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澄清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质疑
2017-04-21何琦
何琦
摘 要:在“微课热”的浪潮中,支持与质疑并存。该文将针对关于“微课”的以下质疑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微课是否只是一种以往信息化教学的“衍生品”?微课是否会导致“知识碎片化”?微课制作的技术要求是否很高?。笔者相信,只要微课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共同联手,加强微课设计、应用的创新研究,共同攻坚克难,一定会很快走出“微课迷宫”。
关键词:微课 微课程 质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156-02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它作为网络学习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微课”,俨然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对于这一点可以从近些年来在各大中小学中举办的各类层次的微课教学比赛的火热程度中窥见一斑,同时,与“微课”有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也呈现出井喷势头。在这一场看似凶猛的“微课”浪潮中,支持与质疑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无论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对于“微课”的认识都各持己见,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地认识并实践“微课”教学,让它更为有效地成为我们教学和学习的有力手段,该文将针对“微课”的发展现状,对其存在的质疑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什么是微课?所谓微课,是一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新的教学形式,一般一节微课时长5~15 min左右,不是课堂录像,也不是一节课的浓缩,而是讲述某个专题的内容。“短、小、精、悍”是它的特点。微课直接面向学生,属于一对一辅导。任务驱动,清晰具体,且直观有趣。微课类型多样,有解题型、讲授型、实验型、答疑型和其他类型。区别于传统课程,微课中教师不一定出现。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并非简单的“自主学习”, 是一种“练评讲”教学方法。在网络平台上,一经推出,微课就以其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多样、跨越领域广,尤其是时间精短的优势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欢迎。
微课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了教学以及学习的双向需要,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时间各类微课比赛应运而生,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研究、实践微课教学。诚然,我们认可微课的优势,但是身处微课热潮中,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性,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1)微课是否只是一种以往信息化教学的“衍生品”?曾经被我们推崇备至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似乎最终因其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而被很多教育工作者所诟病,当教学改革陷入形式改革的怪圈时,教学改革的初衷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当“微课热”出现的时候,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也就并不奇怪了。但是实际上,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微课与信息化教育等同。我们身处网络时代,信息的接收、更新速度更快,信息的获取量更大,作为传统学习途径的补充,我们以后的学习更多将来自于网络,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将成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常态,而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慕课更是加剧了对微课的需求。依托云技术、大数据平台,微课在未来应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天地。“微课热”是暂时的,而微课却是长期的。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微课,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且要更为理性地研究、实践微课教学。首先,不盲从,应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强对微课教学的理解;其次,避免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而应深挖教学内容,令形式与教学内容更为有效、合理地结合;最后,把微课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中,而不是某次比赛中。
(2)微课是否会导致“知识碎片化”?微课将课程切割成了不同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与我们以往对课程系统地讲授具有很大的不同,很容易让学习者学到的知识割裂、碎片化、不成体系。微课的短小精悍是它的秘密武器,可是也令其因此产生弊端。对于这个问题有没有解决的方案呢?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按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将某个专题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再围绕这些核心知识点制作一个专题或课程的系列微课,那么孤立的微课就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一个专题或一门课程的微课就叫做微课程。微课程不等于微课,而是由一系列相互紧密关联的微课构成。这样的微课程在“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中就有,每个科目均由几门课程组成,而每门课程的教学视频又是围绕一系列核心知识点来创作的。因此,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其实并不与传统的课程教学要求相违背,从微课走向微课程,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3)微课制作的技术要求是否很高?微课制作势必需要用到一些技术及软件,通常教师一般会用到一些简单的软件来进行制作,如:PowerPoint 2010、Movie Maker、Camtasia Studio、Snagit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QQ影音等视频制作软件。这些软件操作较为简单,因此。有些人认为,微课制作很简单,没必要学习专门的微课制作技术和方法。其实,技术够用即可。简单的软件操作,可以降低教师的操作难度,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也使教师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教学内容而非技术本身。若要制作一个好的微课,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多看、多学、多借鉴优秀的微课作品。可以从以往全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中学习借鉴,学习微课选题、设计理念、创意、内容呈现、制作技术等。第二,选取某个专题或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易混淆点等,设计、制作逻辑紧密的系列微课。系列微课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形成微课程。第三,微课不宜过度动态化和趣味化,而应动态静态结合、具体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适当的情境、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思考所呈现的内容。第四,根据微课具体情况确定教师是否出镜和出声。第五,提高微课视频拍摄水準,加强视频后期处理。
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认可与质疑声。微课作为这样的新生事物,自诞生之日起,认可与质疑就相伴随行。笔者希望,微课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能够联手加强微课设计、应用的创新研究,共同攻坚克难,探索难题的解决途径,探究如何以微课为主要载体创新网络虚拟教研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如何从微课走向微课程, 如何从单个知识点微课制作走向专题微课程开发、与微课相联系的慕课开发等。让我们解开微课路上难题,共同走出“微课迷宫”。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 李玉平.视频微课程目录[DB/OL].[2012-02-11].http://whliyuping.blog.163.com/blog/static/32437562012111
013839/.
[4] 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