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中身份认同变化

2017-04-20薛晶晶刘海杰戎颖

智富时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

薛晶晶+刘海杰+戎颖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实现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并在近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在跨文化适应中项目留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其留学生活影响巨大。应用交际适应理论(CAT)认为,一个人的身份影响自己的语言使用,以及副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而个人或社会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通过与他人沟通交际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身份认同

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通讯和交通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各个角落连为一体,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教育的开放、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当今各国培养国际型高端人才、提高国际教育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大发展战略内容与重要手段之一。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即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已经成为实现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并在近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作为中国留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对留学所在国文化的接受与适应程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构建,对于他们的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对河北省某二本财经类院校参与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本分析、个案追踪研究长达一年半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拟对影响跨文化交际中自我身份的构建过程和影响因素予以探索。

一、相关理论阐述

所谓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ion),主要指个体或群体在重新安排和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变化结果,主要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层面。其中,心理适应指跨文化过渡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而社会文化适应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能力。

人们的身份认同包括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与别人的交际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建构的。个人身份涉及自己与别人不同方面的看法而社会身份涉及自己期待与所处社会的主流圈子所共有的看法(Gudykunst& Kim 1997)。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感知和解释的不同方式看待跨文化接触和互动。陈和 Starosta(1998:33)解释,“认知是一个过程,我们通过选择、分类和解释内部和外部刺激,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经验和对世界的看法”。因此,每个人对相同的刺激都会有不同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作者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项目学生(计划出国、在外留学及已回国学生)的资料予以收集,其中访谈法贯穿研究过程始终。就访谈方式而言,作者尝试使用多种基于网络通讯工具的数据搜集方法,例如e-mail、QQ、Skype、Wechat等,通过邮件往来、视频和语音聊天等方式与项目留学生保持长期的沟通和联系。此外,在个案研究中,作者通过追踪观察研究对象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对访谈记录文本进行质性分析,进一步收集信息。

研究问卷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简短的说明,就调查的目的和有关事项向调查对象做出解释;第二部分是问卷的具体内容。本研究采用半开放式问卷,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选择,同时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和补充。问卷主要考察随着留学时间的增加,对留学所在东道主国家的文化认可度和对自身改变、对自我认知的觉察。

作者对主要釆访对象的访谈次数多在两次以上,多与参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开放式访谈。访谈时段始于部分留学项目学生的考试前后和放假期间,有时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访谈。

个案研究的对象是本科在国内就读一学年后出国、学习动机较强各方面素质突出的一位女生,简称X。实际的个案追踪时间是两年半(在研究项目申请一年前便开始做准备工作),跨越了X出国项目初期、中期和末期。

三、结果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看待自己的方式,即个人的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个体对自我概念的构建往往与其所属的文化及其当前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文化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当个体离开原文化,与异文化进行直接、持续性的接触和互动时,他们在原文化中建构起来的自我形象也会因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而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当项目留学生离开中国,千里迢迢到海外留学时,他们发现自己原有的一套符号系统、价值体系和行為规范在这个相对陌生的新社会文化环境下已不再完全适用。为了重新建构能够衡量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以满足自己在东道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项目留学生不得不努力的进行文化学习,并采取各种应对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之与当地的社会文化更相容,从而达到较好的适应效果。

在最开始留学初期,小X的博客日记中提到“留学没我想象的那么容易,在国内还觉得自己英语说的挺溜,到了这里,日常对话居然很多都听不懂。课堂上也不像在国内上课那样,开小差走神,老师提问不会就当鸵鸟或者有同学给个提示。在这里,不敢走神,一不留神就听不懂也跟不上老师说什么,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好尴尬啊。必须得恶补语言了,必须得跟上。班里世界各地的人,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在访谈中,也有留学生表示“不太敢在课堂说英语,怕说错了被笑话”。

这种中国式脸面观对于项目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自我认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项目留学生在东道国的生活和学习时间里,尤其是在留学初期,由于害怕在沟通中发生语言上的错误(如语法、措辞、语气表达等方面的运用不当),或是担心因对沟通对象的思想态势和行为倾向无法准确判断和预测而做出不当的行为,致使自己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形象受损,他们在和当地人的交往中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呈现出紧张的情绪,在行动上也表现得更为谨慎和,将犹豫和不自信表达得较为明显。但是这种自我概念的构建也存在个体差异性,比如上文提到的小X。由于小X本身性格较为活泼开朗,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所以反而表示由于“不能太丢中国人脸”而产生了积极影响。

很多受访学生都表示,虽然经历了一段不算轻松,甚至非常痛苦的适应阶段,但是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力和自信心都得到提升。在自主选择和独立安排一切生活和学习事务的过程中,项目留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评估也有了重新的认识。他们在学习中不再一味的信奉权威人士的观点,而是保持合理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在生活上也变得更加自信、成熟和有主见。比如在访谈中小X提到这样一件事:“在国内不太敢质疑老师说的话。有一次课,我觉得老师的算法实在是不对,下课后核对了好多遍,真的是核对了好多遍才鼓起勇气联系老师说出我的怀疑,觉得好忐忑啊。老师不仅在邮件里表扬了我,还在课堂上又表扬我一次,说下次应该直接当面提出疑问。突然觉得我自己挺棒的!”

项目留学生离开自己熟悉的中国文化,进入到一种新的社会文化中生活和学习,这种跨文化体验促使他们开始对中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异同进行不断的比较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来解决适应上的困难。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对自身原有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对新社会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进行了学习、鉴别和选择性接受,从而实现了对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新建构。从研究结果来看,项目留学生的文化身份重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文化反思、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认同。

文化反思是指项目留学生对自身感受和经历到的具体跨文化事件的缘由、过程和结果进行多次的、持续的和不断修正的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过程。尤其是对具有冲突性质的跨文化事件(如期望与实际经历不符时),这种反思的频率和力度往往会更大。

项目留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文化反思行为主要是对具体跨文化情境下发生的一些日常生活和人际互动事件做出的即时反应、事后思考以及价值再判断,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信息更新往往具有片段性、情境性和渐进性等特征,有利于辨析中西文化差异的细微之处,但不够系统,比较零散。随着对诸多具体跨文化相关事件的体验和反思,项目留学生逐渐积累起丰富且实用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知识,其中既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理解和认识,也包括对东道国文化的学习、了解和评价。同时,项目留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文化反思的过程中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些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为项目留学生步入下一阶段的文化自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在跨文化情境下文化反思和文化自觉的深入,项目留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更加开放、平等、互相尊重的态度来看待和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用一种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和留学所在国文化。

最后的跨文化认同阶段应该是项目留学生进行文化身份重构的最理想的阶段。通过在跨文化情境下的各种观察、比较、反思和再创造,项目学生能够取精去粗吸收创新,能够用一种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异文化釆取尊重、宽容和开放的态度。

正如小X近期的博客日记中写道:“已经适应了在爱尔兰三年的生活,习惯了都柏林人的口音,习惯了教授一堆一堆的作业一列一列的书单,很怀念组里的同学熬夜做presentation的日子,很怀念大家课上唇枪舌剑的时光,已经不纠结为什么来这里。马上要离开,略微舍不得。日子要继续,世界还很大,我还要去看看。下一个阶段,申请研究生,要努力!”

四、结语

项目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可以说也是一个自我身份和文化身份重构的过程。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进行重构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对原有文化和东道国文化异同的比较。从一个被动的自我到基于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积极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的核心是内化新的文化元素,是从原先的文化身份到新的未知的生活模式中逐渐形成的跨文化身份(Kim2001:191)。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项目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及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的跨文化体验及在此过程中对中西文化异同进行的动态认知与评估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他们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身份认同的建构。在新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生活体验及事后反思使项目留学生对自己原有的传统文化及自我概念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在观察、理解和选择性接受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对原有传统文化和自我概念与东道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同的因素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跨文化情境下的生活和学习。

每个参加合作办学项目的留学生都有一定的目标、动机、策略和态度,对于学习成效有一定的期望,对自己的身份有一定的定位。在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这些个体因素会或多或少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身份认同的变化和重新建构。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社会环境的变化.或者更確切地说。是人自身对环境认识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Nonon所说,学习者的自我认同是多元的而不是统一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动态的。

【参考文献】

[1]Chen, Guo-Ming, and Starosta, William J. 1998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Gudykunst William B, and YoungYunKim.1997Commu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rd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3]Kim,Young-Yun.2001.Becoming Intercultural: An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4]Norton Pelrce, B.(1995).Social identity,Investment,and Language Learning.TESOL Ouarterly.

[5]葛俊丽,罗晓燕.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看二语习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