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多至简,取势方明道
——“析、译、拓”解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7-04-21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卫小国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 卫小国
大道多至简,取势方明道
——“析、译、拓”解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 卫小国
基于能力立意的高考题,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学科思维与素养等方面的考查,融入试题之中,落实于学生的解题过程,因此数学解题教学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一道高考题的教学实例,浅谈数学解题三步教学法的高效与实用.
基于波利亚“弄清题意、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问题”的解题策略,教学需以典型的好问题促使学生“强化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学习有效分析、总结解题规律”.结合解题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笔者特提出数学学科“析、译、拓”三步解题教学法.教学中应用此法,学生既能意识到数学解题“精准分析题意、高效转译思路、适度拓展延伸”的重要,又能实现思想方法、解题策略的迁移,达到解题的触类旁通.本文中笔者简录2016年高考山东卷解几试题的解题教学实践,并以其为例,详谈课堂实施的主体流程与各阶段设计意图.
图1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P是E上的动点,且位于第一象限,E在点P处的切线l与C交于不同的两点A,B,线段AB的中点为D,直线OD与过点P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交于点M.
①求证:点M在定直线上;
②略.
其中第(1)问椭圆C的方程为x2+4y2=1,课堂教学仅集中研究第(2)问①部分;以期充分展示其指导解题教学的典型性.
一、精析解题思路,领悟命题意图
综合多个条件、多重关系的数学试题是考查学生问题分析与转化能力的最佳载体,要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而突破问题“迷障”的最好手段,是着力培养学生准确审清题意和领会试题意图的能力.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要顺利通过审题关,可借助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分解题设条件、确定破题的方向、提炼问题的类型和选择解题的策略;与学生探讨解题思路的同步,教师无声渗透审题方法与解题策略的培养.
审题是题设有效信息的提取、隐含信息的深挖、关键信息的提炼,也是迅速解题的基础.审题要逐条审视题设条件,表征条件的应用或深挖与之有关联的知识(概念、性质、公式、结论等,甚至一些条件的必要条件),一个条件能向四周发散形成一簇.在思索如何使用这些条件时,条件就自然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条件A(不一定是题目中出现的第一个条件)与条件B连接起来,条件B与条件C连接起来,…,如是,由突破口开始,用“无形”的线串起来,这就成为一种解题的思路.
课堂简录1析题
师:题设中,含有哪些几何要素与几何关系?
生1:题中主要包括的要素有:动点P,切线l,中点D,交点M等共四个;几何关系为:动点P是E上,l是E在点P处的切线,l交C所得线段AB的中点为D,直线OD与x=xP交于M.
师:很好!(适当鼓励,追问)所列的四个条件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有哪些?
生2:由中点D想到了联立方程组、韦达定理.
生3:交点M在直线上是线共点问题.点在直线上,可以涉及直线的点斜式或者交点直线系都可能.
生4:与切线l关联的有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对称轴为y轴的抛物线背景下,切线可以联想到导数的几何意义.
……
师:由此可见,从一个条件出发,获得的分结论有可能很多.如何将包含的信息组合,并以逻辑推理的形式条理成序,这就是解题思路的生成过程.因此,大家对题设条件的深挖,必为解题提供有效信息.
设计意图:问题中的条件是解题的逻辑始发点,结论是推理的目标;顺利搭建起点与目标间的桥梁是解题“通畅”的关键.分析问题的过程,需字斟句酌地分析条件,抽离出“隐藏”其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再进行一系列的有序组合,形成清晰、条理、明确的解题思路.所以,教学中精析问题,厘清知识和思想方法,是建立新旧知识与经验间的有效联结.
师:下面结合初步的分析探究解题思路,以图示的形式展示思路过程,并简短解释你设计的想法.
生5:条件中最关键的条件是“点P”,它决定了另外的三个.思维流程如下(学生展示图1,简记解题策略一):
图1
预想只要设出点P的坐标,利用导数可求出切线l的方程;尔后与椭圆联立得到AB中点;最后通过直线OD与直线x=xP相交,算出点M的坐标.计算中主要还是常用的处理技巧,如“设而不求”与“整体代换”等.
师:思路很清晰,针对问题能“巧取节点,以少胜多”,稍后再探究详细的解答过程,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吗?
生6:从结论出发,逆向寻求,主要过程如图2(简记解题策略二):
图2
设点M的坐标,就能表示出点P和直线OM;其中由P可列出切线l的方程,与椭圆C联立可得中点D,通过直线OD与直线PM的方程组,解得M的坐标.个人认为待定系数法、韦达定理、函数与方程思想的考查是重点,其中分析法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好方法.
(众生有异动,意欲表达看法)
师(声调拉长):嗯……
生7:这种解法是由结论出发寻求满足的条件;但是,运用于本题,预计计算量有点大.其中的原因是,点M是“设而待求”;需要通过“借点M表示点P,列出切线方程,联立方程组表示出中点D,根据直线OD与直线OM是同一直线,待定系数法确定点M的坐标”等一系列带字符的多重运算.
师:解析几何的字符运算能力是考查之一,也是难点,大家还是需要在平时训练中迎难而上,并学会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本题采用的“执果索因,把握关键”的战术,是解决思维受阻的很好方式.若按生6的思路计算繁杂,既然如此,还有另辟蹊径的处理方法吗?
生8:观察到问题中,涉及原点与弦中点连线斜率及弦所在直线的斜率这两者,这是圆锥曲线“垂径定理”适用的典型背景;所以此题可选用点差法,大致的思路如图3(简记解题策略三):
图3
分别设点P,A,B的坐标,如是可以由点P表示出直线x=xP与切线l的方程,由A,B代入椭圆方程获得方程组;利用点差法化简得直线OD斜率与A,B所在直线l的斜率之积.进而得直线OD的方程,直线x=xP与直线OD联立即得点M的坐标.这种方法充分说明,此题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韦达定理等知识点,以及设而不求的运算处理和学生创新解题意识.
师:解题切入很巧妙!根据条件中的切线斜率与中间关键结论(直线OD斜率)的关系;于多个变量的纷繁关系中,将减元的策略通过“垂径定理”实现,真有一种“横刀立马”的气概!
设计意图: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表述出解题思路.一方面,导图提示学生知晓“如何设元”、明晰“有何关联”、确定“怎样联系”;另一方面,图表指引学生选用熟悉的解题策略与解题处理技巧,使得解题的方向明、操作清.这个过程,不仅浸润了解题策略的抉择,也自然成为解题的“导航仪”;把解题思路的设计与对命题意图的理解直观表述出来,让结论在解题前“在观念中存在着”.
简评:解题教学中的“析”,即是课堂中发挥教师的指导功能,并以问题导引学生展现思维过程;给学生时间以“读懂析透”题意,即学生弄清告诉的信息是什么、厘清考查什么思想方法[1].正如涂荣豹所言“善于解题的人用一半的时间理解题意”.学生在课堂的时空中实践逐项解读条件、逐条转化已知、逐步关联串并,亲身感悟解题“快阅读、慢审题、精分析”的真谛.在突破审题关同时,学生交流获得解题切入方式,在“碰撞”中优化、抽象思维水平在“冲突”中提升.
二、转译导图信息,布局演算推理
前一步,是“谋篇”之始,是算法层面的分析,是与试题的“初步接触、浅层交流”;而后继则是“布局”之时,是推理与运算的主观呈现.若把以上的导图看成绘制“航道”,下面的转译则是破浪“航行”,是分析思路和解题策略的具体化.
课堂简录2译图
师: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思路分析,请从图1和图3中自选一种,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设计意图:解题教学中,以问题串“循序渐进”地导引学生结合前面的分析,进行解题的自我设计、统筹谋划,从文字叙述、代数翻译、演算推理等方面合理布局.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中有机会得以“暴露”,其中推理论证的严谨与创新、解题运算与调整技巧等解题细节能完整呈现.学生完善解题思路、老师点评解题过程,在师生的畅通交流中;学生的解题从“思”的层面,向“行”的层面过渡.
师:请生9、生10分别投影展示解法!
生9:(投影)
所以直线的斜率为m,
直线l方程为y=mx-
得(4m2+1)x2-4m3x+m4-1=0.
由两者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知,
生10:(投影)
解:若设P(xP,)(xP>0),又设A(xA,yA),B(xB,yB),D(xD,yD).
ODAB
另直线与抛物线相切时,由导数的几何意义,可得kAB=xP.
师:生10对策略三的“转译”,抓住题设条件的核心关联,利用圆锥曲线的点差法得到斜率间的关系式kODkAB=-.相对解法一,虽表面所设未知量较多;似“千军万马”,但巧借“垂径定理”,回避了“联立方程,韦达定理”,自然极大程度地降低运算量,解答简约.
师:上述两种解法虽切入不同、解答有异,但殊途同归,即运用参数法推证点M的运动轨迹在一条定直线上;两者都突出考查推理论证、运算求解等能力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2].
另外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就是数学解题的字符繁多、变量繁杂;常常需要进行条件化归,常通过“消参”来简化.建立条件与结论之间的等式关系,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必经之路”,其中结论是“上索下求”确定如何消参的关键.
设计意图:“一题多解”的对比中,是优化解题的实现的基本途径,学生的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确定运算公式、选择运算程序是各有千秋的.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来通过学生的示范和老师点评,“润物无声”地促使全体学生自觉做到解题有条有理、清晰布局、严密推理;二来与学生共同探讨运算调整的时机,以便深化运算求解能力,从而达到运算简化、推理简洁.
三、拓展外延范围,探索内涵思想
解题教学中,基本的任务是确保学生掌握基础、学会方法,但引领学生注重试题背景、重视思维内涵,是学生“迁移应用、形成能力”的最佳途径.即以一题多解透彻分析问题很重要,但挖掘试题的内涵思想方法与拓展外延知识,则是解题教学的核心,使得解题教学的目标直指“研一题、会一类、通一片”.
(一)思想与背景的探索
简录3探源
师:波利亚所言“好问题类似于采蘑菇,采到一个后还应四处看看,也许还有更多”.就本题而言,其知识背景是什么?原题的四个条件与所证明的结论,是否可进行多种组合?
设计意图:圆锥曲线中的典型问题,常常是抽取了本质、隐藏了背景、呈现着表象,内在蕴含着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解题的题源探究是弄清背景、探求本质、正本清源,是思维从内隐走向外显.因此,教学中可适当作一般性结论推广的猜想与论证,尔后条件与结论的可逆性分析与外延;特别是圆锥曲线间的拓展,通常会在“蘑菇四周发现蘑菇群”.
图2
师:下面请生12简单叙述一下.
生12:原题的推导方法和证明过程中,用字符替代即可,得到以下的解题过程:
得(b2+a2k2)x2+2a2kqx+a2q2-a2b2=0.
由此,直线OD方程为它与直线x=xP相交于M.
其纵坐标恒为y=-即有点M在定直线y=上.
师:很好!生12的证明过程正是有特殊推广至一般,是归纳推理与综合法证明的综合运用,也是山东高考题的一般性推广,更揭示出该考题的知识本源.
生13:我认为一般的推广,还可以得到个更“漂亮”的结论.推理论证获得结论过程之时,代入切线的斜率才使得点M的纵坐标为定值,即点P处的切线l与点M在定直线y=-上是互相制约的.对一个命题从正反两个
角度进行探寻,发现生9的逆命题也成立.结论与证明过程展示如下:
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q,
解析:设点M
故直线l为E在点P处的切线.
师:能将以上的精彩推理,用一段话总结吗?
师:大家刚才精彩纷呈的问题分析和探究论证,完全可以将上命题归纳为一个定理了.事实上,该结论道出了高考试题的一个深刻的背景,也揭示了内在的奥秘,反映出“动中有定,变与不变”的本质特征.试题将以上定理所蕴含的规律,是利用特殊化思想,将试题其中的本质属性隐藏起来,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深层思考的好素材和广泛的空间.
设计意图:解题教学中的挖本掘源,是算理的建模过程,也是思维的“蜕变”,多题归一,提炼方法,揭示思想,更是解决“一听似懂、一做就错”顽疾的高效措施.
(二)外延领域拓展
思维的高境界是思维发散性广、思维创造性强.解题教学的外延阶段,是可从特殊情形、简单问题入手,运用类比推理拓展至邻近领域,即数学的“大道至简”.
简录4拓展
师:圆锥曲线中的结论,常具有统一性,那么此定理是否可以进行延伸至其他圆锥曲线?请各组自选方向论证!
设计意图:利用圆锥曲线性质的相似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变式和拓展,在发现“蘑菇群”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命题网络.于学生而言,登高望远,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源与流”的探寻中,思维水平和解题境界有了真真切切的提升.
(投影)先探究充分性:
由题设知,直线AB与双曲线相交,则有
M由直线OD与PM相交而来,
再探究必要性:
另可设其他点A(xA,yA),B(xB,yB),D(xD,yD).
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
故直线l为E在点P处的切线.
师:推理过程很严密,而且获得结论的同时,也就实现了解题方法的迁移,原始问题的结论可以类比到双曲线.那么抛物线也有相似的结论吗?
组2:我们组探究的是这个方向,在抛物线中没有类似的结论!
师:那我们在抛物线这“滑过”(课前已知不能推广),还有其他需要补充的吗?
组3:我们用了一种特殊情况,也有收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x2+y2=m(m>0),抛物线E:x2=2py(p>0),设P是E上的动点,且位于第一象限,过E上点P处的直线l,若与C交于不同的两点A,B,线段AB的中点为D,且直线OD与过点P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交于点M,则直线l为E在点P处的切线的充要条件是点M在定直线y=-p上.证明只需要将椭圆特殊化,就可以轻易证明的.
师:太好了,大家联系一下这几点收获,能有统一的结论吗?
1(mn≠0),抛物线E:x2=2py(p>0),设P是E上的动点,且位于第一象限,过E上点P处的直线l,若与C交于不同的两点A,B,线段AB的中点为D,且直线OD与过点P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交于点M,则点M在定直线上的充要条件是直线l为E在点P处的切线.
师:高考试题通常有一个“源”,而呈现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我们需经历层层剖析,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得到上面的结论.对问题的细致分析是解题的基础,而构建出思路导图是解题策略的展现,解题过程是直观图示的代数化,问题的拓展与延伸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式思想方法的迁移.
简评:在以上的探究过程中,引导着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不断推动学生探究,萌生新的想法,对问题的理解更通透,由然而生解题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四、教学思考
罗增儒说:“数学学习中发生数学的地方都一无例外地充满着数学解题活动.”数学教学要“以解题为中心”,任何学习都要“以解题为中心”——有“问题”才需学习.解题过程就是学习新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当然也是“学会解题”的过程.如何达成学生的会解题?在解题教学中师生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解决好“以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获得数学对象、如何构建研究线索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等为目标,通过解题逐步让学生学会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1.引导分析问题
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解题教学的课堂却异化了:解题教学演变为海量讲题、经验传授,结果学生“讲过练过不一定会,没讲没练的一定不会”;解题仅是题型训练、解法套用、试题记忆,最终学生“陷入题海而自拔无门”.其根本原因是在解题教学中,师生审题不清,更不谈“反刍”进而“提取”,建立不了新旧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忽视了问题的分析对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
审题要“细”,要阅读每一个已知信息,进行慢推敲、抓细节.首先是读懂字面含义,列出题设中含哪些相关概念、定理、思想方法,有什么隐含信息;将题中的已知条件、潜在条件及要求解决的问题一一标出,做到边读题,边打腹稿,如此,自然分析出题目的要点.再则弄清数学含义,对数学概念准确理解——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内涵与外延,清楚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对公式、性质、定理等要准确掌握——清楚其数学表达的使用前提,适用范围,功能等.而后识别出题目类型,即对问题提供信息及分析所得信息,进行有序的组合;表征为学生头脑中所熟悉的情景与问题类型.
审题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领学生挖掘试题的信息,揣测命题的意图,将已有信息对比分析,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找特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唤醒大脑中有关联的知识,改善学习“固化”的“想当然”的习惯,能够清楚“审什么、怎么审”.
2.取势优化思路
“取势”是“顺势而为”,善教数学者,要能“谋势而动,因势利导”.思路探求的过程,就是条件和结论沟通的过程,也是经由条件进行一系列的推理与演算,探求结论的过程.解题教学中更应以有效的问题链强化学生“运算”“推理”“逻辑”“结构体系”;层层递进地优化解题思路,以展示学生自主思考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
解题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这一思维活动过程,由隐性向显性的设计,可借助设可操作流程图或思维导图来直观展示思维的“框架”,再用文字具体表达出来.此过程的顺利与否,是基于学生对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联把握的程度决定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导引学生找始点、理关系、定方法、选定理、译导图;学生结合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规范书写出方法简单、层次清晰、论证准确的解题过程.因师生和生生观察问题的角度的不同,从同一问题中可发现的规律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预知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学生知晓自身的思维水平,在师生的交流、生生的交流的冲突中碰撞出思考的火花.学生不断地自省自查和修正完善,从解题切入和运算技巧上全盘考虑;在课堂上生成自己的、正确的、优化的解题思路.
3.延拓方可明道
“明道”:明即明白、懂得,道即规律、原则.明道者,明白原则、掌握规律也.“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解题方法的重新认识;把具体事例中得到的东西概括到全体中去,就是对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问题中的信息是丰富的、多样的,教师要掌控主要研究方向和设计好的问题串:同样的方法是否可以运用于更一般性的命题?试题的背景是什么?命题可以推广吗?等等,环环相扣地让学生掌握如何观察具体事例,学会归纳、抽象、概括;以期培养学生“从经验中发现规律”的能力.
与学生一同追根溯源的同时,是“教师普度、学生悟道”,是让学生认识到试题有根,于浩瀚题海之中悟法方得是岸,用联系的哲学观看问题,多题归一,是对知识的引申与拓展,也是思想与方法的推广与延伸.
本文得到安徽太和高级教师韩长峰老师的指导和悉心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1.罗增儒.数学试题审什么、怎么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5).
2.韩长峰,卫小国.2016年高考数学山东卷理科第21题初探.[J].数学通讯(上半月),2016(10).
3.李红春,翁华木.活用解题理论打造高效课堂——基于“怎样解题表”理论指导下的一节习题课[J].中学数学(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