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气到气节
——中国人的“时间简史”
2017-04-22余柯
文︳余柯
从节气到气节
——中国人的“时间简史”
文︳余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的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几千年来,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指导着中国人的春种秋收、日常起居。作家冯骥才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显现,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的体现”。
“二十四节气”最早产生于周朝,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尚书·尧典》,书中首次记录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西汉时期,刘安所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
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仍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中国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中国人民的农耕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与土地为伴、与气候为友的日子里,农民对时间的变化有着最精细的体验和认知。学者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这样说道:“农民借助于节气,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之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印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
先民们将植物的发芽、开花、落叶,动物的飞来、离去、冬眠,水文气象的初霜、结冰、消融、初雪等以年为周期出现的自然现象称为物候。物候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用于预报天气、指导农事活动。我国最早关于物候的记录是《诗经·幽风·七月》中的“五月鸣绸”,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古人将五日划分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一年二十四节气,则有七十二物候。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物候指导着农时,七十二物候运转不穷,带来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比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中说:“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春时节的物候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即在立春的十五天里,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蛰居冬眠的虫类慢慢苏醒,河面的冰逐渐消融,鱼在水面游动。“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农民是喜欢立春的,“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时节至,带来了温暖,带来了雨水,也带来了一年丰收的希望。
“君子以向晦入晚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先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敏感的,他们依时而动,顺势而为,“君子以向晦入晚息”。
“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体系中古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古人认为人和自然本质相通,因此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而当自然界的物候出现变化时,人们就会按照时令和气候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日常作息和饮食,修身养性,以求实现“天人合一”。
比如,雨水是立春之后的第一个节气。这时气温回升,“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古人对雨水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农事活动上,他们还关注雨水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医认为,雨水节气之后,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因而这段时间要注意保暖,饮食上保持中庸和均衡,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为了预防“倒春寒”,老人和小孩此时更应倍加小心。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余世存说:“古人把五天称为微,十五天称为著,见微知著,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千百年来,中国先民们在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生产、生活,于日复一日简单宁静的耕作活动中感悟着时间的细腻变化,不断寻求天人相印乃至合一的理想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人才士逐渐由节气参悟出行事的准则和生命的意义。孔子曾像农民一样观察物候,并说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为此引申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君子气节。自然有节气,人生有气节,故而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寒冷,但物极必反,“寒气逆极,周而待始”,春天马上就到了。这一时节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是考验一个人心性和能力的时候。君子在此时更要注意学习和反省。“梅花香自苦寒来”,松、竹、梅于万物凋零之时依然保持生态,这样的品性正是传统中国的君子们所追求的傲骨和气节。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节气如歌,带给我们美好的韵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不妨停下脚步,静下心灵,感受这部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简史”。“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春华秋实,春种秋收,这样的道理需时刻铭记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