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时而动,尊时守位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这样的
2017-04-22李统兴
文︳李统兴
依时而动,尊时守位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这样的
文︳李统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历的天空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节奏。在这个节奏中,生命该发芽时发芽,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秋收万颗子”,那是“春种一粒粟”的结果。
一首《二十四节气歌》,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节气文化,其核心思想是依时而动,尊时守位。真正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
《论语》中这样记载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怎么不说话呀,您不说话我们怎么记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是说,天哪里说了话呢,你看却是四季交替、有规律地运行。老子也说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自然它不说话,但它总是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总是这样持法守道。孔子、老子的意思是:自然界总是依时而动,尊时守位的。
依时、尊时与守位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荀子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教育的“位”是指应有的地位,应该处的位置。古人言:“位其位焉,正也。”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是基础工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什么是本?本就是基础。从师者来说,教育是你的本业、本职,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你才有地位。“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教育的“时”是指时间、时机,要适时,要抓住时机,等候时机。《吕氏春秋》里说:“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知时,一是要懂得时令,依据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教育;二是要抓住时机进行恰当的教育;三是要能耐心等待时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静待花开。
中国古代教育讲究童蒙养正。什么是正?顶天立地为正。孩子的启蒙在六岁左右,启蒙时辅以儒家正统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等。古人非常看重启蒙的重要性,时间与内容、时机与策略,都非常讲究。而当代教育过分注重知识性,没有在童蒙养正上下很大的功夫。不仅如此,还有许多违时的现象,比如幼儿园拼命学英语、小学周末补习奥数等。过早地让孩子学习知识,我们叫过早开发。过早开发容易导致孩子兴趣和智力的早衰。王安石的《伤仲永》我们中学时就读过,文章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智力早衰的真实故事。仲永是很有文学天赋的,但有天赋并不能过度开发,要慢慢滋养与积淀。这就是厚积薄发。而仲永却恰恰相反。
孩子的智力成长是有时间节奏的,就像大自然中的花朵,什么季节来了就萌动,什么季节来了就开花,这就是生命的韵律。古罗马帝国的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曾说过:人的一生可以分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使命,这是一个规则,如果你要逾越,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本该发芽的时候你要催它开花,本该开花的季节你要它结果,这就是人为的逾越。我们有很多成语,如“拔苗助长”“竭泽而渔”“欲速则不达”,强调的都是要依时、尊时,也就是要依据生命的节奏、遵守生命的规则,否则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农谚这样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种植庄稼需要抓紧时机,否则错失农时,无所收获。教育也一样,适时适度适量教育,非常重要。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品性的养成应该放在教育的开始阶段。习惯没养成,后段的学习就会事倍功半。而我们的教育总是基础教育阶段讲成绩,到了大学还在讲养成、讲品性。教育被颠倒过来了。该种瓜时不种瓜,该点豆时不点豆。当然,教育的时机还讲究“恰当”。孔子教育学生不是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吗?这就是教育的艺术了。有位班主任说:“我们班有位孩子经常有小偷小摸的现象,我不敢直接批评,怕伤害了孩子。”班主任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你不抓住教育时机,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会遗憾终身的。
依据大自然的韵律,把握生命的节奏。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更开阔的地方。我们讲处处都是课程资源。立春了,“律回春晚冰霜少”。春天来了,春天是有生命的,是有颜色的,是有温度的,是有香味的……能不能让孩子从书本里走出来,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到更宽阔的视野中,去感知春天的气息、去发现春天的美丽、去观察春天的色彩!这样教春天,或许真正能做到“天人合一”。
大自然总有这样的现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于环境、气候等特殊原因,大自然也有一些不依时的现象。但这没有关系,该来的总归要来——“青山遮不住”!教育何尝又不是这样呢?你的班上总有几个跟不上“节奏”的孩子,成长比其他孩子要慢几步。这不能急躁,花终究要开的,只是稍微晚点。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老师的等待、耐心、付出,那是东风,那是雨露。
这些都是教育的“时”。待时而动,与时偕行!
每个人都应该找准自己的“位”,守位待时,依时而动。教育更应该遵循它应该有的“位”与“时”。《周易》里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走得太远而忘却因何出发。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我们能找到教育的真谛与本质,并且能“正其位”。不忘初心,教育的初心是什么?还是育人,是让生命更好地成长。但我们常常以成长的名义将教育浮躁化、功利化,这不是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成长是道法自然,是天人合一,是依时而动,是尊时守位!
开物成务,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