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在小儿复发性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

2017-04-22王蕾蕾刘晓辉

实用医药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肠套叠继发性套筒

王蕾蕾,刘晓辉

超声在小儿复发性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

王蕾蕾,刘晓辉*

复发性肠套叠;超声诊断;儿童

肠套叠即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种现象,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复发性肠套叠是指急性肠套叠反复发作2次或2次以上。反复发作的肠套叠如不能及时整复,可发生肠梗阻、肠壁缺血坏死,最终危及患者生命。如能早期诊断,在发病的48 h内灌肠整复的可能性高[1]。超声检查是一种有效的诊断肠套叠的检查方法,而且诊断率高,又具有典型的超声图像特点[2]。肠套叠手术后复发率为1%~3%,灌肠整复后复发率为6%~15%[3]。本组65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复发性肠套叠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旨在发现超声在小儿复发性肠套叠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超声检查初诊为复发性肠套叠患者65例,其中经空气灌肠或手术证实的61例,男40例,女21例,年龄2个月至10岁7个月。复发次数最多的患者达4次,复发时间6 h至1个月。1.2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 IU22及德国西门子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0~ 12.0MHz及3.5~5.0MHz。患者取平卧位,用凸阵探头连续扫查腹部,注意是否存在不蠕动的肠道团块,发现肠套叠声像图后再用高频探头纵、横、斜切面相结合仔细扫查套叠部及周围肠管,注意包块的位置、大小,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肠套叠包块周边及内部血运情况,同时观察肠套叠近端肠管有无扩张、有无腹水等。

2 结果

肠套叠具有较典型的声像图特点,表现为腹腔内不均质低回声包块,轮廓清晰或欠清晰,长轴切面显示为重叠的多层平行肠管,类似“套筒征”,横断面显示为外圆光滑完整的高回声,其内侧为较厚且均匀的环形低回声,再内侧为不规整的偏高回声和弱回声,中心区为强回声或强弱相间的混合回声,类似“同心圆征”或“靶环征”,斜切面图呈“假肾征”。

65例超声初诊为复发性肠套叠患者中,提示典型肠套叠包块者54例,横断面呈“套筒”征、纵断面呈“靶环”征(图1),右侧腹部提示非典型肠套叠样包块者11例。11例非典型肠套叠样包块中,1例复查超声证实为腹股沟嵌顿疝,3例经手术证实为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率为94%。61例诊断为肠套叠的患者中,44例经空气灌肠后复位,17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复位,其中6例回盲型,5例回回结型,4例回结型,2例为继发性肠套叠。

图1 4岁男孩,间断腹痛、呕吐3 h,超声所见腹部包块长轴呈“套筒”征、短轴呈“靶环”征

3 讨论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约95%的小儿肠套叠属于原发性的,在腹腔内套叠的肠段周围难以找到显著的器质性病变,5%的小儿肠套叠属于继发性,为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息肉、肿瘤、血肿等)引发的继发性肠套叠[3]。大多数肠套叠患者属于顺行性,即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内[4]。本组61例诊断为肠套叠的患者中,2例为继发性肠套叠,其余59例为原发性肠套叠。肠套叠包块可以发生于全腹肠管,其中55例发生于右侧腹部,6例发生于左侧腹部。12例随访出现复发,共复发18次,其中8例复发1次,2例复发2次,2例复发3次。44例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7例经手术治疗后复位成功。11例非典型肠套叠样包块中误诊4例,其中1例为腹股沟疝,3例为阑尾炎。

小儿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急腹症,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儿童最多见,尤其是2~10月的婴儿,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具有突然发作、反复出现的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但约有10%~15%的患者就诊时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或者仅出现1~2个症状[3]。若早期小儿肠套叠未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很难与出现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腹股沟疝、小儿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小儿急性肠炎等)及时做出鉴别诊断。因超声具有检查方便、快捷、无创、诊断率高等特点,可以通过超声图像特点进一步鉴别疾病。腹股沟疝表现为腹腔嵌顿的肠管壁水肿,横切面呈“同心圆“征,多段肠管嵌顿致所探及的腹部包块纵切面与肠套叠“套筒征”的多层平行结构相似,但腹股沟疝嵌顿与腹股沟特殊解剖关系,可探及腹股沟区包块与腹腔内水肿的肠管相延续;急性阑尾炎超声主要表现为阑尾增粗(>6 mm),阑尾壁增厚(>2mm)及阑尾腔积液,末端呈盲管状,横断面亦呈现“同心圆”征,但纵断面呈“双边征”[6]。小儿肠套叠的超声特征尽管与上述疾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由大量病例证明,一旦出现“靶环征”或者“套筒征”的超声征象,就应该首先想到肠套叠可能。

小儿肠套叠的反复发作与多种因素有关,可能与病毒感染、饮食改变、回盲部解剖特点等因素有关[7,8],也有学者认为与喂养、肥胖有关[9,10]。患者只要存在病理性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或消化道畸形及其他病理诱发点等构成肠套叠起点的因素,就使肠套叠复发可能性增加。本组复发的12例中均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例为继发性肠套叠,4例化验大便有轮状病毒感染。在日常超声检查工作中,特别是遇到复发性肠套叠时,一定要警惕有无病理诱发点,在肠套叠复位1周后复查,进一步寻找诱因,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重要依据,从而避免因疏忽误诊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或盲目的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由于检查不全面、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等原因常常导致其他小儿急腹症混淆为本病,因此应该从病理解剖、病程及发病机制上深刻认识本病,当声像图出现相同表现或一图多病等非特异性表现时,应积累临床经验及时做出诊断。超声不仅可以及时地早期诊断肠套叠,而且能发现其他继发病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应列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1]占国珍.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价值及临床意义[J].江西医药,2012,47(2):179-180.

[2]徐巧梅,幸依良.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健康必读,2012,10(10):43.

[3]杜嗣廉,郑明新.小儿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8.

[4]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48-1549.

[5]程颖.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58.

[6]胡良勇.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7(22):511-514.

[7]李小松,戴翼,周小渔.116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5,15(5):411-413.

[8]彭晶,赵亚平,张庆,等.超声评价儿童复发性肠套叠与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的关系[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7(12):2151-2155.

[9]张荣鹏,张志亮,赵涛.儿童肠套叠住院趋势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34(5):339-341.

[10]闫学强,郑楠楠,叶国刚,等.复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3):1789-1790.

[2016-06-19收稿,2016-07-17修回][本文编辑:宋敏]

R445.1:R725.7

B

10.14172/j.issn1671-4008.2017.01.014

261021山东潍坊,解放军89医院特检科(王蕾蕾,刘晓辉)

刘晓辉,Email:Ldlbest@126.com

猜你喜欢

肠套叠继发性套筒
套筒灌浆连接密实性检测研究现状及展望
新九针特色技术组合治疗继发性闭经的临证经验
一种尾架套筒自动机械锁紧机构
套筒类零件内孔精加工工艺分析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继发性青光眼应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铝带、箔轧机上、卸套筒装置的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