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认知风格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干预*

2017-04-21袭开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控制组角色扮演实验组

袭开国

中国.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 E-mail:kaiguo21c@126.com

不同认知风格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干预*

袭开国

中国.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 E-mail:kaiguo21c@126.com

目的:探讨认知风格及干预策略对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认知方式图形测验、大学生道德自我问卷及自编情境故事,对12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①“情境讨论”的干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场依存组贫困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水平,但对场独立组贫困大学生没有显著影响(t=-2.371,-0.975;P>0.05);②“角色扮演”的干预方式对场依存组和场独立组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的提升均有显著效果(t=-2.498, -2.320;P<0.05)。结论: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水平可以通过团体干预的方式得到提高;认知风格对干预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道德自我;认知风格;干预训练;贫困大学生

道德自我(Moral Self)[1]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身道德品质的某种认识或某种意识状态,在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都是放在综合的自我概念中进行,鲜少有独立的对道德自我的探讨。随着自我概念研究的深入,道德自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围绕道德自我的研究着重侧重于道德自我结构的探索。如,Kochanska,Murray和Coy[2]研究儿童的道德自我,认为包含忏悔、道歉、补偿、对缺陷的敏感性、规则内化、共情、关注他人错误、消极情感和关注父母态度等9部分内容。Walker和PittS[3]认为,道德成熟者的自我概念包括原则一理想化、关怀一信任、依赖一忠诚、完善、公平和自信等特征。郑涌、黄希庭[4]研究认为友善和信义是属于道德自我的内容。黄希庭、杨雄[5]认为道德是影响个体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内容,并把它纳入特殊自我价值感维度。林彬、岑国祯[1]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探索了学生道德自我的结构,形式上包括“自我独特性”、“自我连续性”、“自我力量”、“他观自我”和“理想自我”,内容上包含道德心理需求和道德社会教化性。唐莉、聂衍刚等[6-7]分别从人际交往和社会建构的视角初步探究了青少年道德自我的结构。袭开国[8]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探索了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结构。

道德自我研究的目的是要促进个体道德自我的发展,但目前还缺乏相关的干预研究,特别是针对贫困大学生。大学阶段是贫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学不再有高考单一的指挥棒,贫困大学生在感受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自身的性格、能力、道德品质等也更易受到来自贫困的压力和挑战。已有研究表明[9],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个体道德自我得分相对较低。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的水平是否可以通过教育干预来提高?是否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如果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显然会对贫困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影响。本研究拟通过教育干预实验来解答这一问题。道德心理学中的干预方式有多种,如,课堂教学、表征奖励、榜样学习、情境讨论、角色扮演等。已有研究发现[10-11],通过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让学生更频繁地觉知到其中的道德事件,会让学生获得更多促进其道德良性发展的机会。由此,Kohlberg[12]提出了公正团体策略(the just community strategy),即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创设一种公正的氛围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当前,除公正取向,关心已成为学界研究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道德价值取向,关心作为一个主题在道德领域内提出,对它的关注大都放在公正主题所没有大量涉及到的情感成分的探讨上,情感可以说在关心心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心主题提出的意义在于使情感成为道德心理学的关注”[13]。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对人际情感的重视,采用关心团体策略对中国大学生进行干预,效果会不会更好?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拟围绕“关心”主题,采用情境讨论和角色扮演两种团体干预方式,来探究对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干预效果。情境讨论,即通过干预者描述一个道德故事情境,要求干预对象围绕故事里的人与事,结合自己身边案例,进行反思和讨论;角色扮演,即通过干预者描述道德故事情境,要求干预对象以故事情境为脚本,各自扮演故事里的角色,体验角色的心历路程,然后再结合自己身边案例,进行反思和讨论。

贫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既受外在干预方式的限制,也受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影响。认知风格[14](cognitive style)作为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在个体的认知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均具有显著影响,是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个性特征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与思维过程中所特有的稳定方式在认知活动中的体现。Witkin提出的场依存和场独立是研究中采用较多的分类。Witkin认为[15],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是相互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依赖外部环境线索,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在团体的互动干预中,认知风格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效果影响变量,目前,学界还没有相关的研究,为此,我们加入认知风格变量,试图探究贫困大学生认知风格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南京某高校随机选取贫困大学生被试300人,年龄19~22岁。贫困大学生在本研究中是指被评为特困生的学生。集体进行认知方式图形测验,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同时了解被试在最近两周内是否经历过对自己的道德观造成了较大影响的事件,以鉴别被试确定分组。根据调查结果,确定符合要求的被试292人。由于场独立与场依存具有双极、相对的特性,因此研究依据认知方式图形测验成绩及根据同质性原则确定认知风格分组。将测验成绩高低排列,按上下各27%的原则确定场独立被试和场依存被试,最终确定被试120人,其中,场独立被试60人,场依存被试60人;根据同质性原则对被试进行分组,专业、性别、生源地比例搭配适当,力求使每组被试的基本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本一致,场独立被试被分为3组,每组20人,分别以A、B、E标识,场依存被试被分为3组,每组20人,分别以C、D、F标识,其中,A、B、C、D为实验组,E、F为控制组。

1.2 方法

1.2.1 认知方式图形测验(CSFT)[14]CSFT测验题目有3部分:第一部分9道题,供练习用。第二、三部分各有10道正式测题,每题下面都标出要求找出的简单图形的号码。简单图形共9个。要求被试迅速从复杂图形中找出一个隐藏的简单图形。根据常模要求,成人团体每部分时限为4分钟,共12分钟。测验分数以第二、三部分中正确画出指定的简单图形总数记分。每题1分,满分20分。

1.2.2 大学生道德自我问卷[8]包括个体道德自我、家庭道德自我和社会道德自我3个因子,共24个项目。采用9级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用数字“1~9”来标示。得分越高,说明道德自我水平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23,效标效度为0.809,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模型对数据的拟合较好。本研究中采用问卷总体得分来测查大学生道德自我水平。

1.2.3 干预材料 以“关心”为主题编制的4个道德情境故事作为干预材料。

1.2.4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2(被试组别:场独立组、场依存组)*2(干预策略:情境讨论、角色扮演)的被试间实验设计。被试组别、干预策略均为被试间变量。

1.2.5 实验程序 首先,用大学生道德自我问卷进行前测;其次,对实验组A、C采用情境讨论方式干预,对实验组B、D采用角色扮演方式干预;最后,再用大学生道德自我问卷进行后测。每个实验组每周进行1次干预训练,每次1个小时左右,干预周期为4周。控制组被试不予干预,但进行前后测。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控制组被试道德自我前后测结果比较

比较控制组E、F被试道德自我前后测的结果,如果差异不显著,则可表明成熟、学习等干涉变量在干预期内,对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实验组被试道德自我前后测出现显著差异,就可以解释为因干预训练导致的结果。由表1可以看出,控制组E、F被试道德自我的得分,前后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干涉变量在干预期间对被试道德自我的发展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2.2 实验组被试干预前后道德自我测量结果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接受“情境讨论”还是“角色扮演”方式干预后,场依存组被试的道德自我水平显著高于干预前。场独立组被试在接受“情境讨论”方式干预后,道德自我水平与干预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场独立组被试在接受“角色扮演”方式干预后,道德自我水平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

表1 控制组被试道德自我前后测结果比较()

表1 控制组被试道德自我前后测结果比较()

项 目 前 测 后 测 t df P控制组E (场独立组)5.75±1.997 5.85±2.059 0.248 19 0.807控制组F (场依存组)5.65±2.159 6.15±2.254-1.070 19 0.298

表2 实验组被试干预前后道德自我测量结果比较()

表2 实验组被试干预前后道德自我测量结果比较()

干预策略 实验组别 前 测 后 测 t df P情境讨论 实验组A(场独立组) 5.95±2.188 6.48±2.037 -0.975 19 0.342实验组C(场依存组) 5.35±2.059 6.30±1.867 -2.371 19 0.028角色扮演 实验组B(场独立组) 5.80±1.642 6.70±1.593 -2.320 19 0.032实验组D(场依存组) 5.20±2.353 6.85±1.927 -2.498 19 0.022

2.3 认知风格与干预策略对实验组被试道德自我的影响

为进一步探讨认知风格与干预策略对实验组被试道德自我的影响,我们将前测成绩作为协变量,以干预策略、被试组别为自变量,以干预后被试道德自我的测量结果为因变量,进行2(被试组别:场独立组、场依存组)*2(干预策略:情境讨论、角色扮演)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在干预前道德自我水平的协变量主效应显著(P<0.000),说明被试干预前道德自我水平对干预后道德自我水平影响显著,控制该变量有利于考察干预策略对不同认知风格个体道德自我发展的真实影响。干预策略主效应显著(F=7.211,P=0.009),角色扮演对道德自我的干预效果显著好于情境讨论;认知风格主效应显著(F=5.911,P=0.017),对场依存组的干预效果显著好于场独立组;干预策略*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383,P= 0.538)。

3 讨 论

3.1 不同干预策略对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

陈亮等的研究表明[16]:亲社会行为的体验可以增强道德自我价值感。本研究通过提供道德情境,实施情境讨论和角色扮演,进行不同的行为体验,对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进行干预。研究设立控制组,尽量排除学习、成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以更好地考察干预效果。研究表明,干预策略主效应显著,角色扮演对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干预效果显著好于情境讨论。这或许是因为,情境讨论的干预方式,主要是基于认知的训练和改变,即从认知层面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而角色扮演则更强调让贫困大学生深入道德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中,这样会更易产生“移情”。霍夫曼(Hoffman)认为[17]移情是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同感的感情,一个人的感受达到了与他人的感受相匹配的程度就说一个人产生了移情。移情被认为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关心的引发机制。这表明,在贫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要尤其重视情感的教育意义,重视将潜意识中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评价引导到意识中,有研究显示[18],人们在潜意识中对自我的评价显著趋向于道德。在贫困大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的同时,通过讨论等方式强化这种积极的体验,加强认知和情感的链结,对于我们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不同认知风格对贫困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干预效果的影响

研究通过对不同认知风格的贫困大学生分别进行情境讨论和角色扮演方式的干预,旨在考察不同认知风格对不同干预方式干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认知风格主效应显著,场依存组被试的干预效果显著好于场独立组。场依存组被试,无论接受情境讨论的干预,还是角色扮演的干预,干预后道德自我的水平均出现了显著提高。场独立组被试,接受情境讨论方式干预后,道德自我水平的提高不明显;接受角色扮演方式的干预后,道德自我的水平比干预前有显著提高。这与李伟强等针对中学生的研究结果有出入,李伟强等研究认为[19],角色扮演和情境讨论对促进中学生道德发展均有明显效果。这或许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也可能与其未把认知风格作为考察变量有关。

认知风格对干预效果的影响,可能与不同认知风格的特点有关。Witkin等研究认为[20],场依存性的人是社会定向的,他们对社会线索更敏感,更喜欢与人有联系的情境,对周围环境依赖性较强,社交场合中会更多注意他人的反应,并努力使自己与环境协调,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多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场独立性的人是自我取向的,在人际交往中更少利用外部线索,表现出更多自主性,较少受环境的影响。这种利用内外部线索的差异,使得在干预训练的过程中,相比于场独立组,场依存组被试受干预者的直接影响更大,更易体会和接受干预者关于道德的理念,在干预情境中,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敏感性(moral sensitivity),从而产生更好的改变效果。研究表明[21-22],对于一个来自道德情境中的特定道德事件,如果个体不能敏感地知觉到其道德意义,那么前者便不可能对后者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影响。因此,在未来道德教育实践中,应事先考虑受教育者的认知风格,根据其不同认知风格,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教育策略,这样也才能更好地保证教育的效果。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周围道德情境交互作用中产生的,个体差异变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只考察了贫困大学生认知风格变量,今后的研究还应该更系统地考察其他个体变量,如性格特点、情绪状态、注意偏向、归因特点等对德育过程的影响,从而为更好地完善德育课程、提高德育实效提供科学依据。

[1]林彬,岑国祯.建构学生道德自我初探[J].心理科学,2000,23 (1):31-34

[2]Kochanska G,Murray K,Coy K C.Inhibitory control as a contributor to conscience in childhood:From toddler to early school age [J].Child Development,1997,68(2):263-277

[3]Walker L J,Pitts R C.Naturalistic conceptions of moral maturity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3):403-419

[4]郑涌,黄希庭.自我概念约结构:大学生自我概念维度的因素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2(5):51-56

[5]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 1998,21(4):289-292

[6]唐莉.青少年道德自我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7]聂衍刚,曾敏霞,王瑞琪.建构主义视角下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结构及发展特点[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8): 22-27

[8]袭开国.大学生道德自我问卷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24(9):1333-1336

[9]袭开国.大学贫困生道德自我的发展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1):1718-1721

[10]Beem A L,Brugman D,Host K,et al.Students’perception of the moral atmosphere:From moral culture to social competence. A generalizability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1(2):171-192

[11]Gianluca G.Itali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Blaming the victim of bullying and perception of school moral atmosphere[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2008,108(4): 335-354

[12]李伟强,郭本禹,郑剑锋,等.学校道德氛围知觉对道德发展影响的教育干预实验[J].心理科学,2013,36(2):390-394

[13]岑国桢.从公正到关爱、宽恕一道德心理研究三主题略述[J].心理科学,1998,21(2):163-166

[14]袭开国.大学生认知风格与情绪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595-596

[15]Harry M.Cognitive styles and classroom learning[M].Westport,CT:Praeger Publishers,1997:1-64

[16]陈亮,刘文,夏雪,等.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及其年龄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8):1240-1242

[17]霍夫曼著,杨韶刚等译.移情与道德发展一关爱和公正的内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4-35

[18]杨小君,张羽璇,雷霞.不道德行为产生后的道德自我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235-238

[19]李伟强,岑国桢.干预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31(2):273-276

[20]Witkin H A,Goodenough D R.Field dependence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J].Psychology Bulletin,1977,84(4):661-689

[21]Sadler T D.Moral sensitivit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resolution of socio-Scientific issue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04,33(3),239-258

[22]Manfred S,Mario G,Jurgen M.Justice sensitivity:Assessment and location in the personality space[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5,21(3):202-211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s Poor Undergraduates’Moral Self Development

XI Kaiguo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style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y on poor undergraduates’moral self development.Methods:To intervene 120 poor undergraduates using CSFT,undergraduates’moral self questionnaire and self-editing situation story.Results: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of“situation discussing”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dependence group of poor undergraduates’moral self(t=-2.371,P<0.05);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dependence group of poor undergraduates.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of“Role play”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all of the poor undergraduates’moral self.(t=-2.498,-2.320;P<0.05)Conclusion:The poor undergraduates'moral self level can be improved by means of group intervention;Cognitive styl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ntervention effect.

Moral self;Cognitive style;Intervention strategy;Poor undergraduates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7)03-0371-05

10.13342/j.cnki.cjhp.2017.03.015

2016-11-12)

http://www.cjhp.com.cn/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3SJB88004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C-b/2013/01/023);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课题

猜你喜欢

控制组角色扮演实验组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角色扮演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