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类高中“情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2017-04-22黄芳
黄芳
广州市美术中学以“特色办学、弘扬个性、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为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探究美术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根据美术类学生的特点,寻找美术和语文的融合点,探索美的元素如何渗透语文课堂,实现艺术美和人文美的相互交汇,文化雅与专业精的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学生的美术专长。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美术类特色学校“情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艺术化
课堂教学艺术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找知识与美术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文化和专业的双赢,努力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情画”语文学习课堂。例如,结合学生美术特长, 以绘画活动为载体,在诗歌鉴赏、古诗文阅读和写作等教学模块中,渗透美术元素,让学生在学习和创造中感受各种“美”,创设出具有美术特色的“情画”语文课堂,实现课堂的艺术化。
1. 诗中有画,诗情画意
诗歌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师可在课前和课后布置作业,利用学生专业特长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直观地表达出来,用绘画表现形式的形象性来表达文章文质兼美的含蓄抽象性。如在進行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笔者经常性地开展“诗词配画”“我眼中的……”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人公的情感,然后再去创造有自己独特见解、有生命力的作品。通过诗歌教学的“诗配画”“画配诗”环节,将语文学习和专业特长结合起来,减少了课堂的沉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2. 为文配画,图文并茂
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为有故事情节的课文配画,也可以根据课文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人物进行绘画,做到“文中有画,画里有文”。在教学中尝试将绘画技巧运用于对课文的理解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用直观形象的图画表现出对深刻抽象的文章的感知,促进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但在不同的阶段,采用的教学应该有所不同。将绘画和文言文学习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畏惧和厌烦文言文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挖掘文言文中的绘画要素,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绘画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为文配画”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与想象创作的能力。
3. 以画促写,书画有情
美术的原理适合语文学习。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写作也要讲究多观察、积累、思考,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材料充实、内涵丰富。绘画要先总体布局,再精雕细琢。学生写作文也一样,作文的提纲就是绘画的框架,搭好框架才能去精雕细琢,考虑细节。绘画讲究层次搭配,作文也讲究层层深入。把两者具有的共性讲透,学生所学的绘画技能技巧就会迁移到写作上,对构思文章,布局谋篇有所启发。
二、综合实践美术化
语文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生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扩大学生视野。第二课堂应结合本校特色,找到激发学生自信的突破点,以独特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开展各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近几年我校语文科组联合美术科组举办了独具特色的“美术节”活动。“美术节”为期一个月,语文科的传统项目主要有诗配画、人物角色扮演、书法、手抄报比赛等,其中“书画名家与师生共贺和谐美中”的即席挥毫活动尤为引人注目。如2014年的“美术节”,汇聚了省内书画名家。他们不仅现场创作,而且共同创作了大型花鸟人物主题画作。在现场,“广州市规范汉字书法比赛”的获奖学生和名家一起进行书法表演。目睹大师们现场创作后,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巨大差异,同时亲身体验到艺术创作的巨大魅力,从内心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渴望,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
“美术节”为学生搭建了发现自己和展现自己的平台,其艺术潜能得以充分发掘,人文素质得以不断提升,同时也将语文素养和美术技能紧紧结合在一起来。利用语文第二课堂,发掘学生的美术潜能,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美术类特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课题编号:2014YQJK015)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黄日暖
实习编辑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