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机理论对英美文化简介教学的启示

2017-04-21顾娟

教育界·下旬 2017年1期

顾娟

【摘要】中职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中比较困难。为了使中职学生扩大知识面,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动机理论,对改进我国的现今英美文化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化简介;动机理论;融入型动机

英美文化知识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必学知识,主要讲述英美两国的社会习俗、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商务文化、文化禁忌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现代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美文化知识教学也成为这个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英美文化知识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讲授英美国家的社会习俗、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建筑风格、着衣时尚、商务文化、文化禁忌、民族、风景名胜以及常见典故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这门课既介绍了外国文化,又融入了中国视角,需要用跨文化意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然而,由于中职生的知识面狭窄,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应把重点放在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之上,在英美文化知识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英美国家文化时了解文化差异,提升学习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动机理论,对改进英美文化教学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动机理论的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四种动机往往相互交织、互为补充。

一、动机的分类

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1985)认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目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学习态度。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动机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付出的努力和意愿的结合。在中国研究第二语言学习的学者中,文秋芳将动机分为深层与表层两种。文秋芳对动机划分的着眼点在于对兴趣的划分上。一般来说,兴趣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以培养的。所以深层动机与表层动机的划分是可以通过互相转化而达成的。英语学习者在动机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其学习结果的不同。即便是一个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上采取被动的态度,但是仍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一个学生外语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因素。国内外研究主要把四种动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

内在动机是学习者发自内心的一种兴趣和爱好。内在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奖励形式,是学习者的内在因素。一旦学习者有了充足的内在动力,其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就会很好,同时也会自发地进行学习。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是相互联系的。外在动机主要是来自外界的诱导和动力。比如赢得老师的赞扬、好的学习成绩、同学的赞扬等等。外在动力往往是内在动力的补充。

融入型动机主要反映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人(特别是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兴趣。融入型动机在帮助外语学习者提高语言熟练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可以成为外语学习者学习各种语言变体和方言的基础。

工具型动机是一种实用性动机。学习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学习某些知识,是工具性动机驱动的。比如找工作或者与孩子的老师交流。

二、动机理论指导下的英美文化教学

根据上述对动机理论的分析,英美文化课程应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作为英美文化教学的一项任务。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动机选择不同的英美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实时地控制教学进度。

(一)内在动机( intrinsicmotivation)与英美文化教学

英美文化教学实现内在动机的主要途径包括:鼓励学习者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其确定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概况课程的重要性,即了解一个国家文化历史等方面对于学习这个国家语言的重要良性有推动作用;使学生了解语言学习并非单一的语法结构学习,而是重在交际。交际则包罗万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语言的最终交流,语言的得体性则离不开此语言所在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

我们可以在课堂里开展讨论式教学。问题讨论法是帮助学生定向思维,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师可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布置好学习任务,在问题范围内自选专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上課时,教师可以先导入。导入时教师可以提纲挈领地讲解语言点,并且预设几个思考题,然后进入到课堂讨论阶段。讨论过后,教师要求各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来做课堂陈述。陈述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前搜集的资料的总结陈述,最好是用课件形式。第二部分则是转述小组讨论预设思考题的结果。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参与和讨论,增强对这些主题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主动融入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中,提高自身对其的了解。

2.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教师尽量安排适合学习者能力的任务,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一定的挑战性,但又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美国的教育专家提出过一种教学原则,即假设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为i,当他要学习的知识水平略高于他现有的知识水平( i+1)时,学习效果最好。可以想象,如果学习的内容远高于学者现有的知识水平,致使学习者不知所云,学习效果势必很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缩短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比如,在讲授有关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反战运动的内容时,可先与学生一起讨论我国各民族现状、妇女地位变迁、反战历史,让学生对这些题材有一定认识后再讲授课文内容,学生对本国的故事饶有兴趣,对课文同类内容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学生明显无知的较深、较偏的课文内容,在讲课前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先给学生补课,使其拉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课文知识水平的距离,实施真正的教学。采取的手段有多种多样,例如举例子、讨论、玩游戏、唱歌等等。

(二)外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与英美文化教学

根据外在动机理论,可在英美文化课中开设英美文化演讲等活动。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陈述,组织竞赛,通过一定的奖励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和互动中。课堂的主动性将会成为学生期末成绩的一个指标。其实,在英美文化演讲比赛过程中,每个学生不但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呈现给大家,同时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其他同学感兴趣的话题,引发未知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从而良性地推动英美文化学习。

(三)融入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与英美文化教学

传统英美文化教学手段单一,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因学生缺少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影响。而丰富多变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可以避免这些弊端,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新颖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有多媒体辅助的教室里,学生可以看图片、听音乐,通过观看电影里的背景、真实对话和举止等来学习。在教学中还应坚持定期地举办以英美国家历史、文化、风俗等主题的讲座,并解答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跨文化现象的问题。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讲,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英美文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融入这个氛围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在英美文化的教学中还可以采取下列形式。

案例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解时,要求学生对误解产生的原因做出解释。如围绕日常礼仪这个主题,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

表演交际。通过确立角色和选择一定的话题,让学生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体会到在不同的场合,跟不同的对象打交道时,应该如何得体运用语言,如何跟陌生人搭讪。教师告訴学生扮演的角色关系,两个不认识的人,谈话的地点是火车上,然后学生进行对话。表演之后教师再放一段英美国家人们如何跟陌生人搭讪的录像。这种活动形式活泼有趣,是帮助学生掌握目的语文化模式的有效途径。

融入型动机提出使学生能够进入一种真正的语言环境,充分体会到语言发生的具体背景。多媒体英美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将英美文化教学和语言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适时地给学生在课堂呈现一些英语国家人们生活片段的影像资料,之后教师用英文进行讲解和组织学生讨论。融入型动机为英美概况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标,能使多媒体英美概况教学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英语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

(四)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motivation)与英美文化教学

根据工具型动机的特点,我们在多媒体英美概况课程开始前,可以专门为学生设置一份关于这个问题的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目的。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目的,为英美文化教学的实施提供帮助。我们会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目的,通过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让学生将自己的动机与英美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英美概况这门课程,体会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对于学习此语言的推动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英美概况课程。

三、总结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动机理论,对改进我国的现今英美文化教学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动机理论的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四种动机往往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同时每一种动机模式都有自己的负面影响,比如工具型动机的作用表现为阶段性,一旦学习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就很可能停止英美文化的学习。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过化程中,必须把动机理论的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也要不断观察和指导,这样才能够找到英美文学教学的最适合方法和途径,推动其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New York: Pergamum, 1982.

[2] 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

[3] 邹为诚.语言输入的机会和条件[J].外语界, 2000(01):5-10.

[4] 华厚坤,赵海洪.试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动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