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106例报告分析

2017-04-22林石思姚帆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

林石思 姚帆

【摘要】目的:调查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106例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分别按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ADR发生时间、涉及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结果:106例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中,男女构成比分别为4811%和5189%;年龄>60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5755%;用药后30min内发生ADR最多,占587%;涉及4个类别19种中药注射剂,以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居多(占6698%),又以红花注射液所致ADR例数最多,有27例;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4367%),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106例ADR患者经及时停药、对症处理全部好转或痊愈,未出现药物后遗症或死亡病例。结论:重视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注重患者个体差异,根据中医辨证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用药监护,是减少ADR发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7-0124-04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剂型,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加之国家药监部门对不良反应监测力度的加大,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例数急剧增长,特别是近年“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事件频频发生,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给医生和药师临床合理用药及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笔者将阳江市中医医院2010~2015年上报的106例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收集阳江市中医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及病区发生并上报广东省ADR监测中心的106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的方法对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ADR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涉及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106例ADR报告中,男性51例(占 4811%),女性55例(占 5189%),女性稍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為093:1;从年龄分布上看,年龄>60岁者61例(占 5755%),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51~60岁者14例(占 1321%)。

25引发ADR的中药注射剂种类参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应对》的药品目录[1]的分类方法,对106例ADR所涉及的中药注射剂按功效进行分类。共涉及4个类别19种药品,其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 涉及10个品种(5263%,10/19),71例次(6698%,71/106),又以红花注射液所致ADR报告例数最多,有27例。见表4。

26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1]。根据《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ADR分类方法,将106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类。在106例ADR报告中,全身性损害病例最多,共69例,占4367%,临床表现主要为寒战、发热,其次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和心血管损害。见表5(因部分中药注射剂同时出现2种及以上的ADR临床表现,所以分别进行统计后总例数>106)。

29引起严重ADR的药品原患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及转归106例中药注射剂 ADR报告中,严重的ADR 5例,用药分别为红花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冻干粉、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ADR最快发生在用药的10min内,5例严重的ADR经及时对症处理后治愈。见表7。

3讨论

31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106例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51例(占 4811%),女性55例(占 5189%),男女总体比例基本相当,女性略高于男性。从年龄分布看,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报告中年龄最小者1岁8个月,最大者93岁。从表1分析发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这与有关文献[2]报道的内容一致。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5755%),表明老年人是中药注射剂ADR的易发人群,主要原因有:①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用药品种多,用药时间较长,容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和蓄积[3];②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降低而引发ADR[4];③血浆中白蛋白浓度降低,使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蛋白结合下降,游离药物浓度增加,从而导致ADR的发生[4]。因此,老年患者用药时需结合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适当的剂量,避免超剂量或长期连续用药。此外,本报告中10岁以下儿童ADR构成比仅占094 %,据有关专著报道[1]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老年人、儿童发生比例较高,由于儿童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初期,体内许多脏器发育还不完全,因此他们的药效阈值变窄,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而耐受性较差,易发生药物蓄积而引起不良反应。本次调查10岁以下儿童的ADR构成比较低(仅占094 %),未能体现儿童ADR发生的特征,这可能与来本院就诊的儿童数量不多或儿科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中药注射剂不多有关。老年人、儿童都是用药的特殊群体,应加强用药监护和ADR监测。

32ADR发生时间分布统计106例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中,报告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有63例,其中在30min内发生ADR的构成比最高(占587%)。说明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尤其是患者在用药开始一段时间(特别是首次用药30min内),医护人员应加强用药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注意患者有无皮疹、寒战、胸闷、气促等症状出现,如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及时采用积极救治措施,以防不良反应的加重。柳青等[2]分析的9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有128%ADR发生在24h后,提示在用药过程中也应注意迟发型ADR的发生。另外,韩一波[5]报道 1例患者在连续用药16d、停用28d后,再次用药即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表明中药注射剂ADR有一定的潜伏期,提示临床医护人员不仅要对患者首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用药过程进行密切观察,对已连续多次用药后的患者的用药过程也应密切注意。

33ADR与过敏史的关系106例中药注射剂ADR病例中,有2736%的患者无药物过敏史,大部分患者药物过敏史不详,这说明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存在较大的盲区。中药注射剂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也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史和家族史、遗传因素、体内代谢酶的高低及免疫系统功能强弱的差异有关[2],由于患者自身对医学知识不了解,对ADR认识不完全,既往有药物过敏史患者再次使用致敏药物时发生ADR机率较高。因此,医生在用药时要注意询问患者的既往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慎重。

34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106例ADR病例中,累及全身性损害的病例最多,其次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和心血管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寒战、发热、皮疹、瘙痒、荨麻疹、心悸等。上述临床表现多数情况下较轻且可逆,预后良好,但在临床治疗中可直接影响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因此,医护人员对用药后的患者应多观察,尤其是老人、儿童等易发ADR的人群,在多药联用及长期用药后要注意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35中药注射剂致ADR与药品种类及原患疾病的关系由表6可知,本次调查的106例中药注射剂ADR中,新的ADR有61例,占5755%。106例ADR病例中,共涉及4个类别19种中药注射剂,从表4看出,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涉及10个品种,共71例次,占6698%(71/106),又以紅花注射液所致ADR报告例数最多,有27例。由表7可见,引发严重ADR的5个品种都属于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均痊愈。本次调查的ADR病例中,笔者发现患者的原患疾病属于骨伤科、外科系统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有72例,主要使用的是活血类中药注射剂,这类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也是居于首位,可能与此类中药注射剂品种较多并且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有直接关系。至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应用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是否更容易发生ADR,确实值得进一步关注探讨。以红花注射液为例,其引发的ADR人群分布状况、涉及系统及临床表现与前文分析的结果一致,另从药品本身考虑红花注射液引发的ADR,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①使用患者人数多且多数是50岁以上的患者;②可能与中药注射剂本身的组成特性有关。红花注射液是以中药材红花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主要成分有红花黄色素、红花苷、红花多糖、红花醌苷和新红花苷等,药理作用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抗血栓形成,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和外科疾病。该药中含有的蛋白质,由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则可引起过敏;树脂及荜酸盐能产生脏器损伤;鞣质进入机体后也可引起变态反应和血球凝集等[6];③不同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的除尽不彻底,也容易造成ADR。④制剂中加入的稀释剂、稳定剂、增溶剂等辅料,以及药物本身经过氧化、还原、分解等反应生成的杂质,这些物质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从而引起ADR。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注意中药注射剂本身的组成特性并根据患者的不同个体差异来选择,同时要加强临床的用药监护,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是客观的、普遍的,具有不可预知性。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极为复杂,既有临床应用不规范等主观因素,又有药物自身缺陷等客观因素;既有企业生产工艺的问题,又有中药注射剂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1]。“是药三分毒”,中药注射剂同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既能防病治病又会产生毒副作用,任何否认或者夸大中药注射剂疗效或者不良反应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随着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良反应呈不断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医、护、患三者都应提高警惕,密切配合,以减少或避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曾聪彦,梅全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应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19.

[2]柳青,雷招宝,赵永波.综合性医院3年9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成药,2009,31(10):1605-1607.

[3]何霖,何金,曾琼瑶,等.我院中成药致不良反应158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26):3672-3674.

[4]王兴华,陈圣洁,刘彦辉.8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1301.

[5]韩一波.红花注射液静脉滴注致过敏性休克1例[J].淮海医药,2003,21( 6):504.

[6]郑高峰,张玉红,林艺娟.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08,17(1):40-41.

(收稿日期:2017-01-26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