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2017-04-21何振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7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

何振华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是各国交流的有效平台,因此,外语教学及习得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这种趋势将语言对比研究推到了语言学研究的前沿。1992年中韩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频繁交往,据韩联社发布的数据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已达到大约8.5万人,占所有国家在韩留学生的70 % 左右。中韩产业园落户烟台,对韩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所以韩国语教学界中,对中国学生的韩语教学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中韩两国从事韩国语教学研究的学者一般认为,通过汉韩语言对比研究,能够找出更好的韩国语教学模式及方法。

【关键词】中韩大学生 拒绝言语行为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31-01

拒绝性言语行为是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为了避免听者的面子受损而使用的多种策略手段都反映了各国文化、规范之间的差别,因此和其他言语行为相比,拒绝性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迁移现象更为明显。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对比语用学,是对比各种语言言语行为中社会文化差异的一门学问,这在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能够与外语母语者进行交流为目标的外国语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拒绝言语行为的特征

通常拒绝可以看作是“没有迎合说话者的提议(denies to engage in anaction proposed by the interlocutor)”的一种行为。因此,拒绝不是首发的话语,而是对于请求、提议、邀请等言语行为进行应对的发话言语,拒绝和接受与请求行为构成相邻对(Adjacency Pair)。而且拒绝基本都是有损请求者面子的威胁面子行为(Face ThreateningActs:FTAs),因此为了使拒绝性言语行为能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除了语言交涉,还可以恰当使用多种缓和拒绝行为的辅助策略,比如表示感谢、表现犹豫、道歉、说明理由、拖延时间来维护对方面子。对于说话者的请求,接受就是简单、明确地表明自己能够实施;相反,拒绝作为对起始发话的应对,在经过提出对策,或是复杂的交涉等行为后,也可能接受或达到妥协。

二、研究情景设计

本研究从语际语用学的角度,以三组人群为测试对象,对比分析了他们面对请求、提议、邀请时,使用的拒绝手段类型和辅助策略,并且在语言、文化的层面上考察三者的异同点。三组测试对象分别为:居住在首尔的20多岁男、女在校大学生,在山东在读韩国语专业、通过了TOPIK考试5、6级的男、女大学生,以及居住在山东的非韩国语专业的20多岁男、女在校大学生。

本研究的展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设定出15个拒绝的情景,然后以50名韩国语母语者和50名中国的韩国语专业大学生为对象,进行情景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除去几乎不会发生在中国,或者日常生活中很少出现的情景。第二阶段:以5名韩国语母语者、5名中国的韩国语专业大学生、5名汉语母语者为对象,展开模拟测试。即,通过测试对象角色扮演,检验笔者计划的测试方法是否有问题,测试对象在实际进行角色扮演时,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及测试是否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第三阶段:以韩国语母语者、中国的韩国语专业大学生、汉语母语者各20名人员为对象展开正式测试,进行角色扮演,收集60名人员的对话材料。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录下他们的对话,然后将录音转录成文字资料并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设定了三组影响拒绝行为的变因:亲密度的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低,有利于请求者和拒绝者的“双方受益”或有利于请求者却不利于拒绝者的“单方受益”。根据分析模拟测试后转录的资料,笔者设定了分析的框架,将拒绝手段类型大致分为以下16种:明确拒绝、不明确拒绝、询问理由、确认及询问信息、说明理由、表示能力不足、道歉、表示遗憾、表示惊讶、相约下次、有条件接受、推托给他人、提出对策、开玩笑、单纯重复、拖延时间等。辅助策略则分为以下5种:表示感谢、祝福、表示接受意愿、使用尊称、表示祝贺等。

三、中韩大学生拒绝手段类型情况

第一:作为同样受东方文化影响的韩国和中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非常尊崇礼貌和面子的原则。但是在具体的拒绝性言语行为中,三组测试对象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第二:本研究是以首尔和山东两个地方的20多岁大学生为对象展开的,所以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比首尔和山东的20多岁大学生,而并非是韩国和中国的比较。在亲密度方面,韩国语母语者拒绝朋友时,不管亲密度高低,基本使用的都是明确拒绝,而汉语母语者则大多数使用的是不明确拒绝。由此可看出,韩国的大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基本都是直率表达内心想法。

第三:具体从各测试小组使用的辅助策略来看,当拒绝亲密度和社会地位高的人提出的请求时,三个测试小组之间出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多次使用“教授”或“老师"等尊称。拒绝亲密度不高的对象时,汉语母语者使用的尊称也比KK多。

四、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在此之前的言語行为研究中,大多数使用的研究手段都是DCT,根据此研究手段调查的口头语言都是由文字形式收集的,所以收集到的文字资料与口头资料有所出入,无法真实反映学习者的口头语言。本研究中的资料,是将角色扮演的对话录音转录而成进行的分析,对说话者之间的互动不断为交谈提供新的对话环境,由此体现了言语行为不断变化的特征。

第二,韩国语和汉语的拒绝性言语行为虽然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由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而造成的。因此,为了将此类研究的结果运用到实际对外韩国语教学,在教学中有必要说明两种语言在语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让学习者掌握韩国语在语用、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从而减少学习者在日常交流中不必要的误会或损失。

第三,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国语教学中,为了将语言行为研究系统化,有必要构建韩国语母语者的语料库,这将会给韩国语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实际、有用的资料。虽然外国人对对方的请求表示拒绝时,与韩国语母语者不同,但这不代表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对或者沟通能力不足。语言的交流沟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和谈话能力,并且韩国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因此,韩国语教学中的语用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表达方式上。

参考文献:

[1]高彦梅:《语篇预设·语言学研究》(第三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周秀苗:“文化差异在英汉言语行为中的体现”,《科技文汇》,2007年上旬刊

[3]彭漪、袁俊娥:“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性别差异”,《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9卷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
《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