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缓解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
2017-04-21费龙才靳胜春
吴 庆 王 莹 费龙才 王 莉 靳胜春 刘 兵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 230022 E-mail:wuqinghf@163.com
双相障碍缓解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
吴 庆 王 莹 费龙才 王 莉 靳胜春 刘 兵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 230022 E-mail:wuqinghf@163.com
目的:调查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情况。方法:选取30名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标准的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选取3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患者组和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在自我的灵活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总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t=-3.198,P<0.01;t=2.451,P<0.05;t =3.477,P<0.01);与对照组比较,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t=-2.278,P<0.05;t=2.502,P<0.01)。结论: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自我和谐程度低,患者应对方式消极,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促进疾病康复,并预防疾病复发。
双相障碍;自我和谐;应对方式;自我和谐量表
双相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的心理疾病,临床表现复杂,病程演变类型多样,发作性、循环往复性、混合迁延性的病程变化多样,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即使在疾病缓解期,精神心理功能仍有部分受损。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11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研究显示[1],双相障碍终身患病率为2.4%,需规范化治疗,否则疾病易反复发作,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研究表明[2-3],双相障碍患者常合并多种其他精神科疾病,尤其是共病人格障碍,将影响对疾病的早期识别和系统康复。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是指个体为了适应外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自我调节,表现为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的协调统一[4-5]。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人类面对应激事件时所采取的具体应对策略。国内已有研究显示[6-8],人类的精神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高度相关,但目前涉及双相障碍缓解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尚缺乏,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我和谐的研究,为双相障碍康复期临床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受试者来自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间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与门诊复诊的双相障碍患者。入组标准:①根据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为双相障碍,病情处于缓解期;②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6分[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7分[9];③排除脑器质性疾病、精神活动物质滥用者、精神发育迟滞者;④年龄18~60岁。共纳入30名患者,其中女性20例,男性10例。
正常对照组取自合肥市某社区健康人群,Bech -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6分[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7分[9],排除罹患严重脑器质性疾病、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和各类精神障碍,无精神病家族史。共收集30名健康对照者,其中女性21例,男性9例。
1.2 方法
1.2.1 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 共35个条目,分量表包括[9]:自我的刻板性、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1分(完全不符合)~5分(完全符合),其中自我的刻板性共7项,自我的灵活性共12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共16项,量表可计算总分,方法是先将“自我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1.2.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分量表组成[9],共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都采用Likert 4级评分(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经常采取),积极应对由12项条目构成,主要表现积极应对特点,消极应对由7项条目构成,主要表现消极应对特点,得分越高表示采用相应的应对方式越多。
1.2.3 评估方法 由测试人员将研究所用的量表分发给受试者,并向受试者仔细说明量表指导语,受试者按照指导语并根据自身情况填写,所有项目完成后由测试人员收回。
1.3 统计处理
数据使用SSP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连续性数值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被试自我和谐量表评分的比较
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发现,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评分、自我灵活性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被试应对方式评分的比较
两组被试在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上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1 两组自我和谐状况对比
表1 两组自我和谐状况对比
注:*P<0.05,**P<0.01,下同
项 目 双相障碍组 正常组 t自我与经验 49.73±9.52 43.80±9.23 2.450*自我灵活性 41.63±6.37 47.23±7.18-3.198**自我刻板性 21.00±7.34 18.07±5.49 1.753自我和谐总分101.10±16.80 87.07±14.37 3.477**
表2 两组应对方式对比
表2 两组应对方式对比
项 目 双相障碍组 正常组 t积极应对 14.73±5.05 17.90±5.69 -2.278*消极应对 8.17±3.28 6.23±2.67 2.502*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评分、自我和谐总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反映的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若个体意识中的主观自我与实践经验产生分歧时,个体的经验和自我开始疏远,并表现为不和谐。本研究同时显示,自我的灵活性评分低于正常对照组,自我的灵活性,用于描述个体自我概念的灵活程度,即个体在成长中能够巧妙灵活地依据内在的机体评估过程来应对生活环境的变迁,上述结果表明,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自我不和谐。自我的不和谐包含自我内部的不和谐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人类在参与社会学习、生产实践、人际交往时,自身能够体会到直接的自我经验,同时也可获得来自别人对其自身的评价,即从外界评价中的获得间接地自我经验。当关于自我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一致是,就可在心理上产生冲突。双相障碍患者经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多数可得到缓解,缓解期患者虽无明显的情绪低落及情感高涨,但其内心体验到的自我与其经验的自我之间存有差异,其对自身的评价与其实际表现之间存在不一致,表明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症状虽缓解,但仍存在内心冲突,可能与对疾病的病耻感和病后社会适应功能受损有关[10-12],若此时不能有效识别并及时予系统干预,临床症状则易反复发作。本研究还显示,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消极应对方式评分较正常对照组高,积极应对方式评分较正常对照组低,提示患者缓解期在面对应激性生活事件时,仍偏向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而消极应对不利于患者心理健康,可能导致临床症状反复发作。
双相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具有发病年龄早、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针对双相障碍的疾病管理,不仅要重视早期识别,早期系统干预,在经系统治疗后的疾病缓解期仍需要重视心理康复。自我和谐是人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与心理病理学及心理干预治疗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13-14],自我和谐程度高者多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自我和谐程度低者则较多的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自我灵活性越低者越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本研究提示,双相障碍缓解期自我灵活性低,预示其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工作、学习、交往等活动的组织协调上存在困难,在面对困难或压力时不能很好的主动调节自我,难以保持积极的态度和灵活的方式,去寻求帮助或支持,不能有效地运用积极的防御机制,不能很好的面对内心的冲突,易致疾病复燃。
综上所述,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自我和谐程度低,患者的应对方式偏向消极。双相障碍患者缓解期治疗需重视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技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治疗,患者上述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患者自我功能的提升,针对患者自我和谐功能及应对方式的评估,有利于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有研究显示,双相障碍临床症状缓解后对患者予持续的认知行为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作[15-17],在精神疾病恢复期给予持续的认知心理干预治疗,克服疾病所致的自我和谐功能缺陷、人际关系困扰,进一步提高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应付应激技能。因此对缓解期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将有利于提高其自我和谐程度,面对生活应激事件时,能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不但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而且有利于预防疾病复发。
[1]Merikangas K R,Jin R,He J P,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11,68(3):241-251
[2]Lijffijt M,Lane S D,Steinberg J L,et al.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borderline symptoms are differentially related to impulsivity and course of illness in bipolar disorder[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2,148(2-3):384-390
[3]Zimmerman M,Morgan T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bipolar disorder[J].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2013,15(15):155-169
[4]杨颖,鲁小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7):1004-1007
[5]刘伟丽,杨振宁,刘婕,等.大学生自我和谐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6):949-951
[6]李倩,陈青萍,梁颖,等.破坏性膜拜团体成员状态-特质焦虑与自我和谐行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7):1070-1072
[7]黄芳,王恩惠,方小丽,等.英语专业大学生自我和谐与成就动机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1679-1680
[8]雷鸣,杨张祥,朱珊珊,等.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57-459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20-223,277-279,122-124,314-317
[10]Wingo A P,Baldessarini R J,Compton M T,et al.Correlates of recovery of social functioning in types I and II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J].Psychiatry Research,2010,177(1-2):131-134
[11]Depp C A,Mausbach B T,Harvey P D,et al.Social competence and observer-rated social functioning in bipolar disorder[J].Bipolar Disorders,2010,12(8):843-850
[12]Burdick K E,Goldberg J F,Harrow M.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I disorder at 15-year follow-up[J].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2010,122(6):499-506
[13]相麟,骆宏.大学生家庭环境、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67-269
[14]曾伟杰,范智文,支峭原,等.应对方式对基层官兵状态焦虑的影响:自我和谐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24(5):681-685
[15]Swartz H A,Swanson J.Psycho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Psychiatric Services,2014,12 (3):251-266
[16]沈峰,王玲芝,崔立谦,等.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32-1534
[17]West A E,Weinstein S M,Peters A T,et al.Child-and family -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Adolescent Psychiatry,2014,53(11): 1168-1178
http://www.cjhp.com.cn/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Coping Styles in Remitted Bipolar Disorder
WU Qing,WANG Ying,FEI Longcai,et al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Hefei,Hefei 230022,China
Bipolar disorder;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Coping styles;SCCS
R395.4,R749.4
A
1005-1252(2017)03-0327-04
10.13342/j.cnki.cjhp.2017.03.003
2016-12-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coping styles in remitted bipolar disorder.Methods:Totally 30 remitted bipolar disorder meeting DSM-5 for bipolar disorder were included as the case group,and 30 age-and gender-matched normal people as the controls.The cas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assessed with the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and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Results: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in the scores of SCCS subscales was observ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remitted bipolar disorder and normal controls(t=-3.198,2.451,3.477;P<0.05)and the same result in the scores of SCSQ subscales(t=-2.278,2.502;P<0.05).Conclusion:It suggests that remitted bipolar disorder show lower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and they ne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rehabilitation and reduce the recur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