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闽南文化传承建设校园文化
2017-04-21蔡婉聪
蔡婉聪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地区族群的灵魂和身份的象征。它特色鲜明,积淀深厚,是海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地域文化,也是联络海峡两岸人民感情的重要文化纽带,必须得到传承与发展。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命名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泉州市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拥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对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为迫切。多姿多彩的闽南文化应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历久弥新。怎样把闽南文化带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闽味十足”的校园文化呢?下面就谈谈我一年前在古洋小学任校长时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立足实际,开发闽味浓厚的课程文化
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学校文化的创造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人的发展”。学校文化的建设只有与校本课程携手共进,才能塑造出自己的特色,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在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决定通过弘扬民间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将闽南民间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的民间文化内容融入学校课程开发。然后从课程开发的背景入手,编写校本教材,形成学校特有的课程文化,以此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1.课程文化开发的背景
由于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外来生的比例在全市都是数一数二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的外来生比例均达95%以上。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随父母来到了第二故乡——石狮生活成长,成为“石狮第二代青少年”。但由于语言等文化的差异,他们很难真正地融入本地的生活。青少年是傳承与弘扬闽南文化的承载者,然而,许多闽南孩子不懂闽南话已成普遍现象,挽救闽南文化这个“活化石”已是势在必行。综上所述,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篇幅简短、韵律优美,是渗透着闽南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项乡土文化项目,也是拥有闽南语言精彩语汇的文库,如果能以这些充满童趣的歌谣作为载体,让孩子们在琅琅上口的念诵吟唱间,背诵和掌握闽南民间最通俗最基本的语汇,近而了解学习闽南的方言,了解闽南的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更快地融入闽南,他们就有可能从“石狮第二代青少年”成长为“第二代石狮人”“第二代闽南人”。同时,也让土生土长的新一代闽南人,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特色有切身体会,弘扬孩子的文化母体意识,让孩子热爱本土、热爱家乡,传承闽南文化。这也符合了泉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倡议。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开发了校本课程——闽南童谣,形成了学校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
2.校本教材的编写
《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的童谣集。
闽南童谣是闽南文化中最优秀的最适合学生接受的一个部分,童谣里几乎囊括了所有闽南文化的元素:闽南游戏、闽南民俗、闽南名胜、闽南建筑、闽南民间戏曲、闽南民间信仰等,念唱童谣,是让闽南文化进入校园文化最直接的途径。我们首先对进入校园的闽南童谣进行筛选,并按题材内容把它分为育儿类、游戏类、生活知识类、趣味类、民俗类、时政类、动物类、植物类八类,共收集了一百六十多首的童谣,编成了《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的童谣集。在这本童谣集里,每种类别的童谣均选十首左右的必教童谣和与之相配套的拓展童谣,并配上注释、翻译、赏析、实践与探索及统一的录音。我们还对所选的童谣进行了年段的划分,每个年段选择十几首,按学生接受难易程度依次排列。为了完善童谣集,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念唱童谣,我们还编写了与童谣集相对应的闽南语教材:在必教童谣里选择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字、词,然后编写相关的句段,让学生学习一些闽南话的日常用语,与童谣的教学相辅相成。教材的完善出版,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综合课程》。
为了让学校的“闽南课程文化”更全面,我们在艺术课程的开发中加入了南音的教唱,南戏的欣赏,木偶戏、布袋戏的制作,民居的绘画等。现在,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烹饪”的开展,我们把闽南小吃“搬”进了课堂:热腾腾的面线糊、香喷喷的蚵仔煎、甜丝丝的塘头甜果、胖乎乎的永宁煎包……每一种都是学生与老师的最爱,师生通过制作小吃与品尝,深深地被老一辈的闽南劳动人民的智慧折服。这些闽南文化中的经典元素通过整理编辑,我们编录了《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综合课程》,渗透到品生、综合实践、艺术这三个学科教学里,本教材被评为“泉州市优秀校园闽南文化读物”。通过学校自编的两本教材,使得乡土文化真正地走进校园,学生接受传统闽南文化的熏陶,为成为第二代闽南人打下语言基础,同时感受我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提倡学生课内讲普通话,课外尽可能用上几句闽南话(由于大环境的关系,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但正在继续努力)。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开发,我们逐渐形成了学校的“闽派”课程文化。特别是学校每周一节的“闽南童谣”课,不但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已逐渐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项特色,受到了福建日报、泉州电视台、石狮电视台、石狮日报的争相采访报道,成为学校一项独特宝贵的校园精神文化。
二、环境渗透,布置闽味弥漫的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的美化,对学生的心智起着刺激、启迪和诱发的作用,对学生的意志、性格和情感有着陶冶、熏染和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环境文化的布置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显性的因素,我们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把握,把闽南文化当作主要元素,对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
1.墙上的闽南文化
我们对教学楼楼道、走廊进行了规划,整幢教学楼闽味十足。走进中梯,迎面映入眼帘的是“走进童谣,亲近闽南”八个大字。顺着楼层,分别布置了“闽南服饰(比较有代表性的惠女服饰和浔浦女服饰)、闽南小吃、闽南民俗、闽南民间戏曲”。楼道墙面上是一栏栏的闽南语童谣:《天乌乌》《月亮月光光》《老鼠仔》《拍日本》,一首首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谣拾级而上,一直延伸到五楼的活动场所、少先队室,让学生在跑跑跳跳中也能接触到闽南文化。另外,每学期我们指定几个时间段出版闽南童谣与闽南文化板报专刊,并于教室门外悬挂班级精选想学的闽南话专栏。校园里随处可见闽南文化的影子,全方位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校其他地方的环境布置也充满“闽南味”。操场上12米多长的宣传栏:“享受生活”版块的背景是被称为音乐文化“活化石”的南音,“快乐工作”的版面上则是一幅幅惠女辛勤劳作的场景,是惠女精神的具体体现。“茁壮成长”的背景用的是闽南民居及名胜,寓意是学生在闽南这一方水土上茁壮成长。“多彩童年”则用一幅幅憨态可掬、灵动异常的木偶形象,来寓意学生生活多彩多姿。接下来的环境建设中,我们准备把目光转向围墙,在围墙上布置整版的宣传画,介绍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方言、闽南民间戏曲等,让闽南文化成为学生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让外来生同本地生一起,徜徉闽南祖先留下的文化精华,受到文化的洗礼。
2.空中的闽南文化
关注完墙上,我们把目光投向了空中。选择几首旋律明快有趣的学生爱学乐唱的闽南童谣作为下午上课前和下课后的音乐。例如,《闽南童谣真正港》《秀才》《西北雨直直落》《炒米香》《羞羞羞》《火金姑》《天黑黑》等。让学生在这些优美而古朴的旋律中开始下午的学习,并且也让这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童谣陪伴学生回家。每周二、周三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的时间,开播“闽南语大家学、闽南歌曲点播台、闽南文化我介绍等”专栏,让闽南味融入整个校园。
校园差不多所有的宣传角落均有一些闽南元素。浓浓闽南味弥漫整个校园,成为校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闽南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3.闽南文化馆
学校还根据课程的实施,建设了乡土文化教育基地——闽南文化馆。馆内有闽南童谣区、南音南戏展示及体验互动区、闽南衣食住行区及现场操作试吃区、闽南童玩区及石狮地方文化展示区等,以图文和实物相结合,用最简约语言,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风情,唤起学生对于闽南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化馆一开馆,就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热烈欢迎。每学期,每个班级至少可以到闽南童谣区上一节闽南童谣课,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的闽南文化月里,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到文化馆的各个展区开展相应的活动,文化馆平时没有上锁,学生可以随时参观,感受闽南的“古早味”。除此之外,闽南文化馆在每月15号对外开放,小导游随时待命,最大限度地把文化馆利用起来。
文化馆让学生把无形、抽象的闽南文化意象变为可观、可动、可玩、可吃的具体感觉,文化馆的建成,对学校德育阵地的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已被石狮市教育局列为“中小学校外实践活动基地”,迎来了更多的参观者。
三、立意创新,开展闽南特色的活动文化
学校的少先队组织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得力助手。全国少工委曾发文指出:“少先队组织要大力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和研究,通过建设凸现鲜明政治性、教育性、导向性和实践性的少先队文化,营造少先队独特的文化氛围”。合理的做好少先队的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建設更加优秀、浓郁、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毫无疑问,闽南文化与少先队文化之间肯定能找到共通点,我们进行了尝试,并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闽南文化在少先队活动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1.闽南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传统节日活动一直是少先队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部分。闽南一些传统节日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活动中,学生的反响更是热烈。现在已成为学校传统节日活动的有以下几个:清明节的制作“润饼菜”,品尝“润饼菜”活动;中秋节的博饼游园活动;冬至的包汤圆煮汤圆品汤圆活动;年兜(过年)的“跳火群”;还有可能现在的闽南人已快忘光了的正月十五“烧塔仔”、小孩子拿花灯走街串巷的习俗活动。或者在“尾牙”这天让学生带来他们在家制作的拿手菜,同学们围坐一起“打打牙祭”,我们在班、队活动中,于节日前夕或节日当天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的来源,念唱有关节日的童谣,创造节日的愉快氛围,让课堂成为闽南文化的继承场地,同时也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道烙印。
2.课间游戏活动
游戏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一种活动形式。闽南童谣中的游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变的方法,富有感染力的情节,具有强烈的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我们把以前闽南人最常玩的一些游戏教给了孩子:捻称子、献沙包、猪八戒、掩呼鸡、点仔点、戽虾戽虼蚤、挨人挨崎岖……每一种闽南童谣中的游戏都那么有趣,这是学生课间玩乐的最好玩伴,也是学校一道独特的课间文化。在学生的课间操时间,我们还创编了闽南童谣游戏操。每周的周四、周五两天,就是学校的闽南童谣游戏操时间。“大公鸡,咯咯啼,做人的子着早起,举扫帚,去扫地,提桌布,拭桌椅……”操场上空响起的是学校教师自己念唱配乐的闽南童谣。而操场上,学生则边念童谣边做操,在做操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得到锻炼,而且学会童谣,真是一举两得。
3.闽南文化月活动
每年的四月份、十一月份是学校闽南文化活动月。在文化活动月里,我们有启动仪式、闽南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汇报仪式等保留活动。上、下学期的启动仪式分别是闽南语卡拉OK比赛及闽南童谣亲子说唱赛;课堂上则有闽南童玩比赛、闽南小吃制作、闽南拍胸舞、木偶戏的学习、南音的欣赏;课堂外茶艺课、木偶戏的欣赏、表演学习;闽南文化讲座……为期一个月的闽南文化月接近尾声,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汇报仪式上的活动更加精彩:(1)闽南美食展示。学生通过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闽南小吃的做法,个个掌勺秀厨艺。鲜香清爽的面线糊、美味可口的粉粿、溢香生津的海蛎煎……馋煞人的闽南小吃,在校园里香飘四溢。(2)闽南文化展示。除了美食的品鉴,当然少不了各种闽南文化的展示。学生通过现场表演、绘画、手工作品、小导游等形式展示一个月来的成果与收获。
4.其他的常态活动
我们利用少先队活动来对闽南童谣学习、闽南文化的了解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少先队活动。我们举行了闽南童谣说唱比赛、合唱比赛、“闽南童谣知多少”手抄报比赛,并于“六一”儿童节用闽南童谣剧、闽南童谣说唱串编、童谣与唐诗、竖笛(这是学校的另一个校本课程)演奏等形式举办闽南文化专场汇报演出。接下来,我们还准备举行闽南语演讲比赛、闽南文化知识竞赛。相信这些丰富的活动不但能以不一样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闽南童谣了解闽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闽南文化的热爱,创建独特的少先队活动文化及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的关键词,闽南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把优秀的闽南文化带进校园,建设具有闽南特色的,闽味十足的校园文化,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我们的校园里代代落实。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