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卡夫卡的满足
2017-04-24北京肖锋魏梦瑶
北京 肖锋 魏梦瑶
《乡村医生》:卡夫卡的满足
北京 肖锋 魏梦瑶
卡夫卡曾在日记中提到他在《乡村医生》中获得了满足感,这种“满足”可能指接近了以两种宗教观为基础的卡夫卡式的信仰与追求。作品中两者克服困境走向一致,实现了卡夫卡所说的精神上的满足。
卡夫卡 《乡村医生》 精神满足 信仰追求
卡夫卡在日记中提道:“我仍能从像《乡村医生》这类作品中感到稍纵即逝的满足,前提是我仍能写出此类作品(这是非常不可能的)。”海因茨·波利策认为由于《乡村医生》的荒诞和碎片性,“不连贯,没有内在一致性”“没能掌握其形式”“基本上不可理解”,所以我们很难理解卡夫卡所说的“满足”。基于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关于卡夫卡《乡村医生》的研究主要有:叶廷芳的《〈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周何法的《夜诊铃“误响”之谜——卡夫卡〈乡村医生〉的传记式解释》、赵山奎的《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与希腊古典》、孙彩霞的《宗教精神的失落——谈〈乡村医生〉反讽〈圣经〉的主题》、刘际平的《〈乡村医生〉:一个“弱的天才”的悲哀》、谢莹莹的《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这些研究或是对文本的解读,或是联系卡夫卡的身世,或是与其他作品比较,但最终都指向了研究卡夫卡时惯用的主题:焦虑、恐惧和孤独的精神。其悲观的倾向与卡夫卡所说的“满足”似乎有所悖。那么,卡夫卡为什么会说在《乡村医生》中获得了“满足”?早在1980年,孙坤荣就对《乡村医生》文本本身提出以下疑问:
马夫和两匹马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去看病时马车能够疾驰,而回来时却磨蹭流浪,永远回不到家,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开始时看不出病人有什么病症,后来才发现了致命的伤口,而医生却无能为力? 伤口同树林中的斧子有什么关系,这个伤口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病人的家属要把医生的衣服脱光,按倒在病床上? 女佣人罗莎的命运说明了什么?孩子们的歌唱说明了什么?医生和病人的一些对话又说明了什么?
自《乡村医生》译介至今,这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还没有被解决,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哲学、精神层面,如叶廷芳认为:“我们在《乡村医生》中看到的就是一幅传统价值观念崩溃,人们一时无法适应、无所适从的图景。”周何法、孙彩霞、刘际平、王宝萧等人的文章,无不得出卡夫卡是一位忧郁作家的结论,所体现的是徘徊、乏力、孤独的状态。卡夫卡的好友马克斯·布罗德的观点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角:
我所强调的以及我对卡夫卡的阐述有别于别人(如舍普斯、维塔、施图姆普夫)的,是这一事实:我认为他的关键词是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深情满怀以及一种恰当的充实生活意义上的虔诚,但不是迷失自我、厌倦生活、灰心丧气、“悲剧性的地位”。
综合文本密码与卡夫卡的宗教哲学观点,将对我们理解卡夫卡的“满足”有很大帮助。
“我的处境十分窘迫”⑦
卡夫卡小说总会透露出一种既非此处,也非彼处的徘徊挣扎。小说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我的处境十分窘迫”。“窘境”从文本最浅层来看,是医生医治病人的窘境,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可以发现医生不断地会陷入“窘境”之中。
首先医生的马被冻死,而暴风雪天气中没人愿意帮助医生,这是第一个“窘境”。在走投无路之际,猪圈里突然出现了野蛮的马夫和健壮的马匹,驾马前往病人家中,这看似最初的窘境得到了解决,而实际上医生迎来了新的问题:马夫强占侍女罗莎让医生再次陷入两难的“窘境”,以至于他在诊断病人时还心念罗莎。第三个“窘境”发生在他发现了病人的伤口而被人扒光衣服被迫与病人躺在一起,迫切地想要逃离。随后,医生驾着马车逃跑,却怎么也拿不到衣服,病人也不愿提供帮助,驾着马车赤裸着怎么也回不到家,高呼“受骗了!”可见,医生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里挣扎,最后走向了一条流亡之路。
这些“窘境”的共同之处在于:横向看,同一时间内,出现两个困境——马死了与无人提供帮助;罗莎受马夫欺凌与对病人医治无效;驱车逃亡但不知所往与赤身裸体拿不到衣服。无论医生置身于哪个困境,他都既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另一个困境的存在,又令他内心不得安宁。纵向看,困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医生越挣扎,越试图解决眼前的困难,就越加速了下一个“窘境”的发生。试想,第一组对立“窘境”出现时,即马死了和没人愿意帮助医生,医生便放弃出行的念头,那么后面的“窘境”便没有发生的可能。纵横交错的矛盾,加之诡异荒诞的情节发展,令整篇小说充满阴郁压抑的气息。
在现实生活中,卡夫卡也保持着相类似的矛盾与挣扎,如他出生在布拉格的犹太人身份令他陷入德语和捷克语的挣扎之中;对犹太教和基督教信仰的反反复复;三次订婚、三次悔婚,体现了对婚姻的犹豫不定。文本叙事安排上同样体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交锋,这也解释了作品为什么呈现出荒诞的特点,如暴风雪阻碍医生出行是符合理性的,随即猪圈跑出马夫与马打破理性;医生从生理角度诊断病人无恙是合理的,立刻又发现爬着手指大小的蛆虫打破合理性;医生向家人陈述病情合情合理,而家人的反应与随即出现唱歌的孩子、缓慢行驶的马车再次打破其合理性。如果作品只是合理性或通篇非理性,都不会使阅读如此困惑,然而也许卡夫卡正享受着这种窘困的境况,好友布罗德说:
不怎么为人们所知道的(或是不怎么为那些对他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做评价的人所意识到的)则是,他特别多的怀疑和绝望的外因。值得注意的不是他怀疑,而是他尽管怀疑和绝望,却仍还保持着对崇高的善的力量信仰,他不断重新为这一信仰而战斗并重新争取到它,只要它有哪怕暂时从他身边消失的危险。
很多研究都忽略了卡夫卡孤独、迟疑之后的抗争,独断地强加给他悲观色彩,却忽略了绝望之后的抗争正是卡夫卡所享受的探索和流放。他相信“目标确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路者,乃踟蹰也”。
医生在暴雪夜的遭遇直观体现了发生在卡夫卡精神世界中的思考与挣扎。
医生、病人的对立与统一
此时,我们非常有必要将之前的论述整合一番。首先,医生总是陷入窘境之中,做了一些极不情愿的事情,最终的结果则被强制按在男孩的床上,与他躺在一起。其次,男孩的伤口与罗莎的关系,像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一个文字谜团,让人无法忽略两者隐秘的关系,而医生则是证明他们关系的唯一要素。再次,医生无法与男孩的家人顺畅交流,“开处方是件容易的事,而除此之外,还与这些人沟通就很困难了”,但却能与男孩探讨病情,加上刚刚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只有医生能听到男孩所说的?甚至能够看到所谓精神层面的疾病呢?
分析到此,或许我们能总结出一种新的可能,医生代表着卡夫卡精神层面的自我发现与救治,病人则是现实中的病态肉身,它们是一体的,分别管理着精神和肉体两部分。而作品所描述的创伤,实际上就是精神层面的伤口的现实反应。精神方面的创伤无法通过物理方法被发现与治愈,所以才出现了最开始查不出病因的状况,以及与病人躺在一起的治疗方式。也就是说,医生作为精神层面的代表,能够超越常规,探索到肉身的创伤。例如名为“rosa”的伤口,与医生治病时内心所牵挂的女仆Rosa形成了某种呼应。所以,完整个体被分为肉、灵两部分,并蕴藏能够互相沟通、理解与治愈的亲密关系。
医生医治病人可以视作肉灵终于统一,医生起初极大的不情愿,挣扎在一个又一个的困境中。诊断出病情后,家人散去,给医生与病人腾出了独处的空间。男孩第二次与医生交谈:“‘你会救我么?’男孩哽咽着低声问道……”接着写道:“如果你们要我越俎代庖尽神职,我姑且听之任之吧……”所以医生所行目的从看病开药变成了宗教治疗。后续一系列怪诞事件都成为仪式的一部分。而医生与病人的统合可以在结尾处窥见端倪,医生抱怨病人不肯替他够到皮衣,也就是说,是同病人一起驾着马车不知所往,由此也为我们从宗教角度分析另辟蹊径。
卡夫卡在《乡村医生》中的“满足”
这段话有力地解释了医生被脱光衣服躺在男孩身边这一情节与《圣经》的联系,但不足以佐证论文作者所说的医生的救助失败了,是对《圣经》的反讽。实际上,医生对男孩说了非常重要的一段话,让“他听进去了,安静了下来”。
“年轻的朋友,”我说道,“你错就错在只盯着自己的伤。而我,我去过远远近近的所有病房,可以告诉你:你的伤口没有那么严重,只是锄头的尖角砍了两下造成的。许多人不大听得见树林里的锄砍声,更听不到锄头在靠近他们,就傻乎乎地等着挨砍。”
《乡村医生》中卡夫卡的满足可能就存在于对真理的发现中。病人作为实体,医生作为精神,在一个窘境丛生的暴风雪之夜通过肉灵的和解与融合,发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伤口,召唤精神的医治,唤起失落的信仰。这也是卡夫卡通过文学所追求的真理与信仰。
①Franz Kafka:Diaries, Ttrans:Joseph Kresh, Martin Greeberg and Hannah Arendt,New York: Schocken Books,1976,p.386—387.
②Heinz Pollzer: Parable and Paradox,Ethace:Comell,1966.
③赵山奎:《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与希腊古典》,《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3期。周何法:《夜诊铃“误响”之谜——卡夫卡〈乡村医生〉的传记式解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孙彩霞:《宗教精神的失落——谈〈乡村医生〉反讽〈圣经〉的主题》,《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刘际平:《〈乡村医生〉:一个“弱的天才”的悲哀》,《外国文学》2009年第2期。谢莹莹:《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
④孙坤荣:《卡夫卡和他的〈乡村医生〉》,《译林》1980年第4期。
⑤叶廷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⑥⑧马克斯·布罗德:《灰色的寒鸦——卡夫卡传》,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⑦弗兰茨·卡夫卡:《卡夫卡》,韩瑞祥、全保民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页。
⑨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十卷,叶廷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作 者:
肖 锋,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文系副教授。魏梦瑶,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文系2014级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编 辑:
张勇耀 mzxsz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