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2017-04-20胡龚前

东方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海顿触键大调

胡龚前

1. 海顿的生平及其晚期钢琴奏鸣曲

1.1 生平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东部,小镇罗劳。海顿生长在一个音乐氛围良好的环境,父母都热爱音乐,当地的民间歌舞也在他心里扎根,因此他的创作得以与多民族的奥利地民间音乐保持紧密联系。海顿8岁起就在教堂里的童声合唱队唱歌,通过这些演唱曲目,熟悉并了解了许多复调风格的作品,并获得了大量的音乐实践。18岁时因为倒嗓而离开合唱队,只能靠打零工和教学勉强糊口。1761年是海顿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来到艾斯特哈齐亲王的宫廷担任乐长的职位。从这一年起,海顿在官邸中工作近三十年,根据主人的意愿与想法,创作各种各样的音乐。海顿偶尔也去维也纳,因此能够跟上音乐界发展的脚步。

1790年亲王去世,海顿离开官邸。曾经两度旅居于英国,参加了伦敦的各种演出,在那里指挥各种音乐会,创作了大量新作品。他最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摆脱了宫廷对他的约束后创作的。

海顿的钢琴作品虽然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不占主体地位,但对后世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海顿的钢琴音乐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喜爱与推崇。海顿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富有幽默感、充满活力、明朗乐观、民间气息浓厚。这与他生活的时代与时代潮流时代意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海顿的一生没有太大的波折,所以他的音乐总以表现光明欢乐为主,悲剧性因素较少或者说没有真正的悲剧性,强烈矛盾也反映得较少。作品中流露的多半是朴实开朗的情感,所描绘的大都是世态的风俗性的画面。不过当海顿晚年离开宫廷,作为自由音乐家旅居伦敦时,他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在1791年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当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受人制约的佣人时,这种意识足以补偿和恢复一切疲劳。”因此他晚期的作品相比之下更富深刻性和戏剧性。

1.2海顿的晚期钢琴奏鸣曲

海顿的一生年代长久,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时期的漫长阶段。所以,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风格演变的貫穿过程。海顿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晚期的奏鸣曲为数不多,总共只有五首。即第五十八首——第六十二首(Hob.XVI/48—52),但却是他最富独创性、风格最为成熟的作品,完全采用钢琴语言来构思,是他一生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的概括。这五首奏鸣曲写于1789—1794,这时的海顿的音乐表现力极其丰富,布局和结构方面也在和声与对位方面作了较细致的处理,这是古典风格的两大特色。曲式结构方面采用了奏鸣曲快板、双重变奏曲、歌曲式慢乐章、回旋曲、回旋奏鸣曲等不同的形式。这些作品洋溢着生气勃勃、热情幽默的气息,将海顿的创作个性发挥到极致,在钢琴音乐领域被后世誉为冠世之作。

2. 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第一乐章的分析

2.1简介《降E大调奏鸣曲》及创作背景

《降E大调奏鸣曲》,创作于1794年,是海顿晚期最后一首也是最大型的一首奏鸣曲,音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富有戏剧性,该曲共三个乐章,采用快慢快的结构。是海顿对其奏鸣曲创作的总结。罗宾斯.兰登称《降E大调奏鸣曲》是海顿本人最伟大的钢琴奏鸣曲,也是十八世纪后半叶三部最有影响力的钢琴奏鸣曲之一。另外两部是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547、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op.13。

1790年,海顿的老主人艾斯特哈齐亲王去世,于是他移居到了维也纳。除了继续从艾斯特哈齐家领取年薪外,还可以接受外界的订约,这样便给了海顿一个契机,使得他可以自由地进行创作。《降E大调奏鸣曲》便是海顿旅居伦敦时写下的。一方面,十八世纪90年代的英国首都——伦敦,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这时的伦敦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存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比如各种各样的公开音乐会。海顿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可以不受拘束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他的所想所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海顿由原来身份低微的仆人变成有尊严、可以进行自由创作的音乐家,他的创作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外界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对海顿的音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2.2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规模宏大,与之前的奏鸣曲相比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声、调式变化丰富。海顿运用了多种远关系转调,非常巧妙。呈示部从一开始就让人印象深刻。由饱满的三和弦引申出主部主题,海顿对主题加以强调,突出主题的重要性,并将其加以扩展,以一个简单短小的乐思发展出一个庞大的结构,对后世的贝多芬影响深刻。

副部主题是将主部主题中的附点加以扩展,快速轻巧地触键,体现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频繁地转调、半音的起伏进行使得和声色彩极为丰富,音乐动荡不安。虽然调性多种多样,但是目的明确,作为一条线索,将松散的素材紧密地结合,层层推进,为慢乐章E大调的出现做准备。大量强弱对比出现,使得这一乐章更显活泼、壮丽、欢快。

展开部运用呈示部中的陈述、表达的主题素材进行扩展,运用分解、组合、移调复调性的处理手法将主题分割,强调核心素材、动机。调性、和声不稳定,动荡不安,不停地转换,突出下属调性。

海顿在这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旋律特色颇耐人回味。民族性凸显,民间特色十分亲切感人。旋律具有喜剧趣味的幽默性,引人注目,如第一乐章27小节—29小节,触键轻巧活泼,乐观明朗。旋律的发展手法多种多样,即使很小的乐思或动机,到了海顿的手里都会变得不可思议,新意迭出,如第一乐章的开头的三和弦,便预示着后面旋律的出现。海顿亦经常运用双手交叉和轮替的演奏技巧,来扩展旋律的音域和表现力,如第一乐章结束时便运用到了双手交叉的演奏技巧。海顿也擅长运用三度、六度、半音模进的手法让旋律更具张力,如第一乐章中就运用了大量三度进行的手法。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这些旋律特色,让他的钢琴奏鸣曲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散发着无限的魅力。海顿的这首降E大调奏鸣曲创作手法成熟,音乐风格突出,思想内涵丰富,演奏技法完善。

3. 海顿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周广仁老先生曾经说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作品的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她还说:“音乐风格把握得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要严重。”对于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把握,如果不能对音乐风格特点做出较准确的判断,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较深刻的理解。一个演奏者能否真正地理解了音乐作品,我们可以根据他在演奏中的处理正确与否来做出判断。对音乐风格进行把握、研究,对于理解钢琴音乐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海顿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服务于宫廷,没有受过太大的波折。因此他的音乐幽默、活泼带有俏皮的哲理气息。晚年亲王去世之后,他开始游历各国,创作各种各样的音乐,所以在他的晚年时期,音乐是相对于更自由的。这首降E大调奏鸣曲,是他晚年最后也是最大型的一首奏鸣曲,气势磅礴,规模宏大,朝气蓬勃,充满着睿智与幽默,风格平和雅致,颇具代表意义,不仅是他晚年时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集中映射,也是他毕生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的浓缩与精华。

3.1触键

十八世纪有四种触键方式比较普遍:常规奏法、断奏、断连音和连音。

我们在演奏海顿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时,断奏的音符按照音符时值的一半或短于时值的一半来弹奏,但是又不能太短。没有连线标记时,把音符弹奏成断连的感觉。

对音乐语气的强调作用以使用断连音为主,演奏时只弹奏奏音符时值的四分之三。另外一种是连音的演奏,和现代演奏中的连音奏法是一样的。

这首奏鸣曲朝气蓬勃,充满着睿智与幽默,风格平和雅致。演奏者在表现时应准确地把握分寸,旋律线条均匀流畅,手指触键感觉清晰灵敏。弹奏出的声音应该晶莹透亮,均匀清晰,富有颗粒感。节奏应该生动活泼,气息流畅悠扬,保持圆润优美的歌唱性,凸显出高贵优雅的音乐气质。演奏这首奏鸣曲时,最基本的触键方式应该是使用指尖触键,尤其是靠前的第一个关节作为触键的主要部位,指腹使用较少。但也有需要触键饱满有力的地方,如主部主题的三和弦,引出后面层层丛生的旋律,柳暗花明又一村。触键快速又清晰,以颗粒清楚的non legato为主。

饱满有力的三和弦构成的主部主题引申出后面快速跑动的双音走句,紧接着如歌般舒缓流畅的旋律。和弦、双音触键沉稳扎实,歌唱般的旋律触键流动,舒畅。

3.2力度

海顿的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为钢琴而创作的,早期的钢琴体积较小,使用木支架,击锤很小弦也很细,共鸣比较小。但这个时期的钢琴声音清晰,强弱的变化可以通过手指触键的不同体现出来。在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中,海顿将钢琴越来越丰富的技能运用得愈加熟稔,频繁地使用了pp、p、f、ff、dim、crescendo、fz等力度符号,尤其是fz,海顿十分喜爱。

与此同时,他将乐曲的音乐扩展,经常使用高低音区对比等演奏技法。

鉴于古钢琴的发音特点以及当时的钢琴与现代钢琴的区别,演奏他的作品时切不可力度过重。谱面上的p实际演奏效果可以是pp,f实际演奏效果可以是mf。在音量上,最大的音量應控制在mf,最小的音量控制在ppp。

3.3踏板

海顿晚期的钢琴奏鸣曲,是为钢琴而作,毫无疑问,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要使用踏板的。但是当时的钢琴和现代的钢琴在发声原理上有所不同,如果用现代钢琴演奏完全按照谱面上的踏板提示,共鸣效果会过大,不能表现出海顿所要求的音响效果。所以演奏者要结合现代钢琴的发声原理,按照谱面提示,科学地使用踏板。

总的来说,在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中,应该按照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使用踏板:

1、在弹奏快速跑动的音群时,为了使声音干净清晰颗粒饱满,应该避免使用延音踏板;

2、在歌唱性段落、慢乐章,长音符或乐句的地方,为了丰富和声效果,加强连贯性。避免声音过于干涩,可以使用延音踏板,在和声转换的地方进行踏板的更换;

3、连线的划分不能被延音踏板的使用打乱;

4、踏板应该踩得稍浅,符合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

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没有标记需要使用柔音踏板,但是,在用现代钢琴演奏时,需要使用到柔音踏板,如第一乐章第39小节就使用到了柔音踏板。

在演奏海顿作品力度标记很弱的结尾处,也可以适当使用柔音踏板。当然也有不少音乐家认为柔音踏板会掩盖掉声音的光泽度,所以尽量避免使用柔音踏板。笔者认为:柔音踏板作为表现音色的一种特殊手段,可以看情况使用。

3.4装饰音

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以幽默风趣、优美细腻、富有活力、充满生气而著称,装饰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这首钢琴奏鸣曲中,装饰音的使用较简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颤音

颤音是由主要音符和它上方半音或全音的辅助音,采取急速而均匀的往返形式构成。如第一乐章第19小节,颤音前面有高一度音时,从颤音的本音弹起。

2、回音

回音由某一主要音符前面或后面的三个辅助音构成,占主要音符的时值。如第一乐章第26小节,回音在它的同度音后面出现时,从它的上方二度音弹起。

3.5速度

这首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Allegro(快板),4/4拍。十九世纪以前的Allegro并不像后来所要求的那么快,演奏海顿的这首降E大调奏鸣曲,速度并不是唯一的,而是相对的。但是整个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又控制在一个整体均匀的速度之上,不能随意改变拍子、结构。第一乐章之中有很多节奏的变换,因此在速度的把握方面要十分注意,必须与主部主题的速度形成统一。

第一乐章27—30小节,短小的附点与休止所组成的节奏相对而言较难掌握,容易弄错拍子,但必须与主部主题的速度一致。

总而言之,速度的快慢,取决于演奏者对作品时代、情调、风格、乐思的理解与考虑,酌情考量之后,制定出合适的演奏速度。

结语

海顿的音乐精神始终与普通大众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音乐风格淳朴谦虚,风趣幽默,大多描绘的是风俗世态性的画面。他的创作手法纯熟而富有个性,处处洋溢着对自然的赞美,对简单、宁静生活的热爱。他的钢琴奏鸣曲带有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与艺术境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大师,带给人们积极性上的心態与热情。在演奏海顿的这首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时,要注意其中明快的节奏与丰富变化的装饰音,要对作品的风格把握得当,在触键、力度、踏板、装饰音、速度方面做好相应安排,在演奏中最大限度还原作曲家的本来想法与意图,恰如其分地表达该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胡千红.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特征[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3]张世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黄莹.风格研究—钢琴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听周广仁先生《关于巴洛克、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演奏风格研究》讲座有感[J].钢琴艺术,2001(5).

[5]Bernard Harrison. Haydns keyboard music studies in performance practic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6]郑兴三.海顿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萌.海顿和他的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2009(05).

[8]苏姝.论海顿的晚期钢琴奏鸣曲的交响性特征[J].黄河之声,2009(07).

[9]张译文.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阶段性分析[J].大舞台,2013(12)

[10]刘莉梅.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之比较[J].歌海,2010(05).

[11]朱雅芬.海顿的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2002(02).

[12]苏姝.浅析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旋律特征[J].科教文汇,2010(01).

[13]王娟.演奏海顿钢琴奏鸣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音乐天地,2006(06).

猜你喜欢

海顿触键大调
音乐家收学生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善是养生
“跑调”了怎么办
善是养生
音乐家收学生
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让情感在指尖流淌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几种触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