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领袖与党外亲密战友何香凝

2017-04-23孟红

文史月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廖承志邓颖超

孟红

何香凝是共产党人的老战友,是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无论是在我们党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还是顺利发展的时候,她始终如一地相信我们党,支持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她跟随历史前进的脚步,毕生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进而为社会主义奋斗不息。她这种不断革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一直把她当作可以信赖、可以共商国家大事的亲密朋友。早在1937年,毛泽东主席就高度评价何香凝“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她以自己的革命业绩和高尚情操,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衷心尊敬与爱戴。她与中共领袖之间的交往感人至深,留下一段段佳话。

毛泽东与周恩来:敬重何香凝、关爱廖承志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刺。

周恩来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就前往医院探望。后来,他整整三天三夜没回家,直到他回家后邓颖超才知道自己的丈夫也险遭毒手。周恩来和蒋介石原本是研究决定当晚11点搜捕杀害廖仲恺的凶手,但蒋介石提前两小时发布了戒严命令,而且临时改变了口令,周恩来却一点不知道。那天晚上,周恩来的车子开到司令部门口,警卫问口令,这边不知道,一时答不上来,结果警卫就开枪了,周恩来的司机被打死,他机智地卧倒在车座下才幸免于难。后来,周恩来下车大声宣布自己的身份,警卫这才住手。当夜,周总理是带着一身血迹回家的,但他总算是死里逃生。

由于那段特殊的经历和生前友谊,在廖仲恺遇难后几十年,周恩来对何香凝和她的一对儿女都特别关心。周恩来对廖承志兄长般的关怀和爱护,使廖承志终生难忘。而廖承志不负周恩来之所望,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得到周恩来的赏识。

廖承志1925年17岁加入国民党,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脱离国民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何香凝支持并掩护廖承志离沪赴川陕苏区工作。

长征途中,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另立中央,被强加上“特务”的罪名,开除党籍,在保卫局的监视下戴着手铐行军。1936年9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黄河边,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下部队,发现廖承志被人看押着正低头慢慢地走,很快意识到他的处境不妙,当时也不便多说什么。廖承志思想上没有一点准备,竟不知如何是好。是同周恩来打招呼,还是背过脸去?他不想给父亲的老朋友带来麻烦。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周恩来下马走了过来。他没有和廖承志说话,只是当着押送人员的面,紧紧地握了一下廖承志的手,然后上马走了。

晚上,周恩来派通讯员把廖承志叫到司令部。廖承志一进去,又一次感到不知如何是好。屋里坐满了人,有张国焘,还有红四方面军领导,也有中央派到红四方面军的朱德、刘伯承等,他们都严肃地坐在那里。在这之前,廖承志已经听说张国焘下达了对他执行枪决的命令,心想,是不是执行死刑前再审讯一次?但他看见有周恩来在场,不知怎地心里反倒踏实了。据他所知,周恩来是不会善恶不辨、随便置人于绝地的。

张国焘当然知道周廖两家的亲密关系。不过,他还是明知故问周恩来:“你们俩早就认识吗?”周恩来没有直接回答他,佯装声色俱厉地问廖承志:“廖承志,你认识了错误没有?”周恩来在这里没有像以前那样唤他承志。他刚想为自己申辩几句,可是看见朱德朝他微微摆了一下手,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周恩来的计策,就老老实实回答说:“认识了。”周恩来又问:“认识深刻不深刻?”廖承志回答:“深刻……”,周恩来接着问:“改不改?”廖承志回答:“改——!”廖承志好像是家长面前的孩子,一一做了回答。

最后,周恩来将张国焘的嘴给“堵”了起来,为廖承志的“错误”结了案。“改了就是好同志!张主席还是欢迎你的。”然后,他叫廖承志留下吃晚饭。

在吃晚饭的时候,周恩来故意不理睬廖承志,只同张国焘说话。朱德在桌子下悄悄踩了廖承志的脚,叫他不要老抬头想和周恩来讲话,老老实实吃饭!

饭毕,周恩来还是没有笑脸,立即让人把廖承志带走。

张国焘本来已宣布当晚将廖承志处决,可是见周恩来站在他一边训斥了廖承志,而朱德也没有像以前那样为廖承志说好话,张国焘觉得周恩来给了他面子,心头的火气撒掉一半,气顺多了。于是,他又下令:“不杀廖承志,以观后效!”

周恩来机智巧言挽救了廖承志的生命,使廖承志留下有用之躯,为党为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也是这条被周恩来挽救下来的性命,不仅使革命先烈廖仲恺保存了一个后代,也让新中国外交战线多了一个杰出的外交官。

1937年1月,廖承志顺利到达延安,周恩来托人告知何香凝。

何香凝于是托人捎给毛泽东一套狼毫湖笔、一本她的《画集》、一本廖仲恺的《双清词草》。原来,何香凝、廖仲恺结婚后,住在廖的哥哥廖恩焘家屋顶晒台一间矮小简陋的破屋里,白天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每逢月圆时,皓月当空,清光洒进斗室。何触景生情,写下“愿年年如此,人月双清”的诗句。后她们命名这间小屋为“双清楼”,何香凝作画自署“双清楼主”,诗画集命名为《双清诗画集》;廖仲恺也把自己的诗词集题为《双清词草》,廖承志作的诗也曾以“双清楼后人”署名,并表示“两代鬼雄魄,长久护双清。”廖仲愷、何香凝合集也题名为《双清文集》。

同年6月25日,毛泽东亲笔作了复曰:

香凝先生:

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没有什么奉答先生,惟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承志在此甚好,大家都觉得他好,望勿挂念。十年不见先生,知比较老了些,然心则更年青,这是大家觉得的。看了柳亚子先生题画,如见其人,便时乞为致意。象这样有骨气的旧文人,可惜太少,得一二个拿句老话说叫做人中麟凤,只不知他现时的政治意见如何?时事渐有转机,想先生亦为之慰,但光明之域,尚须作甚大努力方能达到。

敬祝

健康!

毛泽东 上

六月二十五日

毛澤东这一篇300字的短信,表达了感谢之情和景仰之意,并问及另一位故交。感激而无受宠若惊之感,无以回赠便秉笔直言;赞誉而无阿臾奉承之词,用语质朴,恰如其分;问候故人,情真意切,直抒胸臆。捧读此信,犹如在听一席温润亲切的家常话,大方得体,自然贴心,如清水芙蓉,坦然率真,质朴无华。毛泽东的这一书信像他的其他应用文一样,达到了“辞,达而已”(《论语》)的境界,质朴而富有表现力,平实又不失其力度,这与他在《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等一系列论著中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是完全一致的。

周恩来:破例为何香凝画作题词

何香凝不仅是革命家和爱国者,还是有名的画家。 她画的梅花很受大家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还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大门口。祖国派出了优秀儿女——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1951年,何香凝为志愿军画了一幅《喜鹊牡丹图》,请周恩来总理欣赏评价并且想让其在画上题词。

周恩来有个“原则”,就是从来不在别人的画上题字,唯一的一次就是对何香凝的破例之举了。周恩来欣然命笔题写了一副12个大字的对联:

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

“鹊”就是喜鹊,它一直被人们看成是报喜的吉祥鸟;“贻”, 是“送”的意思。这副对联嵌上了“抗美援朝”四个字,配上何香凝的画,再好不过地表达了祖国人民对“抗美援朝”战争必胜的信念和对战士们的崇敬。

毛泽东:十分珍视何香凝送给他的画“虎”

1955年何香凝画了一只立虎送给毛泽东,据李银桥回忆,当时毛泽东仔细欣赏后吩咐一声:“是了,这只虎应该放东屋。”为什么要放在东屋?

毛泽东对中国文化的精通,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国画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主席和齐白石大师交往很深。对何香凝先生,毛泽东更是格外尊重。

我们可以看到,何香凝先生画的老虎,从时代背景上看,那无疑是表现中华民族的觉醒。她用细致的渲染和较精致的笔法,来描绘虎轩昂的动态,威猛的神情,富有质感和立体感。她的画强调色彩和气氛的表现,富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毛泽东最欣赏的,还是画中的精神气质,也就是毛泽东喜欢的虎气。

“虎气”表现在吞吐天地、气壮山河的豪气,不怕鬼、不信邪、敢作敢为的勇气,倔强刚毅、百折不挠的犟气,尤其在困难面前,舍我其谁的霸气。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毛泽东不会把这样的老虎放在别处,而要放在东屋,体现打头阵的虎气,勇往直前。后来不是说:“东风压倒西风”吗?

另外,从风水上讲,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讲究,西边是右边,是放白虎的地方。

我们更多要想,要做的是大力弘扬虎气,扬我中华民族的虎威,那是我们整个民族迫切需要的。

周恩来:登门为何香凝庆寿

1958年5月,时任解放军二十一军军长的吴咏湘少将因病去广东从化疗养,由其妻子朱虹陪同前往。一天,时为海南军区司令员的庄田对吴咏湘说:“今天是何香凝生日,去吧,去看看她。”吴咏湘认为同何香凝不熟悉,贸然闯去不合适。庄田说:“不要紧,何香凝好客,我带你去,给你介绍一下,就可以了。”正在休养,也无别事,吴咏湘、朱虹夫妇就随庄田一起去了何香凝住处。天已暖和了,何香凝房间里还烧着暖气。

一进门,看见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和陈毅都在,大家一一热情地打起招呼。办寿庆活动的还组织了几十个年轻的女同志去祝寿,满满一堂,使寿庆更显热闹。

切开吃西瓜的时候,何香凝给每人分了一份。

有人提议要邓颖超唱红军时代的歌,周恩来说:“你不会唱了吧,还会唱吗?”邓颖超说:“会唱的。”就唱了一支。

何香凝也唱了一个广东小调。

紧接着,陈毅唱了一支《马赛曲》。邓颖超从桌子上拿了一些糖果放进了口袋里,周恩来说:“怎么拿糖?”邓颖超说:“拿回去给孩子们吃。”

周恩来随手拿起一块糕点吃,那是小小的糕点,一两面粉可以做好几块,周恩来吃了一块后,又准备吃第二块,邓颖超轻轻打了一下周恩来的手:“不要吃了,留一些给孩子们吃。”

何香凝听到了邓颖超的话,笑着要服务员拿纸包了几个点心交给了邓颖超。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没有孩子,说是要带回去给孩子吃,当然是指他们收养的那些烈士遗孤了。之后,周恩来、邓颖超先告辞了,夫妇俩互相推让要对方走在前面,最后还是邓颖超把周恩来推在前面,周、邓一先一后走了。陈毅元帅同吴咏湘、朱虹夫妇也一起告辞了。

1961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在政协礼堂主持了一个“百老庆寿大会。”一百位70多岁以上的在京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欢聚一堂。

周总理准时到会。周恩来与何香凝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一进会场就立即向老寿星——83岁高龄、时任民革中央主席的何香凝走去。

何香凝见周恩来正向自己走来,忙起身相迎。但老人动作迟钝不便,不慎把手杖失落在地。

周恩来加快脚步疾趋向前,一面弯腰为何香凝拾起拐杖放好,一面热诚地与老人家握手,向她问好祝寿,并向到会的老人一一问候。 宴会开始后,周恩来举杯,风趣地说:“今天到会的百位老人,年龄平均八十岁,加起来就有‘八千岁,人生望百……,20年后,我们百位老人再集体祝寿,大家要真正地高呼‘万岁了。”

这次别出心裁的祝寿会,充分反映了周恩来同何香凝等党外著名人士们彼此互相敬重、互相关心的浓浓友情,也正是数十年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胆肝相照的真实记录。

周恩来:“文革”中力保何香凝及其子安全

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对何香凝同样采取了特别的保护措施——讓部队派战士在她家门口把守,使她免受造反派冲击。

然而,何香凝心中有块关于儿子廖承志的大心病——由于他被关押,何香凝的心情一直不好。有一次,邓颖超去看望她,老人很伤感地说:“我几年不见承志了,最近听说他的心脏病又犯了,实在是想念他呀。”

邓颖超回家后把何香凝的话告诉了周恩来,周总理心情十分沉重,他说:“何老太太跟随共产党几十年,我党困难时,她想尽办法来支持,现在想见儿子这点愿望应该满足。”

为了保护廖承志免遭外界冲击,周恩来一开始是安排廖承志在中南海外办机关廖的办公室居住,以后让他搬到办公区旁一个僻静的院落里。接着,又搬到养蜂夹道一号外办机关驻地和西皇城根南街九号外办机关驻地。

1969年5月,经周恩来批准,外办干部下放到宁夏“五七”干校。周恩来特别交待,要廖承志和专案组人员及个别患病的老同志留下,迁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遵照周恩来的指示,留京的几个同志成立了留守处党支部。从1966年8月到1970年9月,廖承志5次转移住地。这期间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斗争最激烈、全国混乱到极点的时候。周恩来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为了廖承志的安全,对他住地的转移一次次作了精心具体的安排。周恩来一方面妥善安排廖承志的住地,同时又指示外办成立“廖承志专案组”,“把廖承志同志的事情管起来”。这是周恩来为了保护廖承志而采取的一个独具匠心的办法。该专案组1967年2月成立,组长李新华,成员有张和平和霍英华。其任务一是照顾廖承志的生活,督促他按时服药,注意他的心脏病情;二是应付外面群众组织前来揪斗和来人外调。

周恩来要求该专案组将廖承志的健康情况随时向他报告。几年中,周恩来多次亲自安排廖承志到北京医院、解放军三○一医院体检、就医。病中的廖承志仍坚持学习、作画。

在廖承志被“监护”的几年中,周恩来曾亲自到医院看望廖承志的母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并选派特护到家中护理。

1970年9月,经周恩来的多方保护,江青一伙给廖承志设下的陷阱和横加的罪名被排除了,但中央在宣布审查结束之前,还不能解除对廖承志的“监护”。

此时,何香凝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重病缠身,思念长期不得相见的爱子。

周恩来十分体谅她的心情,但又不能给江青一伙留下口实,于是,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决定让廖承志在国庆节期间回家探母。为确保廖承志探母过程中的安全,周恩来委派当时驻国务院的军代表丁江召开有国管局、中侨委的军代表和外办专案组组长参加的专门会议,传达落实自己的部署。周恩来给外办专案组的任务是选派一位政治品质好的女同志“监护”往返,保证廖承志的健康,9月30日下午3点离开住地,10月3日下午5点前返回。周恩来对派女同志“监护”还做了解释:“何香凝老人,不愿见陌生男人出现在家中,廖家女孩多,去个女同志方便。”专案组中唯一的女性霍英华担此任务。9月30日下午,霍英华陪同廖承志乘车直奔廖家。

10月1日早饭后,经普椿对霍英华说:“老太太见到儿子,精神好极了,有说有笑,特别高兴,这是几年来她第一次和儿子一起过节、团聚。”言谈中流露出对周恩来的感激之情。10月3日是专案组预定返回的日子。经普椿让霍英华请示领导能否让廖承志在家再多住几天陪陪他妈妈:“老太太已是风烛残年,卧病在床。儿子这次走了,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她会发脾气,问我为什么刚回来,又把他放走了?我没法向老人家交待!老太太就这么一个儿子,为儿子她经历过多少苦难啊。说着,她还指着墙壁上的画对霍英华说:“这幅画是老太太在法国画的。国民党右派暗杀了廖仲恺之后,老太太向蒋介石要人,蒋介石请老太太去周游世界,在巴黎画了这幅画。如今她人老了,就是不愿儿子再离开。”

经普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霍英华,但她的内心很矛盾:廖承志回家是周恩来精心安排的,来去的钟点都说得非常清楚具体。为保证这次探亲的顺利,已通过了多种渠道,费了很大的周折。轻易变更日程和延期回去,不符合周恩来的指示。除非情况紧急,怎能轻易去惊动周总理?周总理现在不知又有多少大事在等着他去处理,又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不得休息,这个电话不能打。但霍英华又一想,要是廖承志一走,年过九旬的老人心情悲痛,万一有个闪失,周恩来几年来为何香凝母子倾注的心血不就白费了吗?她思来想去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廖承志看出霍英华很为难,长叹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情绪,示意经普椿不要讲了。正在这时,电话铃突然响了:周总理让人打电话通知叫廖承志多住几天陪陪母亲,休息休息,要他注意健康,何时回来再等通知。廖承志得知后内心涌动着万般感动。

又过了两天,北京医院给何香凝派来了特护小李,与霍英华住一个房间。在闲谈中,霍英华了解到,护士一般都愿留在医院,不愿出来搞特护。这次是领导对她讲,是周总理给的任务,她才高兴地来了。周恩来为保护廖家母子两代人可谓竭尽心力,无微不至。几天后的一个上午,周恩来亲自给廖家打来电话,非常关心地询问老太太、廖承志和孩子们一家老少的情况。

1970年冬,廖承志心脏病发作。周恩来在百忙中仍关心廖承志的病情,安排他到北京医院住院治疗。在得知廖承志病情恶化时,又亲自到医院来看他。周恩来到医院,没有径直到廖承志的病房来,而是先把经普椿叫出去问:“我可不可以进去看他?我去看他会不会使他心情激动?会不会加重他的病情?”当经普椿感动得含着热泪请周总理进病房时,周恩来才进去。周恩来对自己的细心关怀、体贴入微,让廖承志一想起就禁不住热泪盈眶。

1963年10月5日,中日友好协会在北京成立,廖承志当之无愧地当选为会长。在“文革”中,廖承志的党政要职都被剥夺光了,只有中日友协会长一职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始终保留着。到1972年中日即将建交之际,许多来华的日本朋友一定要见廖承志。经周恩来多方争取,廖承志才得以恢复工作。1972年11月,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国务院外办留守处党支部通过了恢复廖承志组织生活的决定。恢复工作后的廖承志,怀着对周恩来的特殊感激,忘我地投入工作之中。

周恩来:特批土葬何香凝

1968年6月,何香凝欢愉地度过了90大寿之后,她感到身体与精力大不如前。1970年4月,她不慎跌倒,又得了肺炎,进入医院治疗。经宋庆龄和周恩来等深切关怀及医院尽力抢救,转危为安。

1971年,何香凝老人病重,周恩来到医院去看她,躺在病榻上的老人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向周恩来提出:死后不想火化,要把遗体运到南京和廖仲恺合葬。

当时,大家对何香凝的这个要求都感到吃惊。因为大家知道,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正在倡导和制定了火葬制度。不知周总理会怎样答复她,因为周总理正是这些领导人中主张火化的第一批倡导者,而且此时又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没想到,周恩来毫不犹豫地回答老人说:“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放心吧。”

周恩来当场十分痛快的承诺,让何香凝老人感到了极大的安慰。

后来,周恩来对廖承志和经普椿夫妇解释说:“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贡献很大,她的这个要求应该满足。”

一年后,何香凝老人在平静中闭上了眼睛,她的丧事办得很隆重,这在黑云压城大叫“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北京成为舒缓人们心头郁闷的一个议论话题。后来,中央专门还安排了邓大姐护送何香凝老人的灵柩到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邓颖超:并肩战斗友情深

何香凝与邓颖超都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妇女运动领袖,二人从1925年相识、相交、相知,一直延续到1972年何香凝辞世,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25年,邓颖超来到国民党中央妇女部不久,就发生了廖仲恺被暗杀事件。邓颖超十分震惊和悲痛,她立刻赶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去看望和慰问何香凝。并在各界声讨杀害廖仲恺罪行的集会上发表演说。她无微不至地关怀何香凝的生活和健康,主动把妇女部的工作全部承担起来,不使何香凝分心。当为廖仲恺举行国葬时,邓颖超搀扶着何香凝,陪伴她一起步行到临时墓地,她和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对于缉凶的态度十分坚决,与汪、蒋之流消极敷衍形成鲜明对照,给何香凝以有力的支持,使她在危难之际深切感受到邓颖超和共产党人的真诚。

何香凝与邓颖超配合默契,经常一起参加活动,出席会议。何香凝只会粤语,不会普通话,当时汇集到广州的全国各地人都有,许多人听不懂广东话,常常由邓颖超做何香凝的翻译。1926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广东省第二次代表大会,本应由妇女部长何香凝作广东省妇女运动报告,她委托邓颖超代为起草并作报告。

随着北伐的胜利,1926年12月中央妇女部随国民党中央迁至武汉。邓颖超因广东省妇女部工作需要暂留广州。何香凝在中央妇女部为她保留了一等秘书的职位,虚席以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邓颖超从广州脱险,绕道上海来到武汉,与何香凝汇合。不久,蒋、汪合流,国共合作破裂,邓颖超转入地下,与何香凝被迫分手。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8月,邓颖超受中共长江局委派,去香港会见宋庆龄、何香凝和香港各界朋友,以扩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人才有机会重新聚首。当邓颖超到达香港跑马地摩利臣山道何香凝寓所时,她们热烈拥抱,为分别11年之后的重逢而万分欣喜。邓颖超向何香凝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光辉业绩,武汉的政治军事形势等,征询她对团结抗战的意见和建议。何香凝向邓颖超介绍香港抗战救国和妇女运动的情况,并陪同她会见香港各界妇女代表。

新中国成立前后,何香凝先后担任了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她日理万机,殚精竭虑。对中国妇联的工作,也时刻关心并做力所能及之事。作为全国妇联第一副主席的邓颖超,经常到她家中向她汇报工作,听取她的指导,并请她参加一些重大活动。如1949年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总理宴请出席会议的代表,何香凝出席并发表讲话。1953年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會召开时,她向大会发出“新中国妇女努力的方向”的贺词。她常为妇联重大活动作画,如中国妇女代表团出席世界妇女大会时,她画了一幅《墨梅图》,并题写“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严寒骨更坚”几个苍劲的大字相送。每逢三八节她常发表文章或演说,既表达了她对广大妇女的殷切期望,也是对全国妇联和邓颖超工作的支持。

她俩均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在一起开会,何香凝又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连同她担任的侨委主任,都是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之下进行工作,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联系,加上几十年来邓颖超周恩来与何香凝一家的深厚情谊,使她俩之间关系极为密切,两家常来常往。

1950年8月初,邓颖超与周恩来结婚25周年之际,何香凝精心画了一幅“梅花松柏图”,上书“恩来颖超结婚25周年纪念”。她用霜欺雪压香如故的梅花和酷寒不凋挺且直的松柏象征邓颖超和周恩来,寓意深刻,恰到好处地赞颂了他们的爱情和品德。1954年邓颖超50岁生日时,她又画了“菊花图”相赠。画上的菊花淡雅秀丽,迎严寒而竞放,这里蕴涵着她对邓颖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这幅画收入了《中南海珍藏书画集》)。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病逝。中央决定遵照其夙愿与廖仲恺合葬,由邓颖超送其灵柩到南京。9月6日庄严肃穆的合葬仪式在紫金山中山陵旁举行。廖仲恺、何香凝这一对千古流芳的夫妇合葬墓,矗立在中国大地上,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也是中国共产党包括邓颖超最后送给何香凝的厚礼。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不幸逝世。这使廖承志全家无比悲痛,泣不成声。在严寒的冬天里,廖承志一直跟着吊唁队伍,等待向周总理遗体告别。第一次告别完,出门后没有走开,又带上经普椿再一次排队,向周恩来遗体鞠躬敬礼,再看一次周恩来的遗容。后来,廖承志挥泪写下缅怀总理的长文《教诲铭心头 恩情重如山》,表达了他一家四代人对周恩来的无限深情。廖家的孩子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把家里所有的周恩来的照片,精心粘贴在相册上。每幅照片,都激起他们的无限哀思。他们还把周恩来的一些照片装上镜框,挂在房间里,每日瞻仰。

猜你喜欢

廖承志邓颖超
周恩来和邓颖超:家国大爱,更有儿女情长
廖承志与经普椿的爱情传奇
50年的恩爱,半个世纪的坎坷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邓颖超搞“特殊”
周恩来巧救廖承志
周恩来邓颖超参加何香凝的寿庆活动
邓颖超令周恩来勃然大怒的举动
邓颖超“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