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分析
2017-04-21王渊
王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图书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为用户提供阅读便利同时也极大的满足了读者阅读需求。当前,在高校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如何保护原有古籍,使珍贵文献得到传承,是需要引起重点关注的难题。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出发,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在些基础上,对如何更好的开展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为实现更科学的高校图书馆古籍保管工作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书库;修复;
一、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对古籍的定义主要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古典装订形式,并对我国古代文化进行了一定表现的历史书籍。通常来说,我国对古籍的定义又出现了广义以及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说,古籍是古书的一种统称,包括从秦朝到辛亥革命期间的古书,这其中不仅包含人们对这一时期古籍的校勘、影印以及笺注的图书,还包含了民国时期对这一时期图书的多种出版形式。而狭义上来说,古籍是我国古代制作、裝帧方式形成的古代图书,其中包括卷装、经折装、以及非常珍贵的旋风装、蝴蝶装等等。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现代纸质文献无法比拟的学术价值以及文献价值。我国现有的古籍中包含了丰富领域,是历史先哲结合当时自然以及社会规律的记录与总结,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诸多内容,是历史发展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古籍的保护工作为人们的考古研究、学术研究提供无法取代的价值,虽然当前在古籍整理工作中,古籍数字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古籍具有的无可取代性,使得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对于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关注,也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在2006年,李长春同志再次重申,明确要求我们做好古籍的保护以及抢修工作,同时,在2006年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对古籍保护工作也进行了重点提出,需全面、科学有序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并最终形成有效的保护体系。
二、古籍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
对影响古籍保护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主观以及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方面:最主要因素是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古籍保护工作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造成古籍受了很大程度的损坏。因古籍的历史特征,其存藏环境要求非常严格,要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存藏环境,做到防潮、防火、防蛀。除此之外,古籍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坏也是其遭受破坏的重要因素。一部份高校为了保护好古籍,限制人员的借阅,使得古籍长期无人问津,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研究价值,而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内古籍在对外借阅过程中,借阅者不能做好合理的保护,乱涂、乱折等人为破坏对古籍完整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客观方面:存藏环境不合理是影响古籍保存的重要在因素,古籍因其纸张特性,在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霉变霉化,而北方的干燥天气,又可能使古籍纸张受到风化使其脆化,受到这些主观以及客观因素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要议题。
三、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现状
文物保护法在2002年将古籍正式列为国家保护文化,在此之后,古籍保护工作受到了各大图书馆的重视,并持续得到开展。至2010年,百分之七十以上高校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无论是在保护力度还是保护经费,工作人员数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以北京大学为例,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大学建成了十七亿字的中国基本古籍库,还制作了一千万页的古籍数字化影像,以保护古籍的流通与安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高校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如首都师范大学以及中央民族大学等,相继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这一发展现状说明,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在这良好的发展形势下,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古籍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在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对于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保护的实施力度,有部分高校由于对古籍缺乏宏观管理,相关规章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图书馆内拥有的古籍数量、保存状态等没有明确了解。有的高校甚至出现古籍与普通书籍混合管理,缺少分类目标以及书名目录,致使严重的古籍丢失、损毁现象出现。以安徽大学为例,在2009年的古籍清理过程中,发现该校有128种古籍,合计1882册去向不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古籍的宏观念管理,在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情况下,古籍保护缺乏有效监管,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古籍数量没有明确的了解,出现丢失、损毁后不能及时发现与弥补,致使古籍保护处于失效状态。
(二)保护设备以及技术有待完善
高校图书馆现有古籍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洗礼,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与博物馆文物相比,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管理规章制度仍然不够完备。与普通文献资料相比,古籍存在纸张风化问题,极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出现纸张霉化、脆化等现象,影响到古籍的保护状态。当前,在高校图书馆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设备,以及对古籍保存不当,出现了古籍损毁加剧问题。我国古籍管理专家认为,要为古籍保护提供良好的设备与条件,需要严格控制古籍书库的温湿度,最科学的放置条件为16—22℃之间,相对湿度为45%—60%之间,且需要保护温度湿度24小时恒定。当前,除了北京大学图书管等少数图书馆外,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都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此外,许多高校图书馆现有设备以及资金支持上都无法满足古籍存藏要求,部分高校存在设备落后,防虫、防火、防盗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可能加剧古籍图书的风化与脆化,直接损坏古籍图书。
(二)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现阶段,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原生性保护人才相对欠缺。面对复杂、繁重的古籍保护任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以及人员不足与艰巨的修复任务无法匹配,使得古籍保护工作无法科学开展。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分析,到2010年为止,我国古籍修复专业人数不足百人,这其中,仅有十余人是从事高校古籍修复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专职设立古籍管理工作者,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极少数高校,在高校图书馆内配备了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人员数量以及能力的欠缺与繁重的古籍修复任务形成突出矛盾。古籍修复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技艺,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就业面窄,工作枯燥单调,但如果没有深厚的古籍整理知识以及整理经验又很难胜任这一项工作。仅仅依靠现有高校古籍修复工作人员,对古籍原进行原生性保护,显然是不科学的。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国家加大对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对高校现有古籍进行专业的保护与修复。
四、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建议
(一)做好在职培训,培养古籍保护人才
在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高素质、高水平的古籍保护工作者是古籍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古籍保护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古籍保护专职人员的培养工作。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应对古籍保护工作人员匮乏,专业不足等问题,在2010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了专业的培训组,重点强调古籍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工作。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古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重视古籍人才引进,加大对现有古籍管理人员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现有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规范其保护行为。与此同时,在现有古籍保护人员配置基础上,积极关注古籍保護人才的培养工作,确保古籍保护工作得到持续开展。如某些高校设有古典文献学以及其它古籍相关专业,这些专业毕业学生,无疑是潜在的高素质古籍管理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这些高校可以借助自身优势,通过相关课程的优化,关注古籍工作后备人才培养。通过定期举办古籍培训班、开设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加强与其它高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等,在高校内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古籍人才队伍。
(二)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古籍保护路径
在高校古籍保护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是放置樟脑球、防虫药等简单的防护方法,但是在复杂的存藏环境下,仅仅采取这些简单的保护措施显然是不够的。针对古籍存藏环境的特殊要求,在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要积极借助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强化古籍保护途径,确保古籍保护效果。例如针对一些图书馆古籍书库内部紫外线非常强烈的现状,可以通过安装防紫外线窗帘的方法,防止古籍受到损毁,同时还可以通过安装空调方式,确保古籍保管环境恒湿恒温。此外,为了更好的开展古籍修补工作,配置生物显微镜明确纸张纤维,购买纸张碱度测试仪等等,通过一系列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有效的开展古籍保护工作。高校图书馆在关注古籍原生性保护工作同时,还要大力关注古籍再生性工作的开展,通过运用影印出版以及古籍数字化等手段,使古籍的应用价值得到有效发挥,有效处理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三)关注古籍再生性保护,建立古籍数据库
为了实现更科学的古籍利用与保护,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对古籍实施数字化,可以使有效的古籍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图书馆与读者都不再局限于对古籍的保护工作,古籍不再束之高阁,影响到原书的阅读与使用。通过实施数字化,使珍稀的古籍化身千万,方便图书馆管理同时,也有利于读者更好的借阅,颠覆“重藏轻用”传统,真正实现“为用而藏”。在高校古籍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尤其是建设CALIS古籍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建立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文献查询功能、快速的得到著者年代、版本年代等诸多信息,快速找到自己所需求的资料。当前,古籍的出版价值逐渐受到社会以及出版界重视,在古籍保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缩微以及影印出版等方式,对古籍的再生性进行保护。
(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由于缺乏健全的古籍管理机制,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古籍管理工作中出现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现象。基于古籍保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在古籍保护工作中,要加强保护效力,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建立高效的古籍管理保护登记表,健全古籍图书的出入库记录,完善读者古籍阅读制度,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等等工作,以此实现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工作者以及古籍借阅者对古籍的保护意识与保护效率。此外,还要对高校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实际操作水平以及业务水平进行持续提高,加强与其它高校、博物馆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优秀的古籍管理经验,优化高校古籍管理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籍的流传是中华文明历史传承的见证。在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工作中,如何有效保护与开发古籍是图书馆的重要责任与义务。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发现当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创新与改革保护策略,使古籍保护事业得到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强. 图书馆古籍整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05:11-13+24.
[2]毛建军. 高校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 图书馆学研究,2012,09:32-34.
[3]张红. 关于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 图书情报工作,2010,03:130-133.
[4]万群. 数字古籍修复档案的实践及思考——以天津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01:84-86.
[5]赵小丹.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 图书馆学刊,2014,09: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