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摇香已乱 无风花自飞
——忆苏散文印象
2017-04-21饶峻姝
●饶峻姝
不摇香已乱 无风花自飞
——忆苏散文印象
●饶峻姝
忆苏,原名苏佳琴,布衣女子,居南诏故地巍山古城。喜无名日子,过有品生活。 眷念草木,倾心文字。已出版个人散文集《莲花时光》《巍山,时光驻足的小城》《小吃天堂》(合著)《忘言书》。在当今百花争艳的散文园地中,忆苏并没有显赫的位置,却有其独特的价值。她的文学之花开得清丽秀润而又恬淡雅致,正所谓“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读她的散文如见其人,平实、本真、低调。她以女性作家独有的敏感纤细之心去把握和捕捉人、事、物、景之美,以一颗深邃清澈的聪慧之心去品味人生,赞美亲情,为世间万物作笺注。她的文字是快乐而温暖的,能以淡语写至情,溢着一种典雅,漾着一种真诚。因为那是从心灵走向文学的,是爱培养了她的美感,所以字里行间充满着柔情与深意。文笔清新秀丽而又空灵飘逸,有浓浓的古韵却又不流于纤巧,颇有几分疏朗和清雅的超脱。
忆苏总是保持着一颗易感的心灵,以真实而自由的笔墨抒发情感,表现个性,裸露心灵,具备为人为文的真与诚。余光中说:“散文是文学的‘测谎器’。”鲍尔吉·原野说:“好散文永远跟心灵在一起。”《小女雨菥》《家有小子初长成》《我用温热目光,祈你一世晴暖》等叙说亲人之爱,母子之情的散文,更像是拉家常,寓深情于娓娓叙谈间。既有引人入胜的形象描写,又蕴含耐人寻味的深邃哲理。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这无疑是对散文大家朱自清“谈话风”的继承。她常以情感为主轴,将细碎真切的生活小细节充分艺术化,把人世间最可贵的爱心、真情的瞬间与永恒勾画出来。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有跳跃的神思。作者惯于采用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丰富而独特的休闲智慧和生活美学思想,使情与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种结构形式既有助于“形散”,又助于“神凝”,笔法婉转多姿,有捉摸不定的情味、韵致和想象。
巍山古城,这是她描摹起来最专情、最用心、最一丝不苟的地方。写出了她与小城巍山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作者自己写道:“将一座城,爱到无心”。《暖阳下的巍山古城》《古街小景》《古桥记忆》《古道幽思》以及年复一年的春光秋色,都层层涟漪般地刻在了忆苏数十年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年轮中。巍山小吃闻名遐迩。以俗为雅的日常吃食,却是作家对故乡风物的一往情深。《街角米酒香》《月下酒,花间饼》《卷粉:酸酸辣辣好滋味》都是故乡的味道,莫不渗透着作者的挚情、浓情,也莫不体现着由作者的修养、气质与才情为底蕴所展示出来的优雅从容。正如作者所说:“通过这些小小的媒介,让人和天地万物有一些心的交流和对话,一抹味道,足以温暖人心。”(《冬至前后》)作者信手写来,轻灵洒脱,在联翩浮想中探索关于生命、善意与美好的主题,深情缱绻让人流连低徊,行文走笔间自然万物皆具灵性,充溢着闲雅怡然之趣。
大自然是中国人在天人合一信仰下所能找到的最理想的精神家园。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忆苏也将自己的身心托付给自然山水,从自然发现生命,由生命而超越,从中领悟造物主的神迹。她把对自然的注视和审美生存方式转化成为她对生命万物的亲和与理解。一系列散文篇章皆是她感悟生命之美的诗意记录。作家忘我地遁入那生机盎然、鲜活灵动的自然世界中,沟通了日渐疏离的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以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了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纸。在对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四时生命节奏、气象万千的生命情态的感受中走出自我,面向自然,由此而自慰,由此而达生。她热爱生活,钟情于自然,所以才会留意每一个节气,想用笔墨留下匆匆光阴的印痕,时序节令的流动体现了生命的律动。《立春》《小满》《立秋》《小寒之味》《大寒时节》 ……作者抓住每个节令的自然景物特征,摹写自然万物在时光流逝中的变迁、生长,表现了时间、存在与人性的永恒性。“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在春夏秋冬的更替间,精妙呈现人、事、景、物、情,寥寥几笔便能扣人心弦、令人共鸣。观之,目不暇接;思之,感慨遥深,自有一番气韵在流动。
能嗅出生活芬芳的人,四季都有花开。忆苏最大的本事是写活了各种花草之态与草木之香,具有“云去天无影,船过水无痕。”的了然天成与宁静自得。她移情于物,观物见性。对自然景物的美学观照和生命感悟独到细腻,虽不多愁,却是善感,且善于表达感受,往往能缘情入理,丝丝拨动读者心弦。眼前一切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全都与她有亲有故,花草是她的朋友,她的知音,每一种花,每一棵树,每一块石都曾领受她专注的关怀,都曾进入她深情的凝想。花开花谢,萍聚萍散,在她的笔下都化作醇美清新的文字,散发出浓浓的山野气息,蕴含着郁郁的田园风格。这正是“片花寸草,均有会心;遥水近山,不遗玄想。 ”(张潮《幽梦影》)“桂花、水仙、夜来香、素馨花、鸡爪花、香草兰、米兰、鱼子兰……雅致的香、俗世的香、浓烈的香……自然之神,让世间暗香浮动,芬芳四溢。”(《花香贴》)万物消融,氤氲于沁人心脾的香气之中,语如丹桂,言若轻烟,如同青烟化云,弥散无边,让我们感觉到作家心灵世界的芬芳与庄严。“接过三角梅的接力棒继续往前奔跑的,是廊前的栀子花……花瓣之间,有个旋转的间隙和弧度,这让单调的瓷白有了不一样的韵致,让这看似沉默的寡淡苍白,有了一种动态的美感。我甚至没有理由地想,栀子花那香浓的气息,大概就是花瓣之间那个旋转的弧度,才拧出来的吧。”(《初夏》)和着那些意象,和着画面和颜色,静嗅暗香,感受那存在于琐屑里的平凡生命。一任想象自由驰骋,更迭变化奇幻之致。美在自然天成,似潺潺泉水缓缓流出,看不到刻意为文的匠心。宗璞说:“美文不在辞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作家从每一种微小琐屑的事物中间,都能找出些益处和趣味来。她还写出了自然物的嘉德懿行,可尊可敬。“全身是宝的金银花,花朵味甘,性温,无毒。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金银花》)普通的自然物象,在她的审美观照下有了美丽的诗意和丰富的内涵。《端午草》《野姜花》《鱼腥草与臭铃铛》它们不富贵,不骄奢,不夺人耳目,却自有一份清白、高雅、坦诚、温馨,一种坚实的甚至抗争的生命力,这是遵从自然生命的召唤,从心底深处弹奏出的乐曲,不由得你不动容,不倾心。
物我两忘,是艺术的境界,也是禅定的境界,是人生体悟与学养所促进的主体欣悦心境对自然的投射。自然外物与内在心灵高度契合,一片自然风景便能成就一种心灵的境界。周作人说:“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这也正是忆苏的追求。她的种种可爱、种种有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从人生百态中感悟出其中的可爱和挚情。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寻获别一种诗意。这种化平淡为绚烂的本领,归根结底在作家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和掘取诗意,从中悟出禅趣。“但看花开落,不言人是非。”在清逸玄远的氛围中将禅意和性灵的自由高蹈纳入笔端,另辟一片乐土。“心静,岁月亦静。心美,时光便美。于清晨,或是黄昏,读禅师的文字,悟大师的画语,一句句,一页页,慢慢读来,细细品去,顿觉喧闹不再,万物清宁。一卷在手,神清气静,天宽地阔。”(《静中日月长》)字里行间充满了雅韵逸致,不争不显,淡泊宁静,自求内心的丰盈与充实,颇具禅意。作者能静观万物而洞明本心,“岁月静好”在她的笔下,竟是那般地纯洁明净,醇美动人。在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中,突出花月草木的百态和空灵澄明的质性,具有拈花微笑一般的和谐超然。一切都进入了化境,充满了灵与肉的自足,外物与心灵,天与地的界限了无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深厚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诗词的修养不但培养了忆苏温柔敦厚、平和仁爱的人生态度,更使她的散文典雅脱俗,蕴含深刻。她注重引典化用,常常引用古典诗词、典故传说来发表见解,表达感情。《草花谱》《幽梦影》《小窗幽记》《闲情偶寄》信手拈来,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李清照的诗词雅句自然嵌入,使得意象摇曳生姿,节奏复沓舒缓,兼具散文的自由和古典诗词的意境。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既氤氲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之韵味,也散发出浓郁的现代散文之气息;既有古典女子的柔婉与温顺,又不失现代女性的自由与洒脱;既充满感性的抒情,亦不乏知性的哲思。
稍显遗憾的是,部分篇章如清风流水般缥缈空灵,但浮于半空中,缺乏根的定力。一直在徘徊漫步,却没能停下来细细看,静静观。浮光掠影,少有细致——不是描摹的细致,而是沉到底又慢慢浮上来的细致与舒展。如写蒙阳公园的银杏树:“银杏是有静气的树。记得一位喜爱的女作家这样写过……冬日的银杏,静气凝神,仿佛早已参透了红尘万事。这种和恐龙同时代的物种,靠自身的定力和静气,活得如此久远,活得这样卓尔不群。作为人类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一学这默默无语懂得养气的植物,在人生的路上学会适时地往回收一收……”(《冬至前后》)这部分过实,过白。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场景,坐下来静静赏,细细品,写其形,写其神,写其心,而不是轻轻一触又远远荡开。散文中的哲理性生发也该是点到为止,在细节描摹中让读者自己去悟,而不是口号式的空洞说教。另外,过多篇章着重描写“小我”之私爱,而缺乏“大我”之博爱,重于一般的审视和情感体悟,格局偏小,境界不够开阔,缺乏更广阔的胸襟气度和更深沉的悲悯情怀。
综上所述,忆苏的散文独具特色,别有新风。以其含蓄蕴藉,温婉细腻的抒情方式追求一种妙造自然,忘言忘我的艺术境界,构成了独特的韵致和情调。记事简明,文约意丰,抒情真切,情景交融,构思精巧,卒章显志。以诗意的情怀发掘了生命之美、人性之善,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对故园家国的热爱之情和眷恋之意。语言清澈而明亮,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沉静的欢愉。于此之中怡然自得,于此之外哲思闪烁,自带一份高洁秀逸之气,超尘绝俗之美,令人手不释卷。正所谓:情真、理达、文美。
编辑手记:
忆苏在大理散文创作中具有女性独特的温婉气质,文字细腻、抒情真挚,充满着平淡中的真情与观照,去年文学评论曾推出一期忆苏的专题评论,而最近,她新出版的《忘言书》在其独有的特质下又有了新的气象。因此,2016年10月28日大理州文联、大理州作家协会、大理州评论家协会与巍山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在巍山联合举办了忆苏散文研讨会,会上忆苏就自己的创作作了发言,参会的专家学者、州作协主席以及巍山县基层作者都对忆苏散文的创作作了深入探讨评论。
本期文学评论栏目选编了此次研讨会上大理大学文学院几位教授的专题评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对忆苏散文的特质作了深入解读和评析,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品读忆苏的散文,并能做自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