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思考
2017-04-21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谢永广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 谢永广
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思考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 谢永广
考试是对学生阶段性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检验、对试卷的讲评,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结构的掌握是否完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计算能力是否过关,也能发现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总结反思,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但在讲评过程中,我们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
1.讲评不及时,使讲评课堂的效果不理想
现在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既要赶教学进度、新课作业错误纠正,还要抽时间辅导学生,往往把考过的试卷放在一边或过好几天再讲评,到学生把做过的试题忘得差不多了再去讲解,这样讲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一讲到底,学生主体参与不够
很多老师到讲解课时,拿了试卷就进教室,选择题、填空题报一下答案就算完,根本不让学生参与,这与给学生一张正确答案的试卷没有什么区别.
3.讲评没有针对性,减弱了试卷讲评的效果
有些教师在讲评课前既不作正确的统计,也不作错误原因根源的分析,如何找到正确的途径?试卷讲评时,往往按部就班,顺次讲解,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没搞清的问题一掠而过,不需要多讲的地方却花一样多的时间,使得学生在讲评课时机械地记答案,没有激情,一节课下来,收益甚微,事半功倍.
4.忽视方法指导与思维训练
有些试卷讲评课,老师将正确的答案或解法告诉学生,而没有告知学生应如何从哪几方面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用什么样的思维去思考,缺乏指导,更谈不上挖掘试题功能进行思维训练.
5.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浪费部分学生的时间
有的老师讲评试卷,要么基础题目反复讲,综合题告诉学生一种解法;要么基础题一掠而过,较难综合题讲一节课,使大部分学生收获甚少.这样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厌倦试卷讲评课.
那么如何讲评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追本求源,促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
例1(2015高考山东卷理)一条光线从点(-2,-3)射出,经y轴反射与圆(x+3)2+(y-2)2=1相切,则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为().
评析:本题体现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开始时觉得解题无从着手,说明对物理中的“光学原理”和点关于直线对称的知识理解不够.本题首先可得到(-2,-3)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为(2,-3),设出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y+3=k(x-2),由反射光线与圆(x+3)2+(y-2)2= 1相切,利用圆心到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求解.本题重点考查解析几何中的对称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将考查目的详细分析后,能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
二、原题变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点本质的掌握
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变式训练”,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可帮助学生打通思维的关节,在头脑中构建新知,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寻“变”的规律,使已有的知识与所学的新知识在头脑中融会贯通.
评析:通过以上的变式,学生可以对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路是:“一角二名三结构”(角的变换主要涉及倍半、互补、互余之间的转换;函数名之间变换主要涉及切化弦和正、余弦之间的转换;结构的变换主要体现在公式的逆用、变形用)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变式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一题多解,优化学生的解题思维
试卷讲评不仅是对学生解法的纠偏纠错过程,也是汇总学生优秀解法,分享学生好作品的契机.在分享的过程中,优秀解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的过程中,重新点燃了思维的火花,从旧知得到新知,丰富了解法,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能力.针对某一题目,若从不同的视角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常可得到多种解题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暴露最原始的想法,敢于把对问题最直接的认识呈现出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对问题的最优解答.
A.P点有两个B.P点有四个
C.P点不一定存在D.P点一定不存在
这是一道考查椭圆的几何性质应用的试题.在讲评时我让学生自己来讲解解题思路,以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共得到以下八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1:设圆的方程为x2+y2=9,椭圆的方程为=1,两者联立解方程组无解.故圆x2+y2=9与椭圆1无交点,即PF1不可能垂直PF2.
学生2:以F1F2为直径构圆,圆的半径r=c=3<4=b,即圆与椭圆不可能有交点.
学生3:设P(5cosθ,4sinθ),由PF1⊥PF2知而=(5cosθ+3,4sinθ)(5cosθ-3,4sinθ)=25cos2θ-9+ 16sin2θ=0⇒cos2θ=-(舍去).故选D.
学生4:由题意知,(S△PF1F)2max=·|F1F2|·b=3×4=12,而在椭圆中,S△PF1F2=b2tan
学生5:由题意知,当P点在短轴端点处∠F1PF2最大,设∠F1PF2=2α,tanα=<1⇒α<,此时∠F1PF2为锐角,与题设矛盾.故选D.
学生6:设∠PF1F2=θ,假设PF1⊥PF2,则|PF1|+|PF2|= 6cosθ+6sinθ=6,而|PF1|+|PF2|= 2a=10,即10≤6不可能.故选D.
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分析,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维.
四、深化知识点,提升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例4如图1,在圆锥SO中,已知底面半径r=1,母线长l=4,M为母线SA上的一个点,且SM=x,从点M拉一根绳子,围绕圆锥侧面转到点A.
(1)求绳子的最短长度的平方f(x);
(2)求绳子的最短长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图1
图2
思路探索:
①题目给出的是已知底面半径、母线长的圆锥,需要求的是圆锥侧面上两点A、M间所拉绳子的最短长度(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如何来求最短长度?在圆锥侧面上“绕来绕去”恐怕很难确定何时长度最短.如图2,沿母线SA将圆锥的侧面展开,“化曲为直”,连接AM即为绳子的最短长度.
②绳子的最短长度AM“找到”了,可如何用x表示它的平方呢?
由图2可以看出,只好“交给”△ASM了.
在△ASM中,已经知道SA=l=4,SM=x,那么,现在的关键就是去求侧面展开图——扇形的中心角∠ASA′了.怎样求出∠ASA′?这可能是许多同学“为难”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解决掉这一难点.
我们知道,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圆周角是360°,只要知道扇形占所在圆的“份额”,扇形的中心角就能够求出来了.
这里,扇形所在的圆以圆锥母线的长SA=l=4为半径,圆周长为C=2πl=8π;
扇形的弧长(即圆锥底面圆的周长)为l′=2πr=2π.
③求出∠ASA′=90°,在△ASM中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用x表示出绳子的最短长度AM的平方f(x).由于M为母线SA上的一个点,且SM=x,所以0≤x≤4.
④根据f(x)和x的范围,利用函数知识求出f(x)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进而求出绳子的最短长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通过上述的思路探索,请同学们完整地写出解题步骤.
这样讲解本题,既让学生感悟到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也训练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五、站在高视角,分析命题动向
要想顺利解决某一问题必须紧扣题目的题设条件和待求结论.任何一道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弄清核心条件是什么?待求结论与条件存在着何种依存关系.进而我们才能准确识别问题情境,确定解题路径,正确进行思维表达.
例5(2016全国卷Ⅱ理)已知函数(fx)(x∈R)满足(f-x)=2-(fx),若函数y=与y=(fx)图像的交点为(x,
1y1),(x2,y2),…,(xm,ym),则xi+y)i=().
A.0B.mC.2mD.4m
解析:本题关键条件有三个:①函数(fx)(x∈R)满足f(-x)=2-f(x);②函数y=;③图像的交点为(x,
1y1),(x2,y2),…,(xm,ym),待求的是这m个交点横、纵坐标之和.不难发现,核心条件是“函数f(x)(x∈R)满足f(-x)=2-(fx)”,发现函数(fx)和函数y=都关于点(0,1),利用对称性求解.
综上,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要让学生在试卷讲评中有所收获,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如何使试卷讲评走向实效,仍需广大同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