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信传播的负效应
2017-04-20罗蓓蓓
罗蓓蓓
摘要: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互联网环境下智能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微信传播实现了虚拟社交网和熟人社交网的覆盖,在满足用户交流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对用户的行为模式、人际交往、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沟通更富有内涵,但在这种复合传播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基于微信传播的片段式信息一方面迎合了受众的心理诉求,同时也容易导致用户意见的碎片化,在传播过程中产生负效应。
关键词:微信;传播;大众传播
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流环境,转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思维方式,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微信日渐成为人们参与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通信工具,强大的应用功能也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及好评。微信传播的推广与发展促成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转变与融合,但在这种复合传播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微信传播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在传播模式融合的情况下也产生了传播的负效应。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微信承担了休闲、娱乐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而过多的信息易使用户失去理性,被动地接受表层信息的轰炸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朋友圈摇言、伪科学等的大量传播,使得微信传播的负效应浮出水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微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梳理,以便以此为基础探讨负效应存在的途径和原因。[1]
一、碎片化的传播内容
在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中,受众更倾向于快餐式的信息浏览。基于微信传播的片段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受众的心理诉求,但同时也容易导致了用户针对传播内容意见的碎片化。一方面,微信信息来源于开放的网络环境,在传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过滤、审核、监管机制,呈现出不确定性、分歧性特征,难以有准确的定论;另一方面,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化决定了信息的差异化表达,使得微信信息碎片化、去中心化。虽然微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复合传播模式,带给我们长久的用户体验,但其传播模式在融合转变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诸多问题。碎片化娱乐、碎片化信息、碎片化阅读,不断占据我们的闲暇时间,对我们的心理和思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甚至出现了“微信依赖综合症”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营销广告刷屏朋友圈内混淆用户视听,为舆论掌控制造麻烦。微信作为当前现代大众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更是如此。
二、随意化的信息扩散
海量的微信用户群体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传者,由于用户在理解能力、受教育水平、信息辨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信息传播质量的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传播者为了谋求较高的阅读量,刺激用户的阅读、观看兴趣,将传播的众多内容变得庸俗化和游戏化,甚至为了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发布危言耸听的不实信息或广告,使得微信传播倾向于庸俗化,严重违背了微信传播可以带来的深度。从以上的局限性出发,要提升微信的传播价值,需要对传播者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的影响;对传播者而言,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要想有效传播,仍然主张“内容为王”,要尽可能地从创意出发,推送具有较强可读性价值的信息。
三、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淡漠
目前一些个人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社交成瘾的问题,表现为对其社交功能和体验有很强的依赖性,淡漠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等。在使用微信时,许多用户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依赖性,有些用户会多次反复打开微信查看有无新消息,查看朋友圈更新的动态,有些用户会一天 24 小时微信在线,一直处于自动接收消息并提醒的状态。现实世界中的朋友或亲友见面时,大家都是拿着各自的手机聊天或刷新着朋友圈,而忽略了与现实中身边人的交流,微信社交成瘾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四、大众传播薄弱性体现
微信在大众传播方面的薄弱性主要表现在:其一,微信端的语音、图片、视频、動画等内容必须经过手机扫码后登陆微信电脑版,难以直接传到PC端,限制了一些突发事件的迅速传播;其二,微信信息内容符合浅度阅读需求,使得信息的深度传播成为不可能。处于浅阅读的碎片化时代下,公众的信息辨识度普遍降低,缺乏独立思考、深刻思辨的主动性,相比于追根问底式的细究,大部分受众更倾向于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接受。虽然微信针对自媒体需求进行了数次功能升级,但微信本身的社交属性限制和使用习惯特点导致其大众传播能力仍很薄弱。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公共账号发挥的大众传播能力主要取决于用户的订阅程度,这种个性化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微信大众传播的影响面。[2]总之,微信作为一种新技术新工具,让我们在时间的推移中体会到了新媒体社交平台的魅力与便捷,但其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还需要继续经历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还需要道德与法律的支持,信念与创新的启动才能日渐完善。
五、总结
微信带给我们的体验是全新且全方位的,它试图打造的是一种互联网环境下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们乐于享受微信带来的便捷但也必须保持清醒,这样才能让微信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微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影响,在看到微信正面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以客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微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基于背景各异的庞大用户群,微信难以实现信息传播效应的完全正面化。能否最大限度地开发微信的正面效应价值,降低其对信息、对用户的负面影响,关键点不仅在于微信的自身建设,更需要社会、政府的积极监管,同时也要求用户自身提高觉悟与素质。[3]
参考文献:
[1]赵晶.微信传播的正负效应及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2]同上
[3]祝颖.大数据时代微信传播的正负效应[J].新闻研究导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