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
2017-04-21钟东王彦朴金鑫
钟东 王彦 朴金鑫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教育形式相对单一,教育效果实效性不足。而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注重学生的内省、体悟,通过个体主观的接受来强化“修身”等思想,使诚信价值观更加深化,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是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人本主义;团体心理辅导;诚信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L14BSZ028,项目名称: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视阈下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11-01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1]。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正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主流内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日益凸显,而目前的诚信教育形式相对单一,效果实效性不足。因此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的心理学的新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对健康人的研究,把人的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高到心理学研究的高度,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需求理论、健康人格理论等等对于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心理治疗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指导教育教学,形成了一种提倡自由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它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实践主要表现在:(1)反对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教人、成人的教育,以培养自我实现的人。(2)反对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强化的外在教育,主张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内在教育。(3)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主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反对扼杀人性和个性的传统教育,扭转教学中的专制主义等方面具有进步的意义[2]。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首先,教育者只是机械地讲解大学生诚信的具体内容,却忽视了联系社会现实,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及的诚信教育停留于抽象性、表面性的论述。其次,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使得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着民族传统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使得学生在面临价值选择时容易出现迷茫,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速转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不断滋生蔓延,使得诚信教育的难度加大。
(2)教育形式相对单一。诚信教育仍以思想政治课课堂的理论说教为主,“填鸭式”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忽略师生互动,不能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诚信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至关重要,而反观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缺少宏观规划,娱乐性过度、精神内涵却普遍不足。作为重要教育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多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并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未能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
(3)教育效果实效性不足。只有贴近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切实将教育活动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价值,也更能够使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当前,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学生排忧解难,将影响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三、人本主义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1]。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是指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是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提高应对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注重学生的“内省”、“体悟”,通过个体主观的接受,来强化“修身”等思想,从而使诚信价值观更加深化。
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以学生间互助、自助为机制。从活动方案的制订、内容操作及学习评价均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暖身活动”、“角色扮演”、“心理剧”、“行为训练”等体验活动营造一种舒适、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愉快的情绪投入到活动过程中。这种辅导形式深受学生们喜爱。目前,团体心理辅导正在被逐渐开发与运用,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和激发学生各种心理潜能为主要目标,取得了较好效果和经验,如复旦大学孙时进的“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清华大学樊富珉研究的“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以团体动力学和社会学习为理论基础。团体动力学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1)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关系,每个成员的状况与行动都同其他成员的状况与行为密切相关。(2)团体具有改变个体的力量。勒温认为,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由个体来执行,但是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支配力。要改变个体应该先使其所属团体发生变化,这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由此可以看出,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力来之于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要与团体目标结构连接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借助团体的力量,团体的规范,可以使诚信教育首先在团体中奏效,进而再辐射到团体成员,把诚信品质内化,满足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新华网,2014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钟东,女,东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王彦朴:男,东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金鑫,女,東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