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患者中引入风险管理的价值*

2017-04-20谢曼英杨璐丹

关键词:急诊科病房风险管理

谢曼英 杨璐丹

(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深圳 518020)

急诊患者中引入风险管理的价值*

谢曼英 杨璐丹

(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深圳 518020)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以风险管理前急诊科患者160例(2015年1月—4月)和风险管理后患者160例(2015年5月—8月)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考核评估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施前总风险事件发生32例(20.01%),实施后总风险事件发生7例(4.39%)。风险管理实施后,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显著(P<0.01)。实施风险管理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护理、消毒护理、技能操作、护理安全、护理文书7项护理质量考核的评分与实施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护理、技能操作、护理文书5项比较,护理质量提高显著(P<0.01)。且实施后总满意率为97.50%,高于实施前患者总满意率80.63%(P<0.01)。结论 在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风险系数,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确保医疗安全。

急诊科;风险管理;护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对可能造成危险与伤害的不安全因素(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对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降低直接参与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后果的一种管理模式[1]。急诊科作为救死扶伤的前沿窗口,具有患者病情较重且紧急、病种多而复杂的特点[2]。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规范护理管理,对降低急诊科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急诊科引入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科室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存在问题和隐患引入风险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实施方案,实施日期2015年5月。研究纳入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2015年4月160例及2015年5月—2015年8月1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男87例,女73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0.7±8.7)岁;实施后男79例,女81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1.6±7.8)岁。病种类型:急诊外伤68例;急腹症与急性中毒32例;心脑血管疾病29例;呼吸系统疾病例18例,其他13例。排除标准:(1)年龄>15岁;(2)有意识障碍;(3)治疗中死亡。实施前后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包括护理人员、患者、病房环境、药品使用、护理操作、仪器消毒等直接或间接方面,风险管理具体实施操作如下。

1.2.1 护理人员风险管理 (1)加强业务素养,制定严格标准。严格对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把关,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标准。为全面地提升护士专业素养,加强业务水平,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等专业技能。(2)提供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机会。在科内每周举办1次培训班,培训班主要由急诊科专业医生团队、心理咨询团队和急诊护理部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展。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护理技能和护理人员素养两大方面,指导护理人员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评估的程序管理(识别、评估、处理),并予以效果评价。(3)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培养。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确保融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4)指导全体急诊科护理人员,规范填写护理文书、做好各种工作项目相关的记录汇报等,以期有效防止由于护理过程中的纰漏而引发护患纠纷。

1.2.2 患者风险管理 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急诊科患者的心理疏导,以积极、正面、肯定、热情的态度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有效排除或缓解其消极情绪,促进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建立社会—家庭支持系统,树立患者面对疾病的勇气,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做好诊疗指导,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及护理的流程安排,确保患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升生存质量。针对急诊科老年、危重症患者进行重点管理,加用护床栏杆,避免坠床等意外发生。

1.2.3 用药风险管理 建立药事管理小组,与护理专家共同参与病区药品管理质控,并参与护理质控。在治疗室、换药室尽可能多的采用护理标识,将静脉用药、口服用药、内用药、外用药严格分开。在急诊科配药方面,由2名或2名以上护理人员共同完成配药工作。同时,对患者病床床头设置床头卡,标明护理级别、过敏史等,最大程度的确保用药安全。

1.2.4 疾病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与表格,做到对科室所有患者和所有情况100%评估。此外,还应做到:(1)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安静,做好消毒隔离工作。(2)对于急诊科患者留置管道较多的情况,加强各种管道的护理及观察,保持管道通畅,并加强观察,评估拔管指征。(3)建立防范预案,减少风险事件发生。

1.3 评估指标 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考核评估和患者满意度。(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分为直接护理风险和间接护理风险,统计每项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2)护理质量考核评估: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考核,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护理、消毒护理、技能操作、护理安全。护理文书7项内容,每项20题,每题1~5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3)患者满意度评估[3]:采用问卷调查法于患者出科前调查,评价标准为:满意(>85分)、基本满意(70~85分)、不满意(<70分)。总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实施前后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由表1可知,风险管理实施后,风险事件发生率大大降低,差异显著。

2.2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考核评估比较 由表2可知,7项护理质量考核的评分与实施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护理、技能操作、护理文书5项比较,护理质控提高显著(P<0.01)。

2.3 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 由表3可知,实施后的总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1)。

表1 实施前后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

表2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考核评估比较±s),分]

表3 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n,(%)]

3 讨 论

护理风险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同时也是引发护患纠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4-5]。因此,在急诊患者中引入风险护理管理,从患者、护理人员、疾病以及用药等方面全方位加强,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提升急诊科护理的质量,促进患者满意度[6]。护理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对医疗风险的评价、控制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对患者的危害。笔者主要考虑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经过护理质控,实施后总风险事件发生率(4.39%)显著少于实施前(20.01%),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实施风险管理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护理、消毒护理、技能操作、护理安全、护理文书7项护理质量考核的评分与实施前比较均有差异,且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护理、技能操作、护理文书5项比较,护理质量提高显著,说明护理质控水平显著提高。此外,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有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提升护理质控水平,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促进护患和谐,确保医疗安全,对改善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1] 缨薇青. 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2] 谭春兴,杨艳青,潘新喜,等.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科风险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5,29(10):3771-3772.

[3] 熊爱华. 血液透析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及效果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2):97,119.

[4] 王柏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3):115-116.

[5] 苏艳秀,文艺燕,郑晓薇,等. 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预防普外科手术病人切口感染的应用分析[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116-118.

[6] 冯凌云. 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1):245-246.

谢曼英(1974—),女,广东深圳人,副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473

B

1004-7115(2017)02-223-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7.02.044

2016-11-08)

猜你喜欢

急诊科病房风险管理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更正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CCU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