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探究生成,自然构建*
——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2017-04-21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廉万朝

中学数学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向量公式诱导

☉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 廉万朝

☉陕西省泾干中学 吴清军

问题导学,探究生成,自然构建*
——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 廉万朝

☉陕西省泾干中学 吴清军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北师大版),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的第二节“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及解析几何初步等知识后来进行的,主要是学习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本节课的设计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是诱导公式的进一步扩充,即将cos(π-β)中的角π扩充为任意角α,因此可利用诱导公式的推导思路,表示出相应的角,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寻求角的终边之间的关系,发现诱导公式.类比这种发现思路,探索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二是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也是学生学习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辅助角公式的前提与依据,因此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是三角变换中“公式”之本,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之前所学公式的推广,又是之后要学公式的延伸,所以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推导直接影响着本章内容的学习,显得至关重要.三是从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构建的角度来看,符合“类比归纳”、“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材之所以将本节课放在平面向量和解析几何初步之后学习,一方面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时,入口更宽广,方法更灵活,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两向量相等、平面内两点间距离等;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体现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类比推理的方法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高一第二学期进行的,之前学生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诱导公式、解析几何初步及平面向量,但由于教材设置的模块化,学生往往忽略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有教师反映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差,前学后忘的情况.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三、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学生的学情,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角的表示、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与三角函数定义之间的关系、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与向量的关系、图形几何性质与相应的坐标之间的关系等,让学生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语言加以表示.

2.依据角的表示、图形中的几何性质、向量关系,能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3.通过类比、迁移等思想方法,建立图形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图形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难点:用向量推导两角和与差公式.

四、教学设计

(一)提出一个既熟悉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前面学习了任意角的表示及三角函数的定义,根据角的表示,认识到α,-α,π±α,2π-α等角的终边之间的关系,再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到相应的诱导公式.

问题1:类比上述思路,我们能否建立角α,β与α-β,α+β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相应的公式呢?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学生既熟悉,又具启发性的问题,运用类比的方法,按照诱导公式的推导思路去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问题设计很开放,思路很开阔,既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是目标1的体现.

师:请同学们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角α,β,αβ,且α,β∈(0,π),α>β,并标出它们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

生1:如图1,角α,β,α-β的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分别为P1(cosα,sinα),P2(cosβ,sinβ),P3(cos(α-β),sin(α-β)).

图1

图2

生2:如图2,角α,β的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分别为P1(cosα,sinα),P2(cosβ,sinβ),则∠P1OP2=α-β.

师:诱导公式中,通过作出相应的角,发现角的终边有对称关系,从而得到诱导公式,那么,上述图形中,你能发现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作出相应的图形,从图形中发现其中的关系,问题具有发散性,又有探索性,也是目标1、2的具体体现.

生1:∠P1OP2=∠P3OP0=α-β.

生2:只有∠P1OP2=α-β,没发现什么等量关系.

(二)依据图形特点,建立等量关系

上述两个图形中,都体现了角α,β以及α-β,这是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等量关系的基础,类似于生1的思路,若能寻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实现这些角之间的联系.

问题2:结合我们学习过的解析几何中的相关知识以及平面向量的知识,如何将图1中的∠P1OP2=∠P3OP0用相应的坐标表示?图2中真的找不到等量关系吗?

设计意图:在“解析几何中的相关知识以及平面向量的知识”的提示下,如何用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刻画∠P1OP2=∠P3OP0,就是问题的突破口.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想到更多的方法,同时挖掘图2中的等量关系,也是目标1、2、3的体现.

生1:因为∠P1OP2=∠P3OP0,所以|P1P2|=|P3P0|.

整理得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生3:因为∠P1OP2=∠P3OP0,

所以cos∠P1OP2=cos∠P3OP0.

即1×cos(α-β)+0×sin(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故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师:这两个思路都很好,只要能建立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坐标化,都可得到角α-β的三角函数值与角α、β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图2中真的不能建立等量关系吗?

即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师:图2中除了利用向量建立关系外,能否类似于生1的方法,通过距离建立关系?

生4:若以O为坐标原点,OP2为x轴建立新的坐标系x′Oy′,在新坐标系中,P2(1,0),P1(cos(α-β),sin(α-β)),无论是在原坐标系还是在新坐标系中,|P1P2|保持不变,

即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师:在这两个图形中,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途径?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

设计意图:还可以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建立其中的联系.

(三)角的推广,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形成

问题3:上面两个图形所画的角都在(0,π)内,而且α>β,那么对于任意的角α,β,上述公式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对所涉及的角进行推广,使公式的得出具备一般性.(目标3的体现)

生5:当α<β时,因为cos(α-β)=cos(β-α),所以,当α,β都在[0,π]范围内时,公式也成立.

师:结合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当角α,β在(π,2π]时又怎么办?

设计意图:问题很具体,就是通过诱导公式对所得公式中的角进行推广,也是目标2的体现.

生6:当α∈(π,2π],β∈(0,π]时,2π-α∈(0,π],由诱导公式可得cos(α-β)=cos[2π-(α-β)]=cos[(2π-α)-(-β)]=cos(2π-α)cos(-β)+sin(2π-α)sin(-β)= cosαcosβ+sinαsinβ,即公式也成立.

同样地,β∈(π,2π],α∈(0,π]时也成立.

生7:当α∈(π,2π],β∈(π,2π]时,2π-α∈(0,π],2π-β∈(0,π],于是cos(α-β)=cos(β-α)=cos[(2π-α)-(2π-β)],再结合诱导公式可得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师:我们还得验证当α,β大于2π时,公式是否成立?

生8:由于cos(2kπ+α)=cosα,sin(2kπ+α)=sinα,k∈Z,所以对于α,β大于2π时,公式也成立.

师:综上所述,对于任意的α,β,都有cos(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成立,这就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四)搭建平台,建立联系

问题4:有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能否由此出发得到两角和的余弦、两角和与差的正弦等公式?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以及通过诱导公式对其进行一般化推广,得到其他公式已经不存在问题,让学生进行推导,一方面进一步熟悉公式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记忆公式的一个好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推导,或者小组合作,得到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问题5: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来验证诱导公式.

如sin(π+α)=-sinα,cos(π-α)=-cosα等.

由此可见,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以及诱导公式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特例,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都可以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变化而得.

(五)练习巩固,熟悉公式

问题6: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都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公式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所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说出所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应用公式就得心应手.

设计意图:第①题是让学生能直接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第②题是公式的逆向应用,第③题是考虑如何选择公式,是对公式的进一步应用.

(六)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问题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怎样发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学会了什么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要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就必须先表示出相应的角,寻找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才能发现关系,得出公式,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知公式发现的过程和所采用的思想方法.

问题8:通过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公式、定理的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熟知所能解决的问题,应用公式才能更直接,更快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针对教材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熟知的诱导公式的发现思路,采用类比的方法,“我们能否建立角α,β,α-β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相应的公式?”学生表述出角α,β,α-β以及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就为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这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知识去探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生1~4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的得出既自然,又易于掌握.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表示出相应的“量”,寻找“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数学化,即可得到公式.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得出,正弦、余弦定理的得出都是这种思路的体现.同时,在对公式中的角进行推广的过程中,通过设计相应的问题串,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一步步使公式得以完善.整个过程看似学生在探索,其实是问题引导下的结果,有问题才有发现,有思考才有创新,正是这种以问题引导的思维课堂,才使公式的得出自然和谐,学生应用公式解决问题也才会得心应手.但本节中教师干预依然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课堂中问题设计还不够紧密,要不断在课堂中寻找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的效率更高.

1.廉万朝.高中概念教学中“问题导学”的案例研究[J].中学数学(上),2016(3).

2.廉万朝,崔莉.“问题导学”让课堂更生动[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6(9).

*本文系咸阳市名师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YXMKT16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向量公式诱导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向量的分解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聚焦“向量与三角”创新题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续断水提液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
大型诱导标在隧道夜间照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