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2017-04-20杨慧青
杨慧青
摘要:著名的教育学家舒霍姆林斯基说过:想要让学生变聪明,不能够单纯的进行补课补课在补课,也不是增加作用量,而是不断地去阅读再阅读特别是针对农村的学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明确的提出了在小学阶段应当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其实农村的学生很少能达到这一个标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或者社会等的阅读资源,展开主题性阅读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语言实践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重心是阅读。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下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主题阅读;互动课外阅读;调试
一、主题阅读的概念
在字典中主题的含义主要是 "文学、 艺术作品当中表现的一些中心思想, 这个是作品内容的核心". 所谓 "主题教学", 指的就是由生命的层次, 充分用动态生成的思想, 重新去认识课堂教学,进而整体构建课堂教学. "主题阅读" 教学一般情况下主要围绕确定的议题,安排相同主题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教学过程中常以一带多, 把课内文本去带动课外文本阅读, 进而增加学生阅读量, 提高阅读农村学生的质量. 这一种阅读方式比较重视学生个体的阅读经验,和重视阅读过程, 是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农村的学生由于一般条件比较差,接触的事物相对较少,所以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只有进行大量开展阅读,才能有效地借助书本当中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学生的心灵,借助书本中的知识去充实学生的头脑,这无疑会对农村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特别注意创设主动参与课外阅读的条件或环境,努力构建一种互动式主题情景,这样做不仅很好的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同样还能够唤起学生对主体的认识,同时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主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主题阅读理论源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构建主义者认为学生应当是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原有的知识理论去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通过自己的分析、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得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验。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他最早提出了认知结构说,他认为儿童应当通过自己主动活动去和外界环境相互放的作用,不断取得一些经验的,从而最终实现自我的建构与发展。
2、另一种理论是“相似论”,他认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似性信息(即相似块)越多,就越有能够帮助主体去选择和激活阅读的文章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感悟才会越深刻。就像《学记》中说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就是要求教育应当及时的抓住时机,同时适时施教,如果一旦错过这一时机以后再去学习,往往会事倍功半,只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够及时同步拓展和延伸,才可能事半功倍。
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也就会越来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三、主题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农村学校开展主题性阅读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能夠促进小学语文阅读由原来地课内阅读转变成课外、能够促进由原来的以教科书向本位向较大的信息的转变、能够促进知识的多元化、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对于释放学生的个性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农村主题阅读成功运作对农村学生阅读大环境的开发、利用、整合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对小学语文学科阅读的习惯的培养、素养的提升 、学习内容整合方式、阅读方法的指导等方面的实践操作和理论体系的建构都有很大的价值,对于改善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状态,切实规范课外阅读活动,增强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水平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四、农村主题阅读的研究过程
1、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引导学生建立主题阅读方式在农村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有意识的去重组教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去进行渗透一些阅读方面的信息,以促发学生课外主动阅读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农村的学校一般有自己的学校图书馆,班级里面也有自己的图书角,老师可以借助这些有利的条件努力的培养学生借阅互动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图书馆规定的时间里,按照学校图书馆或图书角的规章制度有序的去借阅图书,这种借阅的方式虽然比较单一,但是还能够,满足班级里面一些喜欢看书的学生的阅读欲。但是,缺点是由于学校或班级的藏书一般都会比较有限,特别是针对于农村学校来说,使得这一种方法不能够满足学生更多的学习需求。采用以上方法的时候,应当充分的利用学校或班级里面的图书资源,建设一条读书链,教师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借阅,同时还可以开展学校外的民间借阅,把单项的借阅变成互动式的借阅,扩大借阅的范围,简单的说就是,每个月都规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让学生自己去置换图书,自主的去选择和比较,选出自己喜欢的图书。
2、定期开展活动,巩固主题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的去阅读。定期开展阅读活动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日常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在班级中开展有趣的主题阅读活动,这样能够很好的使学生沉浸在阅读的过程中,尽情的享受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和互动交流。农村学生一般阅读兴趣比较低,教师在引导选择读本的时候,应当坚持快乐阅读的方式。小学阶段学生读书,不能够只读不写,学生要引导学生去写读书的体会,因为,读书的收获也是需要个载体的,常用的方法有,结合课外的阅读,引导学生去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者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也要重视对学生览阅方式的指导,让学生读完以后去摘抄好句子,这些都是常用手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老面孔,给人的感觉不鲜活没有新鲜感,反而让学生感到比较生硬,特别是当前比较流行的读后感,它已经成了学生的一个无形压力。
3、对于绝大的学生来说,在和老师进行交流的时候往往是单向沟通,展阅是被动的接受,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去阅读,更积极主动的阅读,使学生能够在一种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开展阅读,要做到轻松阅读秘诀是教师应当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情境,开展学生交互的阅读方式,同学之间相互分享各自的理解、感受和体验。举个例子,游戏式阅读中的班级朗诵大会、故事会以及课本剧的表演都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在开展活动前一般都要先引导学生去独自的读一篇老师或者学生推荐的好书,紧接着,集中时间,由学生去自由的组合,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自由的开放式的交流,与此同时,也可以开展辩论会,展,开讨论,不管什么形式,都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的去交往,主动地去探究在交流中揭开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在交流中探索书中知识的奥秘,最大限度的拓展阅读的领域。
4、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开展互动的课外阅读
肖复兴曾经说过,爱读书和知道如何去读书,才是一个孩子最大的财富。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或读物而言,它们的阅读方法是不尽相同的。语文老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下面简单介绍下常用的 几种阅读方法,第一种,精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的文章要;第二種,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欣赏文章中的精彩片段;第三,泛读,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第四,跳读,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有了这些的阅读方法以后,接着就是合理的去应用和读什么类型的书。
结语
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高低密不可分,因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其根本出发点,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课外的阅读。本文主要是针对没有课外阅读条件的农村学生如何去培养阅读,展开论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当积极的拓展渠道,给学生的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航行。
参考文献:
[1]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J].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8)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3]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J].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08)
[4]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J].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