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往知今,以史育人

2017-04-22文青青

湖南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家国挫折育人

文︳文青青

鉴往知今,以史育人

文︳文青青

以史为鉴,可资育人。无疑,历史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此丰富的德育资源,笔者在此采撷一二,以供探讨。

一、积极进取,百折不挠

抗挫能力,是指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是人们在遭遇挫折时,采取积极行动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能力。抗挫能力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逆商。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逆商这三个因素。大量资料显示,在充满逆境的当今世界,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人的智商、情商,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逆商。所以良好的抗挫能力,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也是在现代竞争社会中不容忽视的品质。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大有裨益。

以史为资,鉴往知来,浩瀚史籍中不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正面例子。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用自己的生命和心血写出了史学巨著《史记》。越王勾践三年为奴、尝粪问疾,二十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打败吴国,洗雪耻辱。故有励志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晚清中兴名臣、湘军领袖曾国藩,是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典范。虽然他后来享誉甚多,被誉为千古完人,但其实小时候资质一点也不高,甚至可以称得上愚笨。难得的是他志向远大、从不轻言放弃。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也多次被打得落花流水,屡战屡败却能屡败屡战。打落牙齿和血吞,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看似近迂腐,其实是真智慧,真能力。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莎士比亚说,“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享誉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理念,教育我们的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路途中的挫折。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是让学生享用一辈子的财富。

二、学习先贤,爱家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爱小家,为大家。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心里,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国情怀,爱家爱国,也是我们今天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应该倡导的正确价值观。《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前途只有与国家命运同声共振,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发挥到最大。

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史料非常丰富,教育上引导得法,就能使学生动之于容,感之于心。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前行。广州起义失败,黄花岗起义被镇压,但是终于有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民国的建立。二次革命失败,护国护法运动不成功,但是终于有了国共合作,有了黄埔军校,有了国民大革命。只惜天不假年,59岁的孙中山于国民革命北上途中因肝病去世,弥留之际,孙中山先生在三份遗书上签字:《家事遗书》——“余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政治遗书》——“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仍需努力”。《致苏联遗书》——“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专向于你们,专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苏联以良友及盟国欢迎强盛及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生命有限,家国长青。弥留之言,言者动情,闻者动容。家国情怀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历史先贤的一言一行,感之于心,记之于行。

三、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是正道。胸怀世界,放眼未来,是新时代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个人封闭就会落后于时代,国家封闭就会落后挨打,以史为鉴,知往开来。邓小平1983年给景山学校题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育工作应该以“三个面向”为指针,解放思想,更新德育观念。当今世界日益走向全球化和一体化,这一大背景大框架,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内容,要求学生应该具有新的道德素养。例如全球意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应该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例如国际理解与沟通意识——学生要能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理解别国的道德文化发展与现状,促进不同文化的宽容、对话、理解、沟通。例如环境意识——世界只有一个地球,爱护环境,才能让地球母亲青山不老、绿水长青。这些新时代环境下的新道德教育内容,在历史学科中也有体现和渗透,所以只要引导得法,学生自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教育科学之父赫尔巴特说,“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从教育的德育功能而言,学科德育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德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掘古今历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资政育人,方能传千秋。

(作者单位:长沙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家国挫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国两相依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