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心理失衡”加强教师管理
2017-04-21向守万
向守万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学校教师活力不够,缺乏教学激情,教师教育教学处于“回应”层面,一个客观存在和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教师“心理失衡”。如何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使学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已是学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视“心理失衡”
1.地位认识不足,教师半信半疑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多少年了,但在一些地区仍然还未真正兑现落实。政府官员重视教育的主动意识还是不够,官员的主要精力还是没有放在教育上。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与教师接触不多,研究教师的工作、生活问题也鲜见,有的也流于形式。教育管理主要靠学校校长,很少直接听到中央和主管部门的声音,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本不了解一线教师的疾苦,造成了主管部门与一线教师的情感断层。在有关具体牵涉到教师切身利益的政策落实上明显缺失刚性的落实措施,如教师的住房补贴,教师的提拔任用,教师的绩效工资,教师的福利保险等落实缓慢。教师对上级的政策、制度、承诺将信将疑,产生急躁情绪,有的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2.制度不科学和执行乏力,教师心理失衡
现在很多学校的管理制度,从理论上看很科学、完美。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很不切合实际。理想化的制度与教师的实际存在差距,造成了制度束缚了教师的发展。加之学校在执行的时候,要么太机械,要么太人性化,导致制度乏力,甚至走样。如,教师的提升任用,从主观部门的政策来看,教师只要努力,希望还是很大的。可经过多少次考核提拔任用后,失望大于希望。為什么?在执行环节走了样,再如村校教师的职称评聘。职称评聘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多教师都很看重,村校教师也不例外。每年职称评聘,村校教师满怀希望,参加各种培训,发表文章,想尽一切办法,但机会总是与村校教师擦肩而过。村校教师中评聘了小学中级职称的太少了。据统计,村校教师占不到5%。村校教师条件艰苦,工作繁忙,应该照顾,可到头来也只好讲奉献了。村校教师的奋斗目标就是自己能评上中级职称。照理说,这个目标不算太高,但相对村校教师来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小学中级职称评聘成了村校教师的奢盼。原因在于制度的不科学,限制了村校教师。三是管理者机械执行管理制度,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引起的心理失衡。四是安排不合理导致的心理失衡。
3.评价不公和要求过高,教师心理失衡
一直以来,尽管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分配公平的政策,但社会在演变过程中,各个阶层的收入在不断分化,结果是贫富悬殊在不断扩大。作为身居校园的教师,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即使看不到涌动的潮水,但也能汹涌的涛声。
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来看,其实是很高的。虽不把教师当圣人,但经常要求教师做完人。长此以往,教师凡事得小心翼翼,个性受到压抑,创新思想、灵感难以迸发。可想而知,一个缺少个性,没有独立思考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大多是标准件,创新创造只能是奢谈。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地因为不完美的高考制度而追求升学率之风仍然难以遏制。小学提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初中、高中的升学率竞争更是白热化,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更加苛刻,教师压力大,毕业班的教师如履薄冰。加之安全压力,导致教师“有限的时间和待遇,无限的工作和责任”。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家长的要求的矛盾,导致教师的满意度下降,教师心理失衡。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是促进教师的发展,而是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异化了人本管理,失去了应有的公平引起的心理失衡等;过高的要求也让教师看不到希望。
4.教育组织的不当管理,教师心理失衡
一是少数学校管理者作风漂浮,工作脱离群众。部分学校管理者工作“机关化”、生活“城镇化”“走读”现象较多。他们工作不深入,遇事习惯高高在上,工作靠电话遥控,即是深入教学,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应付了事。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见面的机会、沟通的次数明显偏少,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师对现在的学校领导无感情,不信任。二是少数学校管理者服务意识较差,心中没有教师。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为教师办事是“找上门才去办”“不找上门就不办或拖着办”。不做调研,把教师意见置之脑外,想问题、作决策脱离群众,盲目行事,热衷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教师对此反响较大。对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政策和事项,不宣传、不公开(假公开或不及时公开),未能切实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还有的学校管理者当教师的意见与自己不一致时,不耐心细致解说、教育、引导,以至于教师误解越积越深。
二、加强教师管理
为政之要,惟在用人;治国之要,惟在治吏。学校管理者因素是造成教师心理失衡的主要方面,加强学校领管理者“以人为本”的修养和提升其综合素质是修复“心理失衡”的有效举措。
1.提升能力,服务教师
树立“以教师发展文本”“以学校发展为要”的管理理念,增强综合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能力,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作为学校管理者工作的主体思想,让他们怀着对教师的深厚感情去开展工作,把一线教师的事当成学校的“大事”,才能增强对教育工作的主动服务激情。另外,学校领导的政策水平、管理能力是做好教师管理工作的前提。坚持把政治理论、基本政策、业务知识的学习时间、学习成效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需的学习内容;坚持把学校领导上派、外派实践锻炼作为学校管理者成长的必修课程。学校管理者的政策水平、管理能力上去了,面对教育工作的信心、处理事务的能力、服务教师的效果也就上去了。
2创新管理,重视引领
学校领导服务面广、空间大,如何创新管理、有效管理值得探索。首先,要抓好日常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强督导和考核,坚决克服制度上的“有章不循”。其次,要探索以“项目”为抓手的管理模式,定任务、定时间、定标准。做好学校已有的文化精神和教师个体需要的有效融合,重视文化引领,创新学校管理,让管理激励教师发展。
3.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
科学制定学校各项评价考核制度,公正、公平、合理地评价考核每一位教师。教师的不满意多数是来自评价考核的不公。因此,学校在制定各项制度和意见时要调研,要讲科学,让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进步都能及时得到学校的评价和认同。
4.搭建沟通平台,多与教师交流
学校要积极搭建沟通平台,要广开渠道倾听教师心声。学校领导要真正放下身份和架子,低调为人处事,多与教师交流。第一,多与教师闲聊。许多问题就可以在闲聊中得到解决,所谓的正事闲聊就是这个意思。闲聊可以打破正规严肃的气氛,消除戒备心理。与教师或教室或走道,或校外或操场,或节假日或茶余饭后,聊一聊,问题找到了,方法有了,心灵就通了;叙一叙,灵感来了,思路通了,感情就深了。第二,多与教师一起活动,在活动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第三,有事多与教师商量,一起研究问题的解决。第四,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QQ、博客等,私下与教师畅聊。多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多听听教师的诉求,掌握教师的日常生活情况,让教师的想法有地方说,有意见有人听,有问题有人帮助解决,有不满有人为其化解。沟通渠道畅通了,教师的不满自然就少了,教师的思想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作者单位:重庆开县南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