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小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
2017-04-21朱鸯君
朱鸯君
摘要:本文结合桥墩地区的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现状,客观地分析了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留守学生;家校联合
家庭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阵地,而社会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实施体验的场所,三者具有辩证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力外出打工或经商的越来越多,从而在农村学校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学生”。这批放任自由、缺失亲子交流,交由爷爷奶奶监护的学生,其思想品德问题日益凸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却无奈的发现:2 > 5,即学校5天的教育抵不上家里的2天!本文就当前“留守”学生家庭思想道德方面教育的现状,内容及具体措施,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透视现状
1、“留守”学生比例大,家庭教育问题堪忧
通过对桥墩小学2160名学生的家庭调查来看,父母不在家寄养在亲戚(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学生共有1235人,其中父母离异的学生有92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12人,而大部分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后交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监护。总体上,他们本身的文化素质偏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陈旧,再加上年老体弱等身体方面的因素,导致他们无法对孙辈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结果是只管孙辈的“温饱问题”,很少涉及他们的“精神领域”,充其量就是“生活保姆”的角色。这是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隔代教育”,这种教育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重个人的情感投放,轻教育的理智思考;重物质的给予满足,轻精神的教育引导。
长期以往,这批孩子就极易产生各种不良的习惯和出现性格的重大缺陷:(一)“唯我独尊”,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周围的一切都得以他为中心,他想要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天王老子我最大”;(二)贪图快乐,不懂得如何体谅别人;(三)只顾尽兴,不知道约束自己,更不懂得如何遵守纪律和规则。这些习惯和性格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还有一点较为特别,那就是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后认识到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但又远离在外鞭长莫及,于是便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即把子女全托在教师家中,生活、学习等都由教师照管,自己只需每月付出相应的费用。持这种想法的家长比例有上升趋势。
父母外出打工后由自己照看自己的学生也占小部分,他们中绝大部分没有安全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更没有上进要求,各种低落的情绪充斥着他们的心,这类学生极易成为不良社会团伙的成员。
学生在情感上需要有归属感,在生活上需要有亲人特别是双亲的关怀和呵护,家中如果缺少亲情则会给他们带来孤独和寂寞。因此,如何开展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提高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显得很有必要。
2、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
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大都只接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有些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在教育子女方面缺少专业知识的引领,加之常年在外奔波,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不是很了解,因而就把握不住子女的思想动态,也就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了。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这类家长缺少现代家庭的子女教育观和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与学校的交流不够,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
3、教育方法简单:严而不格,宽而无度
农村家长奉行“棍棒教育”,坚信“棒下出孝子”,极少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和内心感受,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很少和孩子进行内心交流,亲子之间沟通较少,因而和子女的关系不是很融洽,处理问题一般都是独断专行,绝对权威。这直接导致孩子的心理抵触,当出现问题时,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深入地交流。
由于打工人员常年在外,与子女的联系仅限于互通电话,内容局限于日常生活琐事,很少涉及学生的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即使谈起也就一句“读书要认真,要听老师的话”,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完全处于一种自然形成的状态。
只有当假期开始或是春节来临之际,学生和父母才能见上一面,所谓久别重逢,孩子对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而父母也想对孩子的疏于照顾进行弥补,结果造成对孩子的百依百顺,要什么就给什么,一切都顺着孩子的意愿,尽己所能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补偿对孩子不仅无益,反而更加助长了孩子不良性格的发展。他们需要的是亲情的抚慰,亲情的交流,内心苦闷情绪的倾诉,性格的完善。
二、建议与对策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直接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农村学校教育的实践者,针对农村“留守孩子”的家教情况,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广大家长参考。
1、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家教误区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孩子首先是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的。孩子的家庭的思想品德教育影响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健康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家教指导思想。“离巢”父母,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不能一味地把子女托付给“别人”,推卸自己教育子女的责任。
2、树立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观念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同样的道理,父母未必高于子女,子女未必不如父母。农村家庭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和接受现代教育的学生相比较,他们接受信息途径闭塞,观念比较保守,生活习惯陈旧落后。农村父母更不能认为比孩子高明,要放下架子和孩子“共同学习”,父母应进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上的照顾和满足,即父母应向子女学习,与子女共同成长,以期提高家教的实效,家教的品位。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对待孩子,孩子的潜能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对孩子有信心,给孩子鼓勵,不要说孩子“笨”、“蠢”,不要歧视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敌意,导致亲子关系恶劣,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家长应把握“爱”的原则、“爱”的度
爱,也应该是有理智的,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爱是讲原则的,不能因为孩子“一哭二闹三罢饭”就一味的妥协,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合理的要求,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
现在许多父母喜欢给孩子许诺:如你要考了一百分,就买一辆高级越野单车给你,每天多给你五块钱等,这种纯物质的、讨好式的爱对于孩子将来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是非常有害的。
4、家长应与班主任老师多沟通
想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加强和学校老师的联系,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这样才能更加细致地了解到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部分学生在家里很老实,是爸妈眼中的“乖乖女”和“乖仔仔”,可在学校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家长只有通过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才能更充分全面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5、架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很多父母受传统的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太深,特别是农村家长,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父母总是高高在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沟通呢?父母应多抽时间与孩子聊天,特别是“离巢”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又短,和孩子沟通时,要讲技巧,从孩子想什么,关心什么入手,与孩子促膝谈心,而不是训话,谈心时父母态度要和蔼可亲,和孩子平等交流。如果父母总是板着冷脸,孩子不会敞开心扉与你说真话。沟通时把孩子看作是你的朋友一样,让孩子主动与自己进行交流,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困惑等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惑,在精神上给他们“补课”。父母要向孩子表露你的想法,甚至是弱点,这样可以增进沟通。
6、培养和强化孩子的自我教育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而社会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背景,直接影响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而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否抵制外界的诱惑,疏解自我的心理矛盾,都取决于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强弱。
因此,有必要在平时的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总之,“离巢”父母在给子女物质弥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弥补心理需要,纠正他们的心理偏差,健全他们的人格。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中国农村明天的人口质量,关系到中国农村未来的繁荣,因此,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当代家庭教育报》(总)第364、365、366、372期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编,2003.6出版)
[3]《中学生心理健康》(陆向阳编著,群言出版社出版)
[4]《好父母,好孩子》(卢勤著,由漓江出版社97年出版)
[5]《班主任之友》(2003.第10期,2000.第5期)
[6]《中国教育报》第6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