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光瑞霭水目山

2017-04-21杨源忠

大理文化 2017年1期

●杨源忠

时光瑞霭水目山

●杨源忠

水目山是一个地名,因唐代开山祖普济庆光禅师用钖杖凿地,涌泉清莹而得名。水目山也是一个故事,因故事而成了滇西著名风景名胜区。

水目山奇在形象,古人的赞叹至今依然动人:李元阳撰写的《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记》里就有精彩的赞叹:“对山遥睹,巍然弥勒跏趺;原野近瞻,宛尔宝莲千叶。左有云驿象山卫俯回顾;右有天华狮山护伏频呻。辅弼龙蟠虎踞,前列万峰,后靠玉枕。”让我们一起顺势游览,去探寻“水目”何在,一睹水目山“秋波”,感悟水目山“柔情”,领略水目山的诗意。

顺蜿蜒的盘山道而上,一路上,春夏之交,林海边缘梨花翻雪,桃树飞红,与林内多种杜鹃、山茶争相斗艳;金秋时节,红叶点点,硕果累累,与绿树林中的寺抱塔交相辉映。

水目山其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延伸为中岭岗、老尖山、大风垭口,西南之脉为弥渡乱洞山,南走为金鸡庙山。左连云驿象山,右傍天华山,四周群峰叠翠,连绵百里,云蒸霞蔚,流泉争喧。山脚下的山门牌坊上,“水目山”三个红底金字烘托着山门的雄伟,牌坊两边楹联切景,寓意撩人。墙基和四柱墙体上分别有石刻浮雕彩绘,浓缩精挑了祥云水目山流传的几个精品佛教故事,使游人一经水目山总山门,就能从这些石雕彩绘里了解到水目山久远的佛教历史和迷人的人文景观。

不多时,车子到“水目胜境”石牌坊下的九龙道(壁)前,就到了重建的中塔旁停车。沿着九龙壁旁古藤啼莺、新树掩径的百余级石阶而上,便进入了前匾额为“水目胜境”,后匾额为“狮象呈祥”山门。

水,晶莹剔透的液体者,目,眼睛也。水目山者,明澈的眼睛也。它目睹了自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南诏诸大臣请建此刹至今1200多年的兴衰,聚焦了1200多年的时光。从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少次修建,逐渐形成一个建筑群落,其建筑采用较规范的佛教禅房院落组合布局形式,依山就势,坐西朝东,曾存有水目寺、普贤寺、金龙寺、宝华寺、塔盘寺、三教阁、昆卢阁、弥陀庵、观音阁、玉皇阁、前、中、后塔等焚刹庙宇。塔院庵阁,由上而下,集中分为三个群落,当地群众称为上、中、下三庵。古塔鼎立,殿宇辉煌,还用铜铸造了三世佛像和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的金身像以及大钟等法器。

明末清初,鼎盛至极,一度时期成为滇西地区的佛教中心。

一进山门,可见一斑驳的密檐式古塔耸立院中。是始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寺抱塔”。在月亮门的殿内,供奉着大肚弥勒,两侧的墙壁上书写着一些楹联,很有几分禅意。

水目寺内依次是山门、塔盘院、前院、南北配殿、大雄宝殿,南北两边有僧房、香厨、职事堂、斋堂、茶室、云会堂。殿内主尊为三世佛,东南西北四角分别供奉着四尊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整个殿内塑有的佛像,神态栩栩如生,描金施彩,庄严穆丽。大殿周围,朝奉香烟缥缥缈缈,一派空明幽静,让人忘记了这是西天极乐净土,还是人间灵光盛境。站在殿外,那时轻时重的钟声,让人如置身于太虚幻境,浊气顿无,六根清静,忘却了人间几多烦恼,几多忧愁。

院内有明朝种植的月季花,历经风雨沧桑后满身禅机,冠如巨伞,盘根错节;有珍惜罕见的古柏,挺拔如剑、高耸入云,风姿绰约,焕发着青春活力。

寺后皆山,苍岚如黛,孕育了“铁树开花”、“枯井取木”、“风洞购物”、“木犬守场”、“佛心老树”、“鸳鸯香樟”等魂牵梦萦的神奇传说以及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这些神话传说更能让你耳目一新。在下庵侧门外路旁有一枯井,并有“枯井取木”的传说,在建水目寺时木料不够,普济庆光禅师作法,就地掘一枯井,木料从井中涌出,取之不竭,直至殿宇全部盖好。至今枯井中还有一节枯木证实这一传说的真实性;“风洞游仙”是说一得道高僧,经常从一山洞中钻到山外游玩;“木犬守场”的传说,是一高僧作了一木狗,很有灵性,能像真狗一样活动,有“夜遇盗则吠”的传闻;“铁树开花”是很早就有的传说,童年时的儿歌“符笛符笛响,买个花马养,花马跳沟,吓着泥鳅,泥鳅告状,告给和尚,和尚念经,念给观音,观音吐水,吐给小鬼,小鬼织布,织给弥渡,弥渡烧香,烧到铁树开花水目山”至今还广为流传。这一传说,说的是从前水目寺内有一和尚,为了改变人们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就动手雕琢铁树,经过几十年的雕琢,铁树舒展出碧绿树叶,开出火红的花朵。它告诫人们要面对艰难困苦,积极向上,坚定信心,不断追求,牢记铁树也能开花的道理,就能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名贵香樟“鸳鸯树”的传说,更是散发着美好的气息,两株枝叶繁茂的香樟树生在一起,远看如一,近看是双,仿佛是一对沉浸在爱情甜蜜中的爱侣,彼此不分,吸引了多少青年男女来树下合影,以示爱情地久天长。

沿游径而上,沿途林海莽莽,古树森森,植被丰茂,名木荟萃,有古云南樟、元江栲和华椴,不同种族的树盘根错节,恣意地伸展,互相牵扯,不管春夏秋冬,四季如一,山风徐徐,树叶刷刷作响,好似在欢迎远方来客,游览观光。越往山上爬,树越密,林越幽。瓦铄流金,金碧辉煌的普贤寺,非常幽静、古朴,大殿内供奉千手观音。寺内“五祖坟”、古碑,灿烂的古文化,可让聪慧的游人感悟这一精髓。

再往上是几经毁坏又几经修整的宝华寺。始建于唐代,原水目山上庵禅院装饰奇巧,殿宇楼阁金碧辉煌,巧夺天工。现存殿宇系近代所造。宝华寺往昔香火旺盛,今日逢水目山穿上盛装迎接如云的游客。殿的南边,植于唐代九蕊十八瓣的古山茶,葱笼茂盛,灿如云霞,在山野里喷吐。上台阶入院,走过通道,两旁花坛有两株古唐代刺柏,苍郁枝虬、形如苍龙,曲折盘旋、姿态独异,碧绿常青。殿门两边挂着一对镏金大字对联,联曰 “踏遍名山,芒鞋仍到云南驿;饱经世味,杖锡绕成水目缘”。几扇挡屏格子门上,雕刻有“锡杖涌泉”、“木狗守场”、“普济开山”、“林则徐问路”、“吴三桂求卜”等民间流传故事图案,雕刻技法精湛,既有简练粗犷,又有精雕细刻,内涵丰富凝重。使整个殿宇更显庄重典雅而又富丽堂皇。

大气的对联和动人的传说都道出了水目山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人们的美好理想,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水目山正是来自对神佛的崇拜,十分吉祥。殿内塑绘的五百罗汉,凝聚了艺人的多少梦。

与普贤寺并肩连襟的北岗上,远离嚣尘,紧靠着无量山的莽莽森林里沉睡几百年的的古墓僧塔,渗出一种悲壮的气势与历史的沧桑。他们润泽“水目”圆寂后,又用无尽的虔诚默默守望在这里。这片庞大的僧骨塔林,其规模与骨灰罐存量,堪为罕见。

从上四下眺望,那翻天覆地的祥云新貌尽收眼底,放眼东望,群山逶迤,火车路、高速路如带,轻纱幔舞在烟霭缥缈中蜿蜒,近阅狮山、象山、日月塘风光……

塔林的下方,有一浮雕,僧、佛之中竟夹杂几个外貌就与众不同的人,解说员介绍说是吴三桂等有缘的人。我一怔:僧、佛共一山,连吴三桂也在这里,水目山还有什么包容不下呢?佛家云“人生如白驹过隙,再回首已百年身”,水目山内蕴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

从下向上看,“百步云梯”宽阔渐高,绿树丛中的僧塔更显雄伟壮观,古朴凝重,八面来风。犹如翻开“皇家寺院”的文化史和滇西源远流长的佛文化。

有人曾说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个性的产品就没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没有灵魂的产品就没有内涵。

时光瑞霭水目山,神秘、神奇、神圣,深藏着一个丰厚的时空。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和南诏国、大理国文化的活化石,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突出的特点和重要的地位。它的文物价值、佛教文化价值、历史艺术价值无法估量。

《水目山志》记载:前塔位于中塔之东约200米处一小山岗上,亦毁于“文革”期间,1999年清理,仅存15块明砖,可以断定前塔建于明代。中塔位于北岗塔林的南面,水目寺东南约500米处,塔原为九级密檐式方塔,于 “文革”期间被炸毁。1999年10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组织清理塔基,发现残存基座用13层砖叠砌而成,部分塔砖砖面有梵文经咒和舍利塔、舍利塔加云雷文图案,从砖质和印文看,当属大理国时的遗存。

曾经坐落在常住寺周围的前塔、中塔、后塔,已随风而去,人们已无法目睹它们 “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形”的气势。如今,只有在遥远的唐宋时期展示过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典型的塔盘寺中唯一剩存的密檐塔和新修复的中塔,掩映在松柏苍翠的绿树丛中,它们健全的骨骼,挺拔的身躯,硬刺刺地耸立着,一古一新辉映。尤其是新修复的中塔,不卑不亢,在阳光的绚丽里,呈现出金黄的色彩。

这挺拔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祥云人的骄傲,更是祥云悠久历史的见证和深厚文化的传承,它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一轮橘红的,如蛋黄般明朗的朝阳冉冉升起,此时,正是中塔最美的写意。

从远处看,中塔巍峨耸立,气势恢宏磅礴,仿佛一位昂首挺胸蹲坐人间的神仙,倾听着天外的故事。

游人拾级登高,走到塔基平台近距离接触,围着塔不说话,用心和它交流,细细地观赏。由于离塔太近,中塔好似一根“撑天柱”,又宛若一条苍龙直冲云霄,苍茫伟岸、独立孤傲,要看到塔顶,我只得向上仰视,脖子都仰得发酸。近观古塔,褐黄色的塔身简约粗粝,普通朴实,华丽的雕饰,精致的斗拱,精美的塔身,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威力。

凭栏远眺,山接近天,秀丽的群山镌刻着水目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山脚下的天马溪水流逝着多少的风雨沧桑,蔚蓝的天穹,几片白云轻悠悠地飘浮着,白得透蓝的白云,悠悠,远去,飘向远方。如鹤立鸡群,高高耸立的中塔正伸开双手,伸向天穹,伸向云朵,似要拽住飘浮而去的白云,似要留住飘逝的岁月,此刻,初夏的阳光在我的掌心,热烈地给了满把灿烂。

立于塔基向前俯首凝视,两个春水澈明状像日轮,形似上弦新月的天然日月湖泊奔来眼底。这眼帘中的日月塘,四周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潭水晶莹明镜,优美如画。它没有西湖的娇媚和秀丽,少了太湖的浩瀚和神气,不比青海湖的飘渺壮阔,却有自然、大方、温软怡情的韵致。一丛丛山水、一帧帧画卷,鱼贯于眼;一缕缕风情、一出出杂感,充盈脑间。

日月塘端放在水目山半山腰,静静地荡漾着时光的流长,笑观史事缱绻,腹含人世沧桑,见证岁月造就的悲喜故事,默默地随着时间不停地流淌。

日月塘以隽永的姿态载着日月,承着思念,得静心去看,投缘去看,去辨识其阴柔或是阳刚,得开心去阅,投入去阅,去饱览其芳容或感悟意蕴。

日月塘这光灿的激情,这份恬然的淡定中蕴育着生命的火般热烈。暗思量:这日月塘该有如何的给养,才能蕴育出这般神闲气定,张弛有度,怡心舒颜的诗情画意。在我理解,日月塘必定凝集了日月之精华,水目山之灵气,是一个可以让浑身的细胞得以休养的地方,才使这里,春天山花缀水的淡抹,夏天青山映碧的墨黛,秋天层林染波的热烈,唯独冬季一片绿色茶园,着实令人心怡神无瑕。

我喜欢日月潭的坦荡、轻柔和俏丽。这份纯,极像一个富于修养的知性女子,荣辱不惊,贫富不张,守望着独特的魅力,沉积在岁月的波涛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水目山 王自林/摄

天地造化,自然无语。大自然的造化都在一切可知的生命意识中被感动、惊异并赞美着。反之,生命的叩访又使得每一处大自然的风景平添了光亮,平添了颜色。这是自然与人的大美,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收回视线,纵览一古一新宝塔。古塔千载话沧桑,风雨侵蚀遍体伤,是水目山的通史,新塔新颜焕祥光,是水目山一首婉约的诗。

时光瑞霭水目山,山高林茂,古木参天,清泉长流,寺宇庵阁,古刹巍峨、佛塔成林、名碑矗立,棋布峰间,孕育了铁树开花、枯井取木、风洞购物、木犬守场、佛心老树、鸳鸯香樟、日月双塘等魂牵梦萦的神奇传说以及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它庄严穆丽,香烟缥缈,是一派空明幽静的人间灵光盛境。

有徐霞客寻访、林则徐专谒、担当和尚受戒、吴三桂问道等史事与遗迹;有让聪慧游人感悟精髓的“五祖坟”、古碑、古文化;有世间罕见的近百座巨大的塔林与地宫,更有沉睡千年的佛门圣物——舍利子。

近年来,经过修复,塔林景区、水目中塔,新建了两个停车场、水目餐厅、旅游公厕、水目总山门、游客接待中心区、水目胜景牌坊、九龙壁景观区、香会街广场、僧人住宿区、明代古窑遗保护区、景区内部游览道路系统、维修了部分寺院建筑、重建宝华寺戒堂和五方大佛、五百罗汉雕塑,完善了寺院用品,铺设了阮水公路沥青路面等,随着《水目山志》、祥云风光光碟、《水目山故事》的发行,水目山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正以一种崭新姿态吸引着更多游客的到来。

时光瑞霭水目山,一派澄澈,留在人们的心底,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赏,人们也留在它“水目”的灵山秀水之中,去认识水目山不朽的名胜所在,走过毫无遗憾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