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思考
2017-04-22张宁
张宁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生活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然之路。应把握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城市的发展为人类实现自身梦想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定的场所和必要条件。当中国进入新的城市化时代,中国人也推开了幸福之门,过上了富裕、有尊严的生活。城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里程碑,它不仅让中国从传统的农村社会迈入现代社会,也使得中国在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跨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轨迹。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同时拥有三大动力,一是基于信息化基础上的新型工业化与第四次工业革命。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农业不断现代化。具体内涵就是,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机械化发展,生产技术不断科学化发展,生产组织形式不断产业化发展,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将信息化作为科技进步的基础,作为直接影响城镇化发展和决定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推动力。
城镇人口分享公共服务。城镇化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的,是包括分散在农村的人口向城市非农人口转变的过程。人口的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大程度上是指人们享受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镇化的地区是既有非农人口也有产业的功能区。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要看该地区非农人口的比例和密度,也要看分享城镇公共服务的居民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程度。
以人为本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目前,中国处在城镇化进程中由初期阶段刚刚进入中期阶段的时期。在过去,城镇化的主线是工业化,主旋律是经济发展,主导是地方政府,主要内容是土地,主要方式是向外蔓延扩张。这种模式造成了物质资本大量的消耗,难以持续,并且使得污染变得严重,发展不均衡,社会处在激烈的矛盾之中。一些城市甚至得了城市病,表现为能源紧缺、资源紧张、环境容量降低。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目标。城镇化过程要以人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去运作,以创新和内涵增长作为基本方式,要适度地进行聚集,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城市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及挑战
城镇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生活方式,推进城镇化是必然之路。但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将面临诸多难题和考验。
制约人口城镇化的主要障碍变得复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组织也将得到很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比如人地矛盾、户口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等。当前制约人口城镇化有两大障碍:一是制度障碍,体现在户籍制度以及附加在户籍背后的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新的经济门槛,体现在我国住房价格高企。两大因素阻碍了农村人口进城。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同时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程度,关键在于未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均等化程度。农村居民要能够自由迁移、自由在城乡寻找工作和生活场所,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制度设计,这是城镇化体制机制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
主流思想文化受到冲击。在城市与农村文化激烈的交锋中,到底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文化融入城市工业主义文化之中,还是城市文化作出各方面改变,还需要去探索。不过,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最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形式重新呈现在未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之中。这种新型的城镇化将在不断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这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中的重点问题。只有充分解决好这些问题,中国的发展才能持续,中国的改革和民族复兴才能实现。
地方投资冲动和过度建设。传统城镇化建设能够吸引大量投资,拉动地方GDP的增长,造成各地园区热、新区热、规划区热持续不减。面对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城镇化,在现有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改革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容易重蹈覆辙、大搞“造城运动”,其结果很可能是:短时间内的投资和财政收入上去了,但以就业、收入、社会福利为内容的民生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改善,从长远发展来看,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而且,过度建设只是重走过去的老路,是违背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的。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策略
新型城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布局有着重要意义。只有顺应发展规律,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把握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制定规划时要考虑到中国国情,建立多层次并且协调发展的城鄉发展体系。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当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仅仅是城镇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阶段,需要积极推进,但又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在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持续增长的动力。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城镇化,没有先例可循,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把握好方向,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价值遵循。目前,中国农民工已进入代际转换的重要时期,正处在第一代农民工向第二代农民工快速转换的后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村户籍人口——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体,但受歧视、报酬过低、权益得不到保障、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等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长远来看,这种现象会造成社会的潜在威胁。农民工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人口,城镇化的重点和主线就应是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通过不断地促进消费需求提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不断增长来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优先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消除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比如,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更便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等等。总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积极调整与改革,可以使得公平之门在制度和政策层面逐步打开,最终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红利。
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农村人口将逐步转向城镇,同时农民人均的资源占有量相应提高。留守在农村的人群可以推进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大生产,提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随着城市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三农”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要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为中共唐山市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谢小龙、谢小乐:《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②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康珈瑜、高岭:《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调定量评价的进展与反思》,《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1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