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中类比法的运用
2017-04-23宋柳
宋柳
俄国图书学家、作家尼古拉·鲁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要想获得知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必经路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扩展阅读面,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0万字。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类比的方法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在分门别类中归纳要点,在举一反三中触类旁通,能使学生开阔认知视野思维,在比较阅读中生成敏锐的语言感知。
一、选读相同题材,体会主题表达的千姿百态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不一样的解读。课外阅读围绕教材文本展开,使学生感到“似曾相识燕归来”。运用同题材类文引导,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在产生敏锐语言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
整合同类题材,可以使学生产生更为宽泛和丰富的认知。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珍珠鸟》一课时,笔者结合诚信的内涵,向学生推荐了著名的动物小说之王沈石溪写的《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等作品,并引导学生围绕“世间的生命是平等的,尊重和善待别的动物生命是我们人类应该首先做到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审视和认知生物共同发展。除此而外,结合《九色鹿》中的诚信主题引导学生深思:为什么说诚信是我们立身安命之本?有的学生结合珍珠鸟和九色鹿的例子认为,动物都知道知恩图报和诚实有信,我们人类更应该如此;有的学生认为,只有人类善待其他物种,多与他们和谐相处,才能赢得共生共荣;有的学生认为,作为自然中的一员,人类应该为保护其他物种尽自己的力量,让他们能够与人类一样享有更多自由、平等、快乐的发展权利,等等。学生在由此及彼的过程中读有所感,思有所得。
推荐与课内阅读素材相似的题材文章,能吸引学生的阅读眼球和注意力,有效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针对相同题材中某个相同内容,建议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式探究,丰富认知空间。围绕相同点引导学生比较注意细微差异,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
二、关注同一作者,感悟写作者的写作特色
阅读是学生、作者、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和探寻写作技巧的重要基石。作者在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各有不同,有的充满激情,有的饱含凝思,有的流露悲怆。多给学生推荐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在纵向对比中发现写作特色,为学习和运用语言提供借鉴。
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用了很多名家大师的经典作品,目的是让学生从中接受精神熏陶和灵魂洗礼。在教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时,围绕巴金的文学贡献,笔者引出鲁迅的称赞:“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以此为缘起,推荐学生阅读《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激流》等作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归纳巴金作品内容多样性特征: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在此基础上归纳巴金的语言风格:热烈、明快、朴素,该特点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一样的体现。有的学生认为,巴金的艺术风格源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源于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有的学生认为,巴金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来自于他对写作艺术的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等。
抓住不同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找出前后的差异,让学生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思考。针对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引导学生从鲜为人知的趣味故事中摘录相关词汇语句,揣摩表达方法。
三、研读一个对象,挖掘多样化的内涵
一块石头,在普通人看来仅仅是一块石头,而在艺术家看来却是艺术品。同样,描写一个对象也会引起学生不一样的感知。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获得的心理体验也不一样。围绕一个对象细细琢磨,能够挖掘不一样的内涵意义,听出“弦外之音”。
例如,以月亮为题材的诗句举不胜举,李白的《静夜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在学习这些诗句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发现了怎样的差别?有的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阐述了作者笔下的月亮各有不同,其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有惜别,有怀旧,有遥想;有的学生认为,都是一种描述手法,都是通过月亮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有的学生说,无论描写何种月亮,都寄托了作者不一樣的思想情感,都是体现作者丰富情感,等等。
通过挖掘不同的内涵,使学生在感受“异曲同工”之妙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灵感。关注相同对象的不同描述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感知。总之,语文课外阅读中运用类比,能在凸显素材的多样化和全面性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教师需要注重以点带面,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理解,在题材扩充、问题探知与深度拓展的过程中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丰富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