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7-04-21胡慧

文理导航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数感小学培养

胡慧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育不断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革新,逐渐将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过渡,这标志着我国教育已经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其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数感”教育培养便是我国新课改后的一个重点方向。基于此,本文对数感的内涵以及其在学生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数感培养路径。 以期能够借此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前言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公民的学习无不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之上,在新时代背景下,亦对我过校园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方式以例题讲解为主,并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中不能掌握的只是。然而,数学是一门灵活性极强的学科,其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更要具备一定的数感思维。唯有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进而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数感概述以及数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一)数感概述

对于“数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数学知识之间形成一种固定的数学感悟,通过这种感悟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对数学公式之间的运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对数感的研究文献有很多,但还未对数感做出严格的定义。

(二)数感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的一项工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会用到数学。通过良好的数学学习可以点亮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规律认识,并提高其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能。例如,一个足球场能做满2000人,6个入口同时进人能够进3个小时,若关闭两个入口需要多久才能坐满呢?通过类似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想生活中过渡。此外,数感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重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并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借此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两玩具汽车14元钱,小明有120元钱,问小明能买几辆玩具汽车?这是一道典型的数感思维应用题,学生可以通过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提炼,进而与生活相对接,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此题中便会建立一定的数感,当再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便会将题目的关键信息进行对应,并形成数学模型。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強化学生对数学的把握和比较,培养数感

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建立数学情景。通过对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把握,不仅是促进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形成数感,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明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发现有大、小、多、少、少一些等认识,让数感逐渐形成。

例如,在小学一年的数学中,教师可以将比较大小与“1-100数字”相结合进行教学,通过以上的词汇来对1-100的词汇进行比较性叙述,即23比21大一点、58比60小一点、24比12大等,通过课堂比赛的形式来教学,借此让学生通过词汇的比较来建立数感。在之后的倍数学习中亦可以与比较大小这一章节进行融合。比如,22比10的二倍多一些。

在之后的小学数学面积、体积等方面的学习时,亦可以与比较大小相关联,通过对面积与体积等数值的对比,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感,培养学生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网络的交叉,使数学学习的思维得到锻炼。

(二)通过估算方法优化学生数感能力

数学的估算方法是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方式,有着积极的实际应用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号估算,引导学生认识到估算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在进行估算这一章节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该章节的教学引起重视,积极备课,通过估算来培养学生数感的形成。

在估算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不能够以传统例题示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们对估算的了解与学习,这样会打破学生估算意识的自主性。如,例1:一套故事书有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元钱?此题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道数学题,该数学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估算能力,书中虽有明确的估算方法,但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估算。也学学生不能够得出标准答案,却能够算出12≈10,10×24=240,结果大于240。通过此类计算前的估算,能够提高学生口算、公式算的准确率,进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估算的价值与意义,在估算学习中促进数感的发展。

(三)让数学与生活进行对接,促进数感的形成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又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进而强化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思考的能力和意识,促进学生数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中的“1-5的认识教学”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1-5所代表的含义,更要引导学生用数字进行造句。培养学生数感的同时更提高其表达能力。“书桌上有1本书”、“树上有2只小鸟”和“人有5根手指”等,这些都是低年级学生常规表达方法,借此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联系生活的能力。当学习1-1000的数字认知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任意的数字进行造句。例如,“原来我家的商店每天能够赚200元,后来多开了2家,现在每天能赚500元, 比过去每天多赚了300元”、“我每天6:50起床,7:30分正式上学,每天要写300字的作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既能够在生活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感的建立。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的重要手段,更能够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自主的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关联,提高数学计算与应用的敏感度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闫久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02):186

[2]刘献忠.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浅谈低段数感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8(05):146-147

[3]沙海华.课堂内外学数感启蒙开智促发展——浅谈小学数学学生数感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13,11(12):96

猜你喜欢

数感小学培养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