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日照山铜矿矿区地质层特点及构造分析
2017-04-21陈敏佳
陈敏佳
摘 要:黑龙江省日照山铜矿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南麓,行政区划属黑龙江省虎林县东方红镇管辖。普查区处于完达山南麓丘陵区,地势较低。日照山矿区位于区域上的跃进山凸起东缘,处在中生代褶皱区内,是密山-敦化深大断裂的北延地段,受其区域构造控制,主体构造均呈北东向展布。次为北西及近南北向构造。
关键词:矿区地层 矿区地质 地质特点 构造分析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232-02
1 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上侏罗统小清河组及第四系。上侏罗统小清河组浅变质陆相火山——沉积岩类。根据已揭露的剖面,按岩性、岩相组合、喷发旋回,将区内地层初步划分为4个岩性段,进一步可划分为数个岩带。
1.1 侏罗系(上统)
按其区内出露分布的上侏罗统小青河组地层的岩性、岩相组合及层序特征,进一步划分为4个岩性段,17个岩带。各段、带特征如下。
1.1.1 第一段(J3x1) 厚度≥220 m
为黑色炭质泥质板岩,出露于矿区东部小东山一带。主要由泥质成分组成,含大量炭屑,岩石致密细腻,厚层构造,局部具角岩化,质坚硬,该层方解石脉发育,呈网脉状,炭质成份下部增多,上部显著减少。
1.1.2 二段(J3x2)厚42~131 m
(1)安山质熔凝灰岩带(J3×2-1)厚9~28 m。
绿色、绿灰色由长英质岩屑、板岩岩屑及绿色矿物组成,英安质熔岩胶结,深部逐渐过渡为碳酸盐化晶屑凝灰岩,其中夹薄层泥质板岩。
(2)凝灰质泥质板岩带(J3×2-2)厚10~13 m。
黑色、灰黑色泥质板岩,分布在小东山北部。主要由泥质板岩组成,局部含凝灰质。
(3)安山质凝灰岩熔凝灰岩带(J3×2-3)厚8~62 m。
灰色、灰绿色安山质层凝灰岩,安山质熔凝灰岩。沿倾向由安山质层凝灰岩过渡为安山质熔凝灰岩,沿走向有时由安山质层凝灰岩过渡为凝灰质砂板岩,岩相和岩性变化大。
(4)凝灰质泥质板岩带(J3×2-4)厚15~28 m。
深灰、灰黑色凝灰质泥质板岩。主要以泥质成份为主,凝灰质粉砂质次之,凝灰质主要分布在板岩上下盘,岩性不稳定,沿倾向变为泥质板岩,其中夹一层流纹质熔凝灰岩,沿倾向逐渐尖灭。该岩带出露于东山一带。
1.1.3 三段 (J3×3-3)厚229~289 m
(1)安山质岩屑凝灰岩带(J3×3-1)厚21~63 m。
该岩层带出露面积大,在VI-XII剖面间广泛出露。由于英安质岩屑、板岩岩屑,安山质火山灰、安山玢岩组成。碎屑呈尖棱角至棱角状,颗粒大小不等,一般2~10 mm为主,在(X)剖面(ZK34)孔中的凝灰岩中见磨圆度较好的石英和长英质砾石。安山玢岩灰绿色,由斜长石,绿泥石组成,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较强。
(2)凝灰质泥质板岩带(J3×3-2),厚30 m。
由泥质和少量凝灰质组成。沿倾向凝灰质含量由多变少,粒度由大变小,其中夹三层安山玢岩,出露于矿区北部。
(3)碳酸盐化安山质凝灰岩安山玢岩带(J3×3-3)厚13~18 m。
沿走向从北东至南西方向(从VI剖面至IV剖面),由安山质凝灰岩过渡为安山玢岩。
(4)凝灰质砂质板岩带(J3×3-4)厚25 m。
分布在VI剖面以南。沿走向从北东至南西方向,由凝灰质砂质板岩过渡为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板岩,其中夹三层流纹质凝灰岩。
(5)安山玢岩、凝灰质安山岩带(J3×3-5)厚140~153 m。
分布于IV剖面深部。沿走向(从北东往南西)由安山质岩屑凝灰岩变为安山玢岩,沿走向(从南东往北西)尖灭于凝灰质砂板岩中。此岩带中夹三层凝灰质板岩。
1.1.4 凝灰质砂板岩段(J3×4)
(1)凝灰质砂板岩带(J3×4-1)厚20 m。
出露于VI剖面北侧。黄褐色,中细粒砂状结构,主要为长石,石英细砂,由凝灰质粘结组成,沿倾向延深不大,尖灭于砂板岩中。
(2)凝灰质砂质板岩带(J3×4-2)厚38 m。
出露出马脚子IV至VI剖面之間。为黑灰色、由泥质、砂质和凝灰质组成,粉砂质含量上部多,下部少,砂质板岩中夹砂岩透镜体。
(3)凝灰质含砾砂岩带(J3×4-3)厚11 m。
出露于IV剖面北侧。浅灰色,由花岗岩、石英、长英质及板岩等砾石组成,砾石磨园度较好,砾径一般在20~40 mm。砂质由长石、石英及少量凝灰质组成。该层岩性,厚度变化大,延深及延长均不稳定。
(4)凝灰质砂板岩带(J3×4-4)厚25 m。
出露于IV剖面。黑灰色由砂质泥质组成,延长及延深都较小。
(5)凝灰质含砾砂岩带(J3×4-5)厚12 m。
出露于IV剖面。灰色、灰白色、砾石由花岗岩、霏细岩、板岩组成,砾石磨园度好,砾径一般10~30 mm。砾质成份由长石、石英及少量凝灰质组成,岩性及厚度变化大,其中夹砂砾岩和砂板岩透镜体。
(6)泥质凝灰质粉砂岩带(J3×4-6)厚21 m。
出露于IV剖面南侧。棕色—灰黑色、厚度及岩性变化大,沿倾向延深小,沿走向延伸大,深部泥质成份增多,砂质减少,过渡为凝灰质砂质板岩。
(7)凝灰质砂质板岩带(J3×4-7)厚18 m。
出露于IV剖面南。黑灰色,由泥持砂质成份组成,层状构造,沿倾向呈透镜状尖灭于砂岩中,沿走向过渡为砂岩。
(8)凝灰质砂岩带(J3×4-8)厚≥67 m。
岩性变化大,由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砂质板岩,流纹质凝灰岩及层凝灰岩组成,在纵向和横向上互相过渡,砂岩中局部含磨园较好的砾石,泥质板岩中局部含1~2 cm厚的炭屑和煤层,该层分布于矿区中部及西部。此岩带顶部遭受流纹岩及霏细斑岩侵入和破坏而残缺不全。
上述这套地层,按区域地层对比,及在(J3×3-1)凝灰岩中发现中生界侏罗-白垩纪海扇化石,据侵入到该地层中的辉长岩的全岩样绝对年令资料为104.4百万年,说明该地层沉积年代早于白垩纪,而是属于那丹哈达岭地槽中侏罗世海相沉积地层,所以定为上侏罗统。
1.2 第四系
区内第四系分布较广泛,主要沿小青河及其支流覆盖于上侏罗各岩组之上。在河谷地带主要为一套洪冲积层(Q4pal)及漫滩堆积,在山丘斜坡地带普遍分布为残坡积层(Q4fei)。
1.2.1 洪冲积层(Q4pal)厚5~30 m
分布于小青河及支流沟谷,主要由亚粘土淤泥质粉细砂,中粗砂,粗砂及砂砾组成组成。
1.2.2 残坡积层(Q4fei)
分布于山丘斜坡地带,主要由粘土、碎石夹亚粘土、亚粘土组成。
2 构造
日照山矿区位于区域上的跃进山凸起东缘,处在中生代褶皱区内,是密山-敦化深大断裂的北延地段,受其区域构造控制, 主体构造均呈北东向展布。次为北西及近南北向构造。
2.1 褶皱构造
全矿区为一北东向短轴背斜, 轴向北东70°,枢纽线夹角10°左右。该背斜北东端挠起向南西倾没,倾没部位和岩体接触,断裂发育,IV剖面背斜倾没端由于断裂切割,使岩层形成迭瓦式构造。背斜两翼开阔,基本对称,倾角35°~50°之间,南东翼呈现次一级小褶曲(向斜)背斜的南西端受流纹岩和霏细斑岩岩体的侵入破坏,使其残缺不全。
2.2 断层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受北东向密山——敦化深大断裂的影响,亦以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
(1)北東向断层。区内北东向断层十分发育,由北西往南东依次呈斜列式展布有4条大小不等断层,显示继承区域构造特点。断层切割区内不同地层,发育破碎带5~28 m不等。在平面和剖面上断裂呈现舒缓波状,属先压再扭后张复合性断裂。
(2)北西向断裂。在矿区南西部-2线附近见到一条区域性北西向断裂,图上编号(F1),该断层走向北西310°~315°,倾南西,倾角70°~72°。发育断层破碎带宽30~35 m,断面呈波状展布。
参考文献
[1] 寇利民,黄光杰.黑龙江省日照山铜矿矿体特征及找矿标志[J].科技展望,2016(2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