有“鼓琴足以自娱”(《庄子·应帝王》)的说法,他倡导的“逍遥游”,指超越六合之表的精神自由。他常用“游心”一词来加以形容,如“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游心乎德之和”(《庄子·德充符》), “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庄子·骈拇》),“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游心于无穷”(《庄子·则阳》),“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庄子“无所谓”的“游心”观念,可作为孔子“游于艺”的补充,让人在文艺鉴赏中达到超越世俗的无功利境界,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老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认为君子的人生道路有两条,要么出仕做官,要么归隐山林。隐居不仕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比较难,除了寂寞难耐,还有具体的生存问题,活着并不容易。庄子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说:“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庄子·则阳》)庄子说的“陆沉”,是把人的形体和心灵分开,形体必须生活在世俗社会中,心灵却可以自由翱翔于山林,所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这种思想消除了入世与出世的对立,进一步发展,便可将仕与隐统一起来,身在魏阙而胸有丘壑,甚至以为心隐比身隐重要。

隐逸之风在宋代实现由表彰“身隐”到重在“心隐”的转向,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型隐逸文化。深受白居易闲适诗影响的士大夫文人,将“吏隐”和“心隐”视为中隐和大隐,而真正身隐的隐士和僧人,反而只能自谦为山林“小隐”。赵抃《次韵何若谷中隐堂观棋》说:“岂知中隐士,心不挂纤毫。”其《题中隐堂二首》云:“凭山倚市何须问,不隐形骸只隐中。”“隐中”是说只要心里解决问题就行,其实就是“心隐”。杨杰《留题张尉隐斋》诗云:“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市朝心隐不隐身,山林未必忘名利……君不见梅福曾作尉氏官,庄周亦为漆园吏。”以为身隐山林不如心隐朝市。

以琴乐自娱是古代士人隐居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疏越清淡的琴声近于天籁,能使听琴者心境平和而感到愉悦。魏野《闲居书事》云:“无才动圣君,养拙住山村。临事知闲贵,澄心觉道尊。成家书满屋,添口鹤生孙。”他在《寄唐异山人》中说:“不见琴诗友,相思二十秋。能消几席别,便是一生休。未得云迎步,还应雪满头。”唐异因琴艺高超,受到过崔遵度的称赞。他还精于诗文和书法,其书艺据说可与宋初书法名家李建中相媲美。唐异在《闲居书事》里说:“幽居经宿雨,屐齿遍林塘。一境无过客,千山自夕阳。昼禽多独语,夏木有余凉。招隐诗慵寄,时清谁肯忘。”诗境清幽恬淡,寄情高远,完全是“晚唐体”的格调。

在宋初隐者和僧人所写的“晚唐体”诗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承传文人琴道的同时,以佛道的出世态度“游于艺”,其恬淡、平和的琴声里蕴含着淡薄名利与超然物外的思想。再进一步地发展,就是主张以古琴表现自然和人心的清净本性,于参禅悟道中回归自然。

古有焦桐音,听寡不在弹。古有阳春曲,和寡不在言。言兮牙齿寒,未极离微根。弹兮岁月阑,未尽升沉源。少林几坐花木落,庾岭独行天地宽。因笑仲尼温伯雪,倾盖同途不同辙。麟兮凤兮安可论,许兮巢兮复何说。秋光澄澄蟾印水,秋风萧萧叶初坠。送君高蹈谁不

释重显出生于四川遂州,自幼颖悟过人,他志在丘壑而夙结佛缘,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入浙江四明雪窦山的雪窦寺任住持,使一度消沉的云门宗重现活泼生机。重显这首琴诗中的“和寡不在言”,指出了语言文字功能的有限性,“安可论”“复何说”,强调言论的不可靠性。他以为琴声作为音乐语言应回归自然,以表现自然与人心的清净本性为宗趣。禅宗以“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为中国特色,可禅师在开悟后学时又会用到文字,禅宗的公案语录多诗化的文学语言。究竟立文字还是不立文字,如同有琴声好听还是无琴声更妙一样,是很难取舍的。

作为雪窦禅宗风的开创者,释重显影响最大的作品是《颂古一百则》。所谓“颂古”,是以诗的语言形式对以往的禅门公案予以颂赞并加以提示,而“公案”是禅师以机缘开悟后学的文字记录。如禅门有“三界无法,何处求心”的著名古公案语,重显《颂古一百则》第三十八则的颂云:

禅门多唯心之论,强调超越语言文字的心灵感悟。由重显所作的颂语“白云为盖,流泉作琴”,表明他更倾向于“听寡不在弹”的天籁之音,并以极富诗意的语言对“何处求心”做了提示。禅者看重的是心灵的澄明与解脱,用古淡的琴声净心,以弹琴的方式悟道,对眼耳等感官接触声色现象持否定态度。听琴过程中心灵感动的刹那,极似禅的顿悟。有这样一则禅宗公案:“南泉指庭前花召大夫云:‘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 释重显《颂一百则》第四十一则说:

琴僧弹琴是澄净心境的体现,更是一种般若空观的诗意表达,古琴的调古声淡极易将人引入清幽的禅境。宋初的太宗朝和真宗朝涌现出为数众多的琴僧,除属于琴侍诏朱文济一系的夷中、知白和义海之外,还有重喜、演化、怀月、真上人、若讷上人等。他们在与文人士大夫交往酬唱时常演奏古琴曲,既能弹出蕴含诗之兴象的古淡琴声,也能在清和的音乐风格中透露出空灵的禅意、禅趣。苏舜钦在《演化琴德素高,昔尝供奉先帝,闻予所藏宝琴,求而挥弄,不忍去。因为作歌,以写其意云》中说:

宋代文字禅的兴盛,以诗意盎然的语言方式加深了士人对琴乐的理解,在看空声色的同时看淡人生,以清净心聆听古琴的弦外之音。如赵抃一生爱琴,喜与隐士、琴僧交往;他入蜀做转运使时,单人独骑,仅携一琴一鹤赴任,成就一段饶有文人趣味的清廉佳话。他在《次韵僧重喜闻琴歌》里说:

①潘阆:《寄会稽仲休山人》,《全宋诗》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②魏野:《和宗人见寄》,《东观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魏野:《留题浐州姚氏鸣琴泉》,《东观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40页。

⑤赵抃:《次韵何若谷中隐堂观棋》,《全宋诗》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5页。

⑥赵抃:《题中隐堂二首》,《全宋诗》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21页。

⑦杨杰:《留题张尉隐斋》,《全宋诗》第12册,第7853页。

⑧魏野:《闲居书事》,《东观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魏野:《寄唐异山人》,《东观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 者:

张毅,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编 辑:

张勇耀 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禅意琴声庄子
泉水滴答
平天湖,禅意的水
倾听那琴声
可怕的琴声
禅意少年
禅意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悦耳的琴声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