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语文教材,渗透情感教育

2017-04-21顾蕊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渗透情感

顾蕊

【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利用课文的熏陶、感染和激励作用,培养其丰富的感情世界,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所以把知识性和教育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而调动情感因素是进行成功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语文教材;渗透;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51-0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帮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35672.htm"\t"_blank"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8532.htm"\t"_blank"心理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也曾在著作《情商》中揭示人类潜在情感方面得到发展的重要性,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立场根源于潜在的情感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是肩负塑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的重任。但现实中如何立足语文教材,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标呢?笔者从切身的语文教学中思考总结得出以下几点感悟:

一、剖析学生心理——情感教育的前提

“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强调的事实,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恰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为了知晓学生的深层心理,笔者尝试在某节语文课上,要求学生逐一走上讲台来演讲——《遇见自己》,某学生道:“因为成绩差,这几年我从未被表扬,我感觉自己是班级里可有可无的透明人……”中职教师工作对象特殊,如一味地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没有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批有感情的教育对象的话,师生关系将永远无法改善,学生对老师永远敬而远之。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用名人警句、民俗谚语去敲开学生尘封的心灵,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对生活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在交流的基础上再给予其建议。这样不仅传递了语文知识,也奠定了情感教育的前提。

二、立足教材——情感教育的阵地

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利用课文的熏陶、感染和激励作用,培养其丰富的感情世界,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所以把知识性和教育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而调动情感因素是进行成功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现行的课程中,每个学科都有着丰富的情感教育材料,尤其语文教材,情感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就选文而言,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如描绘自然界优美秀丽风光的《张家界》、《长江三峡》;展现祖国灿烂悠久文化的《洛阳诗韵》、《过去的年》;弘扬人性美、赞颂亲情的《合欢树》、《我的母亲》;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雷雨》《窦娥冤》④等,笔者在教学时挖掘教材,遵循情感教育的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陶冶。

(1)确定情感教育的方向

语文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情感教育,既要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又要符合教学的艺术规律。所以在教授课文前,教师必须熟读语文课文,准确把握感情色彩,设计完善的语文教学计划。比如先做一次示范性的表情朗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或者抛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或简介作者和创作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听一次配乐朗诵,引起积极的学习愿望。

如在讲授《面朝大海,出暖花开》这篇诗歌前,阅读大量海子创作的诗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揣摩他创作时的心理动态。课堂上,在和学生读到“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几句时,引导学生感悟字句背后的感情——在这里,有海子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海子短暂的人生本带着着淡淡的忧伤,以致他笔下的文字也变成了微笑的眼泪,然而这也是海子最魅力、最才情的诗歌内涵。通过这首诗歌,笔者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命中的挫折坎坷而自暴自弃,要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中无限的美好灿烂。由此可见,只有教师先熟读、熟悉教材,把握准确情感教育的方向,才能恰当地指导、调整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观。

(2)创设情感教育的环境

情境设计是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要积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环境设计呢?

①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如语言描述、图画表现、音乐渲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营造一定的情境氛围,利于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情引起关注,激发其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②应用多种教学媒体、课本插图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声像结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如在讲授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播放《秋天的童话》钢琴曲,以柔和恬静的琴声打造安静祥和的氛围,让学生浮躁的心得以平静,以便进入稍后的课文学习。课堂启始,笔者以文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导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初步感受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深沉的喜爱,在讲授课将近结束的时,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秋之景,集体交流讨论。这样的课堂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故土的热爱,还强调了对亲人、家庭的珍惜和眷恋。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情感是一种推动教学的潜在力量,注重感情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3)引导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

共鸣,是指读者与作者对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情感的共同感受,或者是基本一致的感受。在授课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而产生共鸣,更利于情感教育的开展。如胡适《我的母亲》⑤一文,前三段作者都在描写自己儿时或快乐或孤单的生活,看似离题太远但却内含玄机。此时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描写儿时生活的文字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或者比较两者有哪些异同。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胡适谈到母亲对于自己人格生成的巨大影响,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参照老舍《月牙儿》、史铁生《秋天的怀想》、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等作品中的亲人形象,回味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亲和自己有哪些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以此培养学生珍惜、关爱亲人、亲属以及形成对家庭的责任心。

(4)实现情冶向智育的转变

郭沫若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德教育入手。”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善于独立思考,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减退,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无所要求,使好奇心丧失殆尽,从而失去了最重要的智力上的感情——认识事物的喜悦。”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根本改造——精神生活的真正改造。教育实践证明,情感教育的过程,与知识学习、智力发展的过程是紧密相联的。情、智和谐发展,而且互相渗透,这是教学过程积极化的表现之一。在语文教学中,使情感教育渗透在知识学习之中,潜移默化,心领神会,自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情冶的目的在于最终的智慧启迪。

在讲授韩愈的《师说》时,可以尝试避开传统古文讲解模式,围绕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老师傲慢无礼、不学无术的现象展开课题,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讲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出观点:“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中华文化中所提倡的经久不衰的虚心以求学的品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學生不一定不如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优秀的人才。

试想如今的学生,如果能把防卫抵御的盾牌放下,把老师当做自己的伙伴,共同探求未知的世界,一定能更加愉悦有效地获取知识。这堂别开生面的古文课,不但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谦虚求学永无止境,有益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可以说在发展智育的同时进行了感情陶冶,而情冶有益于更加规范、有效地进行智育。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煽情高手,更要成为驭情能手,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陶冶,努力把语文课堂教学打造成课程和德育相融合的综合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1984.6

[2]夏丏尊.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4

[3]卢梭,李平沤.爱弥儿论教育[M].商务印书馆,1978.6

[4]五年制高职教育教材《语文》(第三册)[M].苏州大学出版社

[5]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职教,2011年11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渗透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情感移植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