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合作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构建

2017-04-21王志辉

教育界·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家校合作

王志辉

【摘要】大学生自杀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干预自杀危机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在阐述家校合作基本理念的基础上,重点从建立家校合作制度,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家校沟通,制定心理干预预警方案,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等方面探讨家校合作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构建。

【关键词】家校合作;高职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心理干预

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给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使许多家庭陷入巨大的悲恸之中。这个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高度关注。经调查,我国大学生入学率呈上升状态,高达0.2‰,是其他群体的2~4倍[1]。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身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中,承受的压力较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在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过程中,家校合作模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校合作的基本理念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家庭和学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对一的教养。学校教育是一种责任教育,具有不可推卸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一对多的培养[3]。家校合作就是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融合,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这就需要以新的目光来审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性质、家长和教师的责任、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4],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并形成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也深刻地反映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在构建和深化基于家校合作模式的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基于家校合作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二、家校合作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构建

下面主要围绕家校合作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构建展开重点研究。

(一)建立家校合作制度,扎实家校合作的制度基础

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制度,高校的管理和运行都要做到有据可依,家校合作亦是如此,要建立健全制度和章程[4]。家校合作制度的建立,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要规范、连续,既能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行为得以规范,有章可循,又能使学校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质服务[5]。家校合作制度的建立要遵循三方面原则。第一,合法原则。家校合作制度的最终落脚点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此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准绳,使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得到维护。第二,有效原则。通过制度,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使家校合作步入规范化、顺畅化的轨道。第三,自愿原则。离开了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家校合作无异于坐而论道,制度要充分体现出民主,有效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二)通过多渠道增进家校沟通,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是学校要与家长及时沟通,通过多种形式,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思想动向,摸清他们的情况,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二是学校要建立起家校合作平台。学校可以设置家长咨询室、家长信箱、家长留言处,了解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时聘请专业心理教师答疑解惑。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留意学生的言行,及时将学生在校表现尤其是异常的举动反馈给家长,在家长的帮助下,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父母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都要委婉,不能粗鲁地进行指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批评并及时改正。

三是高校辅导员应与家长常沟通。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通过电话、短信进行联系最普通不过了,尤其适合偏远地区的学生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起家长QQ 群、微信群、飞信群,这样既能多人同时交流,又能够传输视频,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趋向日常化。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来说,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发布学生活动的照片或文字资料,使家长零距离了解到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并能为活动的开展提出合理建议。

辅导员作为主要德育教师,又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不能只凭满腔热情工作,要将工作做好,做细,及时记录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可以利用每周中特定的某一日来开展“学生谈心活动”。辅导员要找自己观察到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谈心,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并记录好谈话内容,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和家长。同样,与家长进行交流时,也要记录下谈话内容,并时常翻阅,找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佳方法,使家校合作扎实有效。

(三)家校高度重视心理干预环节,合作制订心理干预方案

心理干预要注重预防,学校要积极进行宣传和教育,做好心理普查。在新生入学之前,学校要将心理教育宣传资料寄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到这一年龄段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干预。在开学之初,要为新生举行心理讲座,使学生意识到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疾病。定期开展心理普查活动,为每个学生建立起心理档案。在心理普查的过程中,要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心理测验,留意每个学生的状态,更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征,尤其要调查学生是否有精神疾病史,是否存在心理阴影。多维度搜集资料后,将每个学生的情況进行汇总、分析,反馈给家长。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心理普查,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如果发现学生的心理存在异常,就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首先要告知家长,和家长一起商量出最佳的干预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由于意识不到位或是责任感不强,不能配合学校做好干预工作。因此学校要反复做工作,也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出发,使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保证子女人身安全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一旦学生有自杀的迹象,更要在第一时间内让家长赶到现场,或是通过电话进行沟通,用亲情融化学生内心的坚冰,竭力挽救反常学生的生命。如果是由于家庭问题引起的,与家长沟通了解问题的根源,根据情况妥善处理。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学校要严格监护,做到24小时有教师或同学陪伴,直至家长带其就医为止。

在危机后处理阶段,当学生自杀身亡或是自杀未遂,家长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过于悲伤,不理智,甚至昏厥,这都属于情理之中。学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体谅为人父母的不易,理性处理问题。当家长行为过激,触犯了法律,可以请司法部门处理。

(四)实行家校合作联动机制,增强应对潜在自杀危机的实效性

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危机检测措施,及时了解和应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家长和学校要慢慢学会包容学生,使他们能够自我调节。

一是家长发现孩子心理或行为的异样,应及时与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双方共同努力,及时进行疏导。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学校活动之中,多学习心理知识,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使孩子愿意向自己倾吐苦闷与烦恼。

二是学校可以开设家长课堂,为家长举行知识讲座,发放心理知识资料,使家长对教师和学校产生信任,也可以设置心理专线、家长论坛,实现有效的双向沟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学校的家校交流平台被束之高阁。因此,应建立起监督机制,使交流平台发挥出实效。

(五)重视学生的校园人际关系构建,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多数是由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如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等,一旦处理不当,便会郁郁寡欢,产生心结。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心理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使学生能够坦然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为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引导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理解无数人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努力与艰辛;二是在学生中组织多种文体活动,缓解学生的压力,增进交流,建立友情;三是引导学生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家庭与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具有共同的责任和目标:希冀学生成为独立的个体,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学会生存,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家校密切配合,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尽可能地减少自杀等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倩.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咨询导报,2007(08):147.

[2]鲁可荣, 杨亮承.大学生自杀预防干预机制缺陷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社会工作(下半月), 2010(05):39-43.

[2]赵磊磊.辅导员在大学生自杀行为干预机制中的角色探讨[J].今日科苑, 2009(13):114.

[4]李可.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法制博览, 2015(14):299,243.

[5]雎密太.高校如何建立大学生自杀干预体系与机制[J].大学教育, 2016(10):69-70.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家校合作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