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色撩人》:生活的真相经不起追问

2017-04-22毛亚楠

方圆 2017年7期
关键词:芥子劫匪歹徒

毛亚楠

人性有时不可直视,也不该探究,要想继续生活,要学会绕道而行。

第五代导演夏钢新片《夜色撩人》改编自作家须一瓜最受赞誉的中篇小说《淡绿色的月亮》。据须一瓜自己介绍,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她做政法记者时采访的一个案件:说的是一个下夜班的女子,被两个歹徒尾随入室,然后她机智勇敢地和两个歹徒斗智斗勇,到天快亮时,她逮到机会把自己反锁卧室,并推窗大喊,歹徒狂逃而去。当时,须一瓜要去写关于这位勇敢女子的表扬类报道,但是在采访归途中,她的脑海里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画面……

最终写成的故事关乎道德的追问和人心的拷问:案发时的受害者换成了一对年轻的夫妻,二人一夜醒来发现家中遭遇抢劫,平日孔武有力的丈夫桥北面对跛脚又矮小的两个劫匪选择的却是妥协和退让,这致使妻子芥子遭其中一人猥亵,家中财物被抢。案子虽很快告破,但芥子却陷入没完没了的追问中,“丈夫的天职不该是拼死保卫妻子和家庭吗”,她与桥北的感情再也回不到从前。

《夜色撩人》对小说的还原度很高,最明显的一处改动是在结尾加上了芥子的警察朋友因公殉职的情节。夏钢告诉《方圆》记者,设置这样的结局是想让大家思考:你对他人的道德期待,或是你自己的英雄梦,值不值得别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影片有太多可讨论的问题,它讲的其实不仅仅是一个英雄梦破灭的故事,同时还指向案件背后人心的森林。”

对英雄天然的道德期待

如果不是歹徒走进家门,芥子看不到丈夫钟桥北的另一面。这个每天坚持2000米晨跑,周末3小时球类运动,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充满创意的男人,面对突然闯入的劫匪,选择的是在明哲保身的原则下跟矮小瘦弱的歹徒进行全面的合作,甚至在芥子有可能遭受侮辱的情况下,也没有勇敢的作为。

这就如同须一瓜在小说开头说的那样,“不是谁都能看到淡绿色的月亮的,它只是有的人在有的时候能够看到”。

虽然危机在有惊无险中化解,警察也很快破案,原来是家中保姆串通老家的丈夫和自己的亲弟弟作案,牟取钱财。可那天晚上之后,对原本对丈夫怀有完美的道德理想的芥子来说,生活的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芥子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裂变,这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芥子无法抑制自己去追忆事件中桥北懦弱妥协表现的每个细节(因为吃了安眠药,她并不了解桥北先见到劫匪时的反应,而桥北说自己一开始反抗过),而随着每个细节的不断展现、明晰,芥子的痛苦也日益加深。

有观众看到这里评论说,“任谁都会受不了这样一个追根究底的女人”,但反观自身,我们都能从芥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我们大多数人都爱看《纽约大劫案》《石破天惊》《生死时速》等这类孤胆英雄性质的片子,我们常怀有完美的道德理想,赞美勇于抗争的英雄。

小说和电影里都有这幕,作者借桥北的妹妹钟桥南之口,讲述了一则新近发生的社会新闻:在一个景区里,一个大学生看到两个坏人在抢劫一个女孩,就上前和他们英勇抗争。那个学生被砍了十几刀,不顾身上鲜血淋漓到公用电话亭报警。接着,早上的广播便开始宣传报道他的见义勇为,他被送去医院,连医护人员都很感动,很多市民也自发带着花篮、水果篮过去看望他。

小说设置此情节是为了突出矛盾点,并未浓重着墨,但在电影里,夏钢则安排芥子带花也去医院看望那个青年的情节。夏钢解释说:“因为芥子其实一直觉得丈夫即使不是英雄也不应该是个懦夫,所以当她听说有个英雄出现了,就想去看看。我们生活中可能见过普通人,甚至恶人,但很少见到英雄。芥子想看看那个被大家称作英雄的人,是否孔武有力。如果英雄非常的壮实,那自己丈夫不是英雄也没什么了,可是她最终在轮椅上看到的是一个很瘦弱的孩子,她心里便有了强烈的反差”。自此,丈夫的刚毅形象彻底瓦解,电影充斥着女性对男性临阵脱逃时的深恶痛绝。

关系的突变与道德的绑架

但夏钢告诉《方圆》记者,芥子内心对丈夫寄予的英雄梦的破灭,并不是二人关系分裂的主要原因。看似简单的事件背后,其实藏着曲折的人心。

那个即使被抓,在看守所见到芥子还情不自禁叫“大姐”的保姆,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固化的社会阶层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以当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人在城市里面走投无路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离他最近的城市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种情况下反映的其实是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与个人犯罪的相关性,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突变,恰恰潜伏在无时无刻的差距中。

第二个不断打碎东西的新保姆的出现,仿佛在向观众重现着上一个犯案保姆与雇主平时的互动。可以看到,钟桥北经常冲着新保姆发脾气,他要求保姆找一個好师傅,将那个案发时被劫匪用刀割伤的棕色沙发“尽量不要露出痕迹地缝好”,可保姆找来的师傅,竟然只是潦草地将一块浅棕色的皮垫补了上去,那沙发看上去像一个嘴巴,比之前的伤口还醒目。

于是,钟桥北站在沙发面前,瞠目结舌了好一会儿,猛然挥手,大吼着新保姆,那女孩当场要哭。她这个乡下人,没有那种价值的概念,她不知道什么东西是从法国带回来的,也不清楚这个沙发是意大利出品,她只知道自己小心干活,打碎东西自己赔上,却不知道自己赔不起。

芥子其实也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中观察和分析自己的丈夫,“他其实不够英雄,甚至有些刻薄”,类似这样的结论出来后,当她知道自己怀孕了,便在潜意识里给自己洗脑,“自己前些天做了胸透,还吃了感冒药,孩子要打掉”。就是这样一件件事情的积累,到最后桥北知道芥子流掉了自己的孩子,并说出“难道这孩子不是我的”这样的话来,芥子对桥北的人格彻底失望。“这其实才是真正的使他们感情破裂的原因,不仅仅是芥子对丈夫英雄梦的破灭。”夏钢说。

而诚如夏钢认可原作作者须一瓜那种“特有的逼问生活真相、辨析心灵细节”的写作品质,《夜色撩人》并没有局限于纯个体的道德判断,而是力图进入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性话题。

请看芥子这位精神洁癖者与王千源饰演的警察谢高的对话。

芥子:如果歹徒是到你家,你会怎么样?

谢高:我?没想过。

芥子:那你想想。你家突然出现两个歹徒,只有我这个高,还有一个是瘸子。不过他们手里有把匕首,像一本书那么长,很尖,你会怎么办?

谢高:也许我会本能地抵抗,制服了他们;也许我被砍伤砍死了;也许我把钱给他们,就像你们做的那样。

芥子:你真的会妥协吗?可你是警察啊!

谢高:警察也是人啊。

芥子:我觉得一般人都会认为和警察在一起比较安全。

从对男性“可靠感”的期待转而具体到对警察公职义务的期待,芥子这个人物其实代表了大众的一种普遍心理,即用自己的英雄梦去绑架别人,却忽视了每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他自己的难处及条件。

警察的一次见义不勇为

因为是好朋友,芥子求谢高帮自己忙,想得到那两个劫匪的口供,用来证明自己在昏睡时钟桥北所说“反抗过劫匪”的说法。

谢高就给芥子讲了个猴子与石头的典故:从前沙漠上有只聪明的猴子,它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可是有一天,它在一块大石头下面,突然看到一条毒蛇,猴子当场就吓晕过去了。它知道那块石头下面有条蛇后,每一次经过那里,都忍不住想翻开石头看看,可是,每次翻开石头,它都看见了那条毒蛇,结果,每次它都会被吓晕过去。即使这样,每次路过,它还是想看石头下面的东西。

很显然,谢高想要告诉芥子的是,人性有时不可直视,也不该探究,要想继续生活,要学会绕道而行。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其实芥子拷问的不仅是钟桥北,而且同时也拷问着谢高。因为谢高自己曾有段“见义不勇为”的过往,很能说明生命安全与英雄梦之间在特定情况下的对抗。

大学毕业后,作为选调生被分配到省公安厅的谢高原本意气风发,干劲十足,他的努力工作得到了辖区群众的好评,且他还在一次追捕通缉犯的过程中立功,被评为“人民满意好警察”。可是第二年春天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一次探亲返程的路上,谢高所在的列车车厢遭遇了一次恶性抢劫事件。五名歹徒有两人带刀,其他三人持枪。歹徒见谢高身穿警服,便持刀威胁他,警告他如果反击,列车上的人便会没命。为避免人员伤亡,谢高当即表示服从歹徒的要求。

但谢高选择不抵抗的破财消灾方案显然没有让列车上的群众理解,人们在交出财物的同时看向谢高的位置,期待着英雄的故事能发生,像影视剧所呈现的那样。但直到财物被抢走,警察却始终无动于衷。歹徒下车后,谢高一瞬间成为众矢之的。此事让谢高一夜成名,人们记住了他的警号,然后投书报社、公安督察,甚至媒体未采访他就将此事情报道出来了,这让谢高臭名远扬,人们似乎在这件事情中找到了这个社会正不压邪的根源。

这段经历后,谢高选择了逃离,来到一个小地方做一名默默无闻的片警。他很想忘记过去,可芥子之事再次提醒了他。他也意识到,一个妻子连丈夫都不理解,普通群众为什么要理解一个警察?在这样的事情上,人们宁愿看到烈士,也不愿看到自己英雄梦的破灭。

“想听警察的忠告吗?警察从来不鼓励受害人盲干硬顶,尤其是力量悬殊的时候。生命是无价的,最值得珍惜的只有它。美国警察告诉市民,身上最好放一点小钱,就是花钱消灾用的。你可以尽量记住犯罪人的特征,随后报警,为警察提供最好的线索。要知道,你是老百姓,首先要爱护自己”,这是谢高对芥子的忠告。同时,其实也是谢高对那段过往的个人发声。

生命的代价

小说最后,须一瓜写的是芥子听了谢高的劝告,若有所悟,试图与桥北重建美好生活,但理智的回归,却遭遇了身体的背叛,“她的脑海中一片黄沙,荒凉无际。她的全身,都变成了干涸绝望的大沙漠”。此种结束喻示着问题本身的无解又无奈,也是大多数读者认可的结局。

但夏钢却选择再向前走了一步,坐实了警察牺牲的结局,为原本作为发问者的芥子设置了自问环节,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情节的参照感。

而这样的处理成了电影引发争议的关键,一位文艺评论家甚至反馈给须一瓜说,“警察故事的设置,好像是你原著里没有的,极大地偏离了最初抛出的主题,结尾变成了女主人对自己‘不作不死的忏悔,她对丈夫勇气的追问,也被消解了,变成‘你看吧,你对男人的道德绑架,让你失去了一个好老公,还杀死了一个照你期待去做的勇士,片子反转成一个中国男人,为自己的懦弱辩护、反扑女人道德质疑的片子。大概这是导演的性别意识形态,颠覆了原著主题”。

电影里,芥子最终离开了桥北,远离了那片心灵的荒漠,也不再做那只总想翻开石头的猴子,她选择了绕道而行。但谢高却牺牲了,他在一次原本不是他负责的突击行动中,解救了人质,真正做到了见义勇为,自己却倒在了血泊里。谢高之死让芥子对自己的英雄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她意识到,有可能是自己对他人的道德绑架,成了此事发展的潜在推手。这使她陷入深深的忏悔和自责中。

对此,夏钢这样向《方圆》记者阐释,只有如此,才能让芥子反观自身,而有了这第二层的心灵拷问,看电影的人才会去思考,“你对他人的道德期待,或是你自己的英雄梦,值不值得别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初为了止住朋友的眼泪,谢高曾经停下车来,去后座拥抱了伤心的芥子。夏钢将这一幕回忆镜头放到了电影的最后,喻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和解,当发问者和承受者彼此安慰、彼此理解,擁抱虽转瞬即逝,却可成为绝唱。

这不难让人想到须一瓜所说,“有时候,我相信我们的高尚、责任感、纯真、友爱甚至善良,都是相对的。不同的外在条件下,在人的内心就有不同的阐释。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坐标点上,都是真实的,甚至是难以否定的。我因此感到人性的悲哀。这种东西写出来很残酷,可是,不经过这种严酷的考验,你怎么能看到深层的东西呢?”

猜你喜欢

芥子劫匪歹徒
劫匪是如何消失的
材料作文“芥子之灯”导写
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名家对话展
出入芥子园—精进社第四回展
如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