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中疆级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讨
2017-04-22何剑非董润芸王晓茜
何剑非 董润芸 王晓茜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普及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招生政策的逐步完善,赴内地高校深造的疆级民族学生数量逐年攀升。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加强,来自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疆级民族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堪忧。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属高校疆级学生群体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内地高校;疆级民族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65-02
作为少数民族中的优秀人才,民族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发展,她们是民族地区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辽宁省属高校从2010年开始,按照辽宁省招生办公室相关文件要求,针对新疆地区民族学生投放专项招生计划。同时,依据政策要求,辽宁省属各高校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有力确保疆级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层面,对于疆级民族学生的就业却并未出台相关扶植政策。所有大学生进入同一就业市场,疆级民族学生和内地普通学生进行所谓“公平竞争”,造成其专业能力、汉语水平、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与内地普通学生差距明显,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毫无优势可言,就业压力空前巨大。
一、辽宁省属高校疆级民族学生在校情况及就业状况
从2010年起,辽宁各省属高校2016年招录疆级民族学生接近100人/校,全省在校疆级民族学生接近3000人。各高校通过专项扶植政策有力解决了疆级民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学生管理经验,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尽管各高校非常重视民族教育,也在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但是由于民族学生群体占比过小(校均200人)且专业分布分散,造成各高校对于疆级民族学生就业方面工作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
1.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客观方面,辽宁各省属高校花费大气力确保了疆级民族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到优质的成长环境,但在就业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大多数高校还是把疆级民族学生和内地普通学生放在同一视角下,按照普遍管理的常项工作在进行开展,忽视了这一群体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特殊性,缺乏有针对性的疆级民族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据本人走访了解,多所高校仅仅依靠辅导员老师个人经验给出疆级民族学生就业建议和职业指导,这样的指导专业性不强,往往浮于表面,造成疆级民族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就业思路不清晰。
2.缺乏提高民族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力措施。因为地区教育差异的先天不足,疆级民族学生数学、几何、物理等基础知识环节十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因为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民族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收获到相比内地普通学生同样的效果,在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往往达不到内地学生同等水平。针对此问题,多数高校解决方法无外乎是在其成绩方面给予照顾,通过考试加分、降低毕业绩点等手段保证其顺利毕业,缺乏行之有效的提升疆级民族学生专业素质措施,导致疆级民族学生在就业应聘时,薄弱的专业能力暴露无遗。除此之外,在计算机、英语、网络应用等重要的就业辅助能力方面更是差距明显,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就业竞争力难以提升,就业等待时间相对较长。
3.缺乏针对于民族学生的心理干预和就业信心引导。疆级民族学生从小生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受传统民族心理和思想观念影响较大,对于新的文化或社会意识很难快速融合。疆级民族学生在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进入内地高校后,往往存在交际上的困难,自信心不强。各高校在疆级民族学生管理上普遍缺乏针对她们成长特点的心理干预和竞争性引导,缺乏信心培养和性格塑造,缺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缺乏社会适应力培养,导致疆级民族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准备明显不足,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手足无措,自卑情绪严重,严重缺乏就业信心和解决困难的勇气。
4.缺乏与适合民族学生就业的招聘企业合作洽谈。由于受到地域环境、语言、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1],疆级民族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回流到西部民族人口聚居区,多数疆级民族学生更愿意回家乡工作,去内地工作的意愿不强。各高校忽视了开发适合疆级学生的就业市场,缺乏与疆级地区企业的沟通交流,欠缺针对疆级民族学生的专场招聘会。这样的局面对于本就处于就业竞争劣势地位的疆级民族学生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她们的就业难度。
二、针对辽宁省属高校疆级民族学生就业所遇到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有针对性的就業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增强专职就业人员的就业指导能力。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民族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谋划针对管理疆级民族学生专职就业人员的专项就业指导培训,培训工作立足于提高相关专职就业人员的专业指导水平和综合素质。针对疆级民族学生底子薄、专业水平不高、就业政策不了解等实际情况,要在就业指导形式上和内容上与普通内地学生区别对待,做好适合民族学生发展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让专职就业人员真正成为疆级民族学生的“好军师”和“引路人”。(2)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充分考虑疆级民族学生的基础水平、专业特点、民族习惯、就业愿望等因素,要从学生入校开始就注重培养其职业发展理念,帮助他们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案,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她们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鼓励她们进行课外实习实训,增加了解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引导她们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而规划好自己的学业,使他们能够在大学的学习阶段获得与其他学生相等的竞争力。
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民族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疆级民族学生较普通内地学生劣势明显,他们的专业基础素质相对薄弱,创新意识不强,综合能力水平低,这些能力的缺失势必导致就业竞争时会处于不利地位。各高校应统筹安排教学计划,适当为疆级民族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安排专业老师或者班导师为其开“小灶”,保障他们的专业学习跟上教学进度,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专业学习兴趣,努力实现与内地普通同学在专业知识方面达到真正的同一水平。在综合能力提高方面,各高校要努力为疆级民族学生开展外语培训、汉语培训、计算机基础培训等第二课堂,组织全校疆级民族学生统一进行职业能力培训,提升她们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及团体活动,增加民族学生自信心。各高校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及团体活动,帮助疆级民族学生提高适应大学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加她们的大学存在感。在培养方面要做到一视同仁,鼓励疆级民族学生参与到日常的学生活动中去,不断加强自身团队合作意识、管理能力和沟通理解能力等,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习积极的人际交往方式,增强自信心,培养不怕困难、直面挫折的勇气,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识,最终达到塑造健康性格,提升内在修养的目的。
4.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多途径开展民族学生专项就业工作。近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的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与之对应的是民族学生无论从内因还是外因都有非常强烈的意愿为新疆等民族地区服务。各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多措并举,积极开发西部地区企业资源,了解新疆等地区企业需求计划,邀请新疆地区企业入校开展针对疆级民族学生的专场招聘会,解决双方存在已久的供需矛盾,有力保障企业有人可用,学生学以致用。各高校要积极探索与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根据企业意愿和疆级民族学生诉求谋划学生从入校后就为相关企业进行定向培养,定制培养,将企业岗位需求能力纳入大学培养体系,提前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就业保障。疆级民族学生就业现状令人堪忧,原因发人深省[2]。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仅取决高校就能完成的,这其中还取决于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取决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更加取决于疆级民族学生本身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内地高校中疆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俊,蔡文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王宝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