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朵祜 云雾深处寻秘境
2017-04-21陆向荣
●陆向荣
弥渡朵祜 云雾深处寻秘境
●陆向荣
下了一夜的绵绵秋雨,朵祜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
记得很多年前,朵祜彝族诗人李毕就自诩是鹰的传人,他诗里的故乡“就像一个小小的补丁,打在滇西横断山的深处……”这个类似“补丁”的小寨,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西部山区,车出寅街19公里,薄雾之中就见一个书有“朵祜村”的高大牌坊,雄伟的气势与山间窄窄的乡村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穿过牌坊,朵祜村就到了。站在村口环望,村庄被高山围绕,村脚是一条狭长的小河,缓缓流着清澈的溪水,多少迷人的风光古迹和神奇的故事和传说,都深藏在这座千年古村之中。
绵绵秋雨中,我们走进这个深山彝寨,走进这云雾深处的秘境之地,看山水里的朵祜,听民歌里的朵祜,品文化里的朵祜……
看山水里的秀美朵祜
朵祜美,美在山。
雨缠着几丝凉意,随风轻扬。在雨中,出村慢行。我们走上一条刚开挖的土路,路的两旁是大片大片肥沃的土地,尽管已是深秋,但由于朵祜属高寒山区,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收割,一幅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身边时不时有赶着黑山羊的汉子和背萝卜的妇女走过,亲切地和我们打着招呼。村支书介绍说,就在今年10月,朵祜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还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 “弥渡县22个旅游扶贫项目村”之一,有了各级部门的扶持,再过不久,这条路就要铺成石板路了。
朵祜气候温湿,雨量充沛,保存着大片原始森林,被誉为“天然氧吧”。抬起头来,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雄性有力的臂膀,把小小的朵祜村搂在怀里。山叫云山,山如其名,在这深秋时节,轻轻的雨,蒙蒙的雾,群峰若隐若现,更是给山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山的最高处是黑森森的松树林;山腰是核桃;靠近山寨的那层,一片片的桃园、梨园和苹果园布满坡谷,黄红相间的灿烂色彩和上坡处苍郁穆青的林木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整个山野如油画般凝重起来。
云山山深林密,绿荫匝地、翠绿的山色和着山间新鲜、湿润的气息。林中有香樟参天、野兰嬉水,有松鼠觅食、雉鸡孵蛋、黄鹂鸣涧、画眉逗风,还有老牛护犊、黑羊舐仔。看到一农家小院里成堆成堆的松果,村支书高兴地说,云山中植物种类很多,有针叶林、阔叶林等等,树间还有粗粗细细的藤蔓和蘑菇。而大片大片的华山松,不但让整个村庄变得更加秀丽迷人,还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穿过田野的村庄,远离城的嘈杂,远离市的喧嚣,一头扎进山的怀抱,浸润在绿的海,沐浴着花的香,尽情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悠闲,莫不叫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朵祜美,美在水。
车行祥临公路的时候,我喝的一瓶矿泉水,就是朵祜山泉,上面还特别注明:朵祜,彝语,意为吉祥幸福。著名的朵祜山泉的水源地,就在朵祜村西4公里海拔2500米的黑龙祠。黑龙祠又名云山公园,抵达黑龙祠,已是正午时分,只见祠四周古木葱郁,长藤挂蔓,奇花争妍,祠后涌出一股碗口粗的流泉,有声有威,使人惊奇。祠前有一龙潭,上有小桥,倚桥顾盼,凭栏张望,水自塘底溢出和石龙嘴引入,水清如镜,四季皆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黑龙祠的院子中间,有几株历史很久的牡丹,据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当地群众都要在这里举行“牡丹会”,前来庆贺的四方各族群众络绎不绝观看牡丹盛开似雪的盛况。
黑龙祠后还有玉皇阁,林内古木参天,奇花遍地,金银花、鸡血藤、叶上花、珠子参等多种药物,松茸、羊肝菌等名贵菌类布满群山。步行其间,潺潺的水流声不绝于耳。转过一个弯路,一股鲜活的水从一古柳下冒出,此时已过多雨季节,水量不大,这样的景致虽不及别处瀑布的气势雄浑,却是一种别样的妩媚情态,旖旎丰姿。
从这幽林密谷中涌出的水,孕育了天地之灵性,纯而无色,掬起一捧放在口中,清澈沁凉,有一种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扩散开来。
一行人走得疲乏,就在寺门前的大树下歇歇脚,举目远眺,云雾里的朵祜村,犹如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忽然间就找到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境。
听民歌里的传奇朵祜
千年朵祜水,浸泡了一段不老的故事,涵养着一丛文化的根。
朵祜的名,与一首首民歌有关。
绵绵的雨还在下个不停。朵祜村的彝族传统文化传习所里,却热闹异常:“黑七腊白啊,满脸红彤彤,络腮胡子旺。戴圆圆斗笠,穿黑衣黑裤,披团团披毡。白狗朝前走,黑狗朝后跟,赶着一群羊。来到马鞍山,天寒人打颤,腊白伤心死。小羊不算数,大羊一千六,在山头放羊。在深箐放羊,怕凶豹咬伤,怕毒蛇咬伤。雨儿淅沥沥,树叶作床垫,松毛作被子。衣服半只袖,裤短只到膝,腊白寸断肠……”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彩凤用彝语倾情给大家演唱的一段唱词。
朵祜是民歌的故乡。这里的人们都爱唱山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通过山歌来表达。在朵祜,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山歌。他们认为,做父母的有责任教自己的儿女唱山歌。朵祜的孩子长到三五岁时,父母就教他们唱山歌。因为从小受到山歌的熏陶,他们往往十三四岁时,就能唱数十首山歌。成年后就能唱数百首山歌,而且能随唱随编,即兴创作。
朵祜的名,与一位老人有关。
现年74岁的彝族妇女李彩凤,已成为朵祜村乃至弥渡县、大理州一张响亮的名片。1943年出生在朵祜高寒山村的她,聪明漂亮、热情开朗、天生爱唱,加上爹妈给的一副金嗓子,无论什么歌,只要从她口里一出,就格外甜美;她记忆超群,感受性敏锐,不管是村里老人唱的古歌古调,还是学校老师教的新歌新曲,只要听一两遍后就能流利地唱出。十二岁那年,她被学校选到县城文化馆参加演唱大会,一曲云南民歌《小乖乖》唱下来,震惊全场、掌声不断。接着又被邀请到当地部队参加联欢演出,这对一个彝族高寒山区的十二岁小姑娘是何等的风光荣耀。从此以后,李彩凤声名鹊起,她的歌声不仅在本校本村唱响,还传遍了相邻村寨,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调子客”。
2004年10月26日,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爱乐交响乐团团长左贞观到弥渡采风,听完李彩凤演唱的弥渡彝族山歌后激动地说:“我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像李大妈唱得这么动听的民歌还是第一次。”2005年底到2006年初,李彩凤应邀随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先后在云南曲靖、昆明参加云南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新年音乐会,云南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昆明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 《聆听云南·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2006“经典昆明”新年音乐会》等4场演出活动。2008年5月18日,受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邀请,李彩凤赴京参加《民歌·中国》栏目“弥渡风情”节目录制,她演唱了《放羊调》《黑七腊白》,并用三响蔑吹奏《弥渡山歌》《小河淌水》《绣荷包》。
如今,朵祜村的山歌、民歌,多次在央视节目中播出。而李彩凤本人,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品文化里的神秘朵祜
朵祜奇,奇在它独特的历史遗迹。
文化,就一个地方而言,是根,也是魂。对于一个村庄也是如此。古朴是朵祜的底色,灵动是朵祜的天性。缠绵的秋雨洗湿了朵祜的每一个角落,也洗湿了我,一个彝人对朵祜文化的好奇与牵挂。朵祜村历史文化悠久,据朵祜村的毕摩口头传诵的英雄史诗《黑七腊白》和许多传说故事,南诏国第一代国王细奴逻曾在朵祜地区游牧,朵祜彝族是南诏王室的一个支系,与南诏王室极有渊源。
走进朵祜村,最显眼的建筑就是彝族传统文化传习所,这是一座四合院建筑,里里外外都绘制着彝族特色的彩画,有象征着朵祜彝族起源的大白菜,有三头六臂的彝族首领,还有具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黑七腊白……几乎每一幅彩画后面都有着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从黑红两色的灯杆到青瓦、红门、雕花窗、格子门以及打歌场、篝火塘,无处不洋溢着彝族文化味道。许多搜集起来的生产、生活实物还作了摆放展示。
其实,在朵祜的现存资料中,可以考证且留有文化遗址及民俗活动很多。村西的明代银矿遗址、火葬墓群遗迹就是有力的佐证。朵祜明代古银矿遗址是目前云南发现较大、保存较完整的银矿遗址之一。朵祜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在老银厂镍、钴金属矿点、龙祠钴矿点等矿段分布有多条镍、钴矿脉。该银矿洞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保存尚好,是一处弥足珍贵的明代银矿洞,对研究明代银矿洞的开采保留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史料、人文和旅游开发价值。而位于朵祜大村对面的山岭上的火葬墓群,面积约1680平方米,于1977年朵祜大队第三生产队开挖养蜂场时被挖出。当时,在养蜂场范围内,农民挖出了大小不等的火葬罐近百个,罐内装骨骼、骨灰。据村里当天参加挖土的群众介绍,出土的火葬罐有黑灰陶、彩陶及瓶罐陶三种。
朵祜村 李亮花/摄
朵祜奇,奇在它独特的民俗文化。
走在村中,村内道路两侧,各家各户错落有致的围墙上是2000米长的彝族历史文化长廊,绘制着一幅幅生动别致的反映朵祜彝族历史、民俗、文化及生产生活的画面,栩栩如生。朵祜村还拥有浓厚的彝族文化和人文景观,彝族的传统刺绣工艺至今保存完好,形成了良好的传承氛围,刺绣品种类有头饰、裹褙、围裙、荷包、凤头尖鞋等,朵祜村刺绣绣工针法娴熟,“打子绣”尤有特色,全村会缝制、刺绣服饰的妇女有200多人。
朵祜村还有一支以彝族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打歌队。朵祜打歌已延续千年,世代相传,近年来不断发扬光大,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朵祜村的男女老少都要组织打歌活动来庆贺,朵祜彝族打歌用竹笛伴奏,男女成对平行围成圆形,舞蹈节奏舒缓,边舞边对歌,颇有轻歌曼舞的气氛。此外,朵祜村还保留和传承了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彝族羊节、正月十五歌会、青棚调对唱的婚俗、小黑龙崇拜等习俗。
事实上,朵祜村的文化内涵远远不止这些所能代表,而是处处都体现了一种文化滋养、道德滋养,无论是传承、创新,抑或是传颂、演绎,所有的文化在这里延续千年之后,更具内涵,愈显神韵。
这就是文化里的朵祜。
天色已晚,离开朵祜,在烟雨中寻梦,风在念经,雨在读史。那渐渐远去的村庄,是李杜苏白遗落的一部诗笺,让人读了一遍,还想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