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2017-04-22卞瑞
卞瑞
摘 要:国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不断地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绘画形式和绘画风格。国画不仅仅是东方的艺术瑰宝,同时也是代表了中国悠久历史的绘画形式。国画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善于运用线条,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使线条形成生动而形象的画作,每一幅画的线条都具有较强的张力,或是气势澎湃、震撼人心,或是灵动多情、温柔婉约。国画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但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值得不断地被传承和延续的。从国画的内涵入手,首先分析了国画的表现形式,然后分析了国画的审美特点,希望能对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国画;表现形式;审美特点
在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当中,国画作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属于中国的独特绘画艺术,一笔一画之间都蕴含了中华韵味。国画和书法、皮影、京剧脸谱等众多的传统文化一样,具有较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与西方的注重色彩和绘画技法、通过对光影的掌握和运用来有效地增强画面的生动性不同,国画在创作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技法之外,还需要融入绘画者的自身情感,通过所绘的事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变化,具有较强的融情于景的特点。国画的发展和形成都具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因此,在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之下形成的西方绘画体系是有着较大的差别的。
一、国画的内涵
国画的内涵十分丰富,即便学术界进行了较多专业的研究,仍然不能给出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人们习惯将中国画简称为国画。国画的分类一直沿袭传统的分类方法,根据其所画物象的不同,将其分为国画花鸟、国画人物、国画山水三类,而根据国画用笔、表现形式等的不同,可以分为写意国画和工笔画两种。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同时也涌现出了较多在国画领域取得了较高造诣的国画画家。这些国画画家往往自成流派,他们的绘画风格成为了新流派的主要绘画风格。国画发展至今,其中虞山派、岭南派、黄山派的国画绘画风格,在美术界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部分学者通过对国画和西方绘画的深入研究,从更深层次方面界定了国画的内涵。西方绘画在绘画形式上主要是利用光线和色彩给人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国画往往是表现得较为含蓄,大部分的国画作品都是运用线条来描绘物象,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为人们营造一种精神的享受,让人们通过对画面的鉴赏能够展开一系列的联想。无论如何,国画对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影响十分深远,作为代表着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二、国画的表现形式
(一)作画工具
国画的绘画离不开笔墨纸砚,在国画的绘画过程当中,往往有着笔墨不分家的说法,因此,国画的笔墨精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毛笔本身较软的特点,使得在绘画的过程当中笔锋能够根据用笔者所使用的力度、技法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国画优美而多变的线条因此而来,而宣纸本身良好的吸收性,为毛笔淋漓尽致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展现平台。即便都是毛笔,不同种类的笔也会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例如硬毫适合用勾勒线条、白描人物,则用软毫来挥洒墨汁,能够取得较好的色彩渲染效果。另外,墨的浓度不同,也会呈现出深层次的变化和浓淡变化。例如,国画当中最为常见的有泼墨、淡墨和积墨。国画画家对于墨和笔的灵活搭配及运用,能够使绘画物象跃然纸上,使得所绘画的作品神形兼备。宣纸和绢帛的吸收性也会使得色彩和笔墨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意境。而对于砚台的选择,也会影响绘画的最终效果,较为常见的端砚就具有色泽深沉、墨汁挥发较慢的特点。
(二)构图方法
国画的构图没有固定的形式,为了能够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在作画时多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来进行自由构图。散点透视的画法较为灵活,画家能够根据具体的做法要求,采用独特的方式来拓宽视野,整体的构图灵活性相对较高。张择端运用散点透视的手法,描绘了沿河两岸的各种生活情景,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在表现人们生活百态之余,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热闹景象呈现在《清明上河图》当中。在《韩熙载夜宴图》的五幅画卷当中,顾闲中运用高超的描绘技法,将韩熙载的形象生动地记录在每一幅画卷之上。在《匡庐图》中,画家荆浩分别绘画了行人、楼阁、庭院、小船、山峰、瀑布等景物,整幅画作不仅层次分明,构图也是错落有致,可以说是较为成功的全景式水墨画作品。
(三)艺术融合
国画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善于运用线条,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使线条形成生动而形象的画作,每一幅画的线条都具有较强的张力,或是气势澎湃、震撼人心,或是灵动多情、温柔婉约。在国画当中,篆刻、书法、诗文等传统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画家在完成了一幅作品之后,通常都会自己或者请别人,根据画作的内容题诗裱字,借由画作来衬托诗文深刻涵义的同时,也通过诗文来加深作品的深刻内涵。而不同的国画画作,都会选用不同的书法技巧和诗文题材,以此来追求两者都能够达到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大部分的国画画家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画作的意境都会自己来题词、题字,也就是说,国画画家自身在篆刻、书法、诗文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造诣。优秀的国画作品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画技,同时还要能够为读者提供双重欣赏,这样才能有效地加深国画画作的内涵。例如著名的画家唐寅在完成绘画之后都会题诗、题字。
三、国画的审美特点
(一)意境美
国画在绘画时讲究写意,也就是对意境的追求。通过笔、墨、技法等的运用,在绘画过程当中注入绘画者的情感,为人们营造如梦似幻的绝佳体验。人们在鉴赏国画作品时,不仅欣赏到高超的绘画技巧,使心灵得到涤荡,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绘画境界。意境不仅仅是情景交融,同时也是画家借由水墨将情感呈现在绘画作品上,并传递给欣赏者,欣赏者通过鉴赏,作品,能够和画家达到情感共鸣。国画注重追求画有尽而意无尽的表现效果,因此也可以说,国画的意境就是赋予有限的景物描绘以无限的精神内涵。欣赏者在欣赏画面之余,还能够联想到画外之景、画外之画,从而能够使身心得到更好的体验,还能更加深入地感悟艺术的产生和艺术的真谛。在《墨葡萄图》中,画家徐渭寥寥几笔勾勒出的葡萄,栩栩如生,还题写了表现自己对葡萄看法的“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二)含蓄美
与西方人热烈奔放的感情不同,中国人的感情表达往往是含蓄而温婉的,这种感情表达方式也被渗透到了国画的创作过程当中。而画家在进行国画创作时,往往会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将这种含蓄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国画通过物象和绘画手法表现出来的情感十分含蓄,但这些含蓄的情感无疑都是十分真切而饱满的。这样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当中,往往因为对画面所表现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体会,从而能够使画作更为深入人心。国画当中所追求的含蓄美,是不需要对物象的外形进行深入刻画的,往往只用特殊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物象的神。也就是说在绘画的过程当中,追求含蓄美的国画作品,往往注重塑造物象的神韵。为了能够生动传神,有时候甚至会忽略物象的外形。而对于优秀国画作品的品鉴,往往是对国画作品的“神”进行评价,而“形”只是作为其中的参考部分。一般来说,过度追求形式的国画作品,是难以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的。《历代帝王图》中所刻画的十三位帝王之一的隋文帝,阎立本通过其的眼神描绘来表现出隋文帝患得患失、性格寡淡的帝王形象。而齐白石的花鸟虫鱼等的作品,往往会通过不经意的一举一动、一心一意色来传递微妙神韵。齐白石的作品无疑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典型代表。
(三)气韵美
国画作品当中追求的绘画物象的生动形象,也就是国画作品当中的气韵美。气韵美不仅仅是一种意境,同时也是一种美感的追求。国画作品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气不仅来自于作家的元气,同时也来自于宇宙的元气。也就是说,国画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是融合了画家和宇宙之后从而形成的有机产物,同时也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生命价值。身韵和音韵都统称为韵,而在国画作品当中,“韵”则是一种独特而难以言表的美感,这种微妙的美感充斥着整幅国画作品。在国画作品当中,气和韵总是伴随出现,如果说气体现在韵的话,那么韵就是气的生命。画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对单一的事物进行描绘,同时还要以单一的事物为出发点,将目光延展到整个自然和宇宙。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对单一事物的描绘而体现出富有生命力、自然而意境深远的气韵。画家创作的诗不仅要心存意象,同时还要心存天地,不仅要着眼于所画意象,同时还要将目光延展到大千世界。这样所创作出来的国画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悠长的意蕴,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才能够切身地体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韵美。
四、结语
国画的表现形式富有变化,而其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笔墨运用,都与其他的画种截然不同,因此在鉴赏国画作品时,需要按照国画的特点来进行鉴赏。国画作品的创作,不仅融合了高超的绘画技巧,同时也是画家的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因此,不同阶段的国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意境,往往都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画家通过运用灵活的笔墨,将富有情感的线条表现在纸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形象、神似形似的优秀水墨作品。作品所传达的不仅仅是画家的绘画功底,同时也是文化艺术的凝练,还有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深厚情感和美妙意境。国画的独特魅力使得国画在历史悠久的传承过程当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延续至今,也将会传承未来。
参考文献:
[1]周可.论中国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中华少年,2016,(05):252.
[2]王晓落.论国画的表现形式與审美特点[J].艺术品鉴,2016,(05):209-210+223.
[3]杨亚南.关于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探究[J].芒种,2014,(21):221-222.
[4]方志伟.浅析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芒种,2015,(13):143-144.
[5]岑选炳.论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中国民族博览,2015,(08):152+157.
[6]黄秋莎.关于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的探讨[J].青春岁月,2015,(21):46.
[7]马晓东.国画在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上的构建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5):39-40.
[8]徐水淼,袁润东.浅析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品牌(下半月),2015,(06):134.
作者单位: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