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科技新闻的传播
2017-04-21曾欢欢郭婧
曾欢欢+郭婧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新闻的传播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科技新闻由于自身内容的严谨和深刻,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伪科学、占比小等诸多难题。文章借鉴了经济学中区块链的概念,从现状、设想、效果三个研究方面入手,进而分析了科技新闻传播中如何架构数据库,达到受众对其的内容信任,旨在为科技新闻的传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技新闻;区块链;内容信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5-0001-02
1 我国科技新闻面临的现状及设想提出
回顾我国历年的十大假新闻评选,科技新闻几乎都“榜上有名”,如2013年《辽宁运往苏州570头牛感染炭疽杆菌》、2014年《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2015年《吃麻辣烫感染H799病毒》等。鉴于公信力不高、表现手法猎奇、庸俗、甚至是伪科学报道等问题,导致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了不正确的新闻信息,还有可能会对其社会生活造成误导。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新闻报道者自身相关素养缺乏或者媒体传播体制的问题,目前新闻报道中,科技新闻所占的比例较小,长此以往公众易对这类新闻报道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传播效果不甚理想,而且公众有可能会对这一领域的进程发展失去关注和参与,媒体也无法得到受众的反馈。
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出一个设想:经济学领域中区块链概念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科技新闻发展困境。区块链通俗讲就是账本,读写数据库可以理解为一种记账的行为,“分布式”即每个人都可以保存一份所有的数据,这里的每个人应用到新闻报道中是指报道者、科学工作者和受众。设想在科技新闻报道领域我们有一个数据库(一个大账本),由若干个小的系统组成。科学工作者的内容由科学工作者补充到库内、报道者的报道内容可以从库中获得并继续记录在内,受众的反馈也可以同样录入。而在之前三者的体系是分离的,谁的系统谁来“记账”,但在区块链系统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记账”,另系统还可以及时更新、并机会均等。《经济学人》曾发表文章独到的点到了区块链的核心——“Trust Machine”,信任的机器,或者翻译为生产信任的机器,这种批量生产的信任是可以复制的,在每个科研机构,每个媒体,每个受众,任何一环私自对于科技信息,包括数据和成果内容进行篡改或者错误使用,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就意味着在科技新闻报道的系统中人人备份,可以随时对于科技传播的内容进行校对、更改和反馈。
2 基于区块链维持互信共识
在科技新闻领域中建立区块链的机制后如何确保系统内部的互信?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共识算法帮助没有互信基础的内部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透明性和可追溯性”解决这一问题。所有的科技发明、科学理论的诞生、提出,所有科技的报道、用户的反馈,都有时间戳,不仅可以核实报道的时效性,还可以核实报道的准确性,所以总的来说区块链的实现不仅需要技术手段,还需要多方自觉性来构建“信任”模型。我们可以从区块链的四个特征: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去信任(Trustless)、集体维护(Collectively maintain)、可靠数据库(Reliable Database)去分析架构“信任”模型的角度。
就人员角度,主要是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维度思考。区块链实现的信任来自于所有参与者对于共识机制的认同,在这种机制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即记者是去中心化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生产逐渐走向公民参与,传播主题更加多元,区块链可以帮助科技新闻报道中各主体相互监督,但无疑也对科技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深奥的科技知识,同时又不失真,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传播能力,还要具备了解这些科学知识、专业术语、自然哲学的能力,从中找到独特的视角。《纽约时报》的著名科技记者中,既有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具有行医执照的专家型医学记者,也有连续跟踪采访多个科技主题、跑遍五大洲的“探险采访专家”型记者。在日本,《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朝日新闻》等主流大报都有科技部,专职科技记者达到30人左右,其中约有一半人拥有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1]。
就报道内容而言,需要形成一种可靠的数据库和集体维护。胡钰在《科技新闻传播导论》中就提到了科技新闻知识量的概念,他认为科技新闻所包含的知识量直接会影响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近年来,虽成立了“中国科普”“首都科技网”“北京科普之窗”等专业科普网站,但还是未能形成品牌效应,相较而言,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官方网站品牌就做得更好,不仅有科技动画,还有很多的深度报道和图文直播,这种科技与媒体资源的共享融合在内容上就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新闻的传播,提高媒体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另一方面,网站本身的科技资源可以确保准确的报道内容。“英国的报界从来不曾重视过科学其内容,一般变动于耸人听闻和神秘暧昧两个极端之间”[2],科技新闻传播的失实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伪科技新闻的大量传播,经常会有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获奖或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的假新闻出现,而区块链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就可以从源头来帮助我们建立区分伪科学的体系。
3 推行的意义和策略探讨
在整个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是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中介和管道,为公众和科学的交流架起了桥梁,但媒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种双向而非单向的传播过程,它的运作会影响受众和科学工作者,媒体的公信力会影响其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接受度。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不仅具有极大的价值,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科技新闻报道尤其依赖这种关系。科技新闻报道运用隐喻的方式进行语言翻译,把科学流程重新加工,传播给受众[3]。对应于区块链就是数据“不可篡改”(实际上拥有整个区块链网络半数的节点就可以更改),将科学内容、记者报道、观众反馈整合,一旦在区块链产生记录,就“一言为定”,相互督促,确保整个新闻流程信息内容的严谨真实可靠。
但这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科学话题的新闻报道方式和内容常常十分严肃,会让普通读者对其敬而远之。试想新闻工作者如果将科学报道变化为娱乐性的大众话题,科学家们又会对此嗤之以鼻。因此区块链还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科学报道寫成科学工作者和大众都喜闻乐见的形式。曾在2013年协助创建Nautilus实现科学大众化目标的众多公司有着同样的期待。
该出版社发行了新式科学报道出版物,包括深度报道、印刷杂志、插画等,并通过邀请哲学家来进行环宇科学话题与哲学领域重大问题进行交互提问,来架构学科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科学媒体领域,而这种对于三者交互问题的探讨便有点类似于区块链建立的初步设想,即科学、哲学、媒体。Nautilus的发行人和总编John Steele说:“当我们开始实施此想法时,就想要建立一个更广阔、多学科交汇的科学视角。”这家美国非营利媒体Nautilus创造了编写科学话题的新方式,为了增补那些长篇文章,Nautilus开通了名为“事实,如此浪漫”的网络博客,与每天发行的篇幅相对较短、更易被读者理解的文章同步更新。可以看出区块链通过整合数据架构起了各方沟通的桥梁,延伸了新闻报道的触角,使报道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多样。
作为最广泛的科学传播方式,科技新闻报道在科普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十分重要,而无需中介参与、过程高效透明且成本很低、数据高度安全区域链模式正是我们可以思考稳固科技新闻发展的途径之一。这种智能合约的实施,不仅需要我们利用大数据、密码学、分布式数据库技术、p2p网络、哈希、共识算法等新近知识,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正确引导,智库积极的献言献策。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M].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0-281.
[3]刘兵,侯强.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