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艺术

2017-04-20胡秀兰

东方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课堂教学

胡秀兰

摘要: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是“一汪春水”,不仅可以浮船载舟,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讲究了语言的感染艺术,那么就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整个课堂就会充满了情感。只有这样,教师在讲授课文的知识中提炼出形象的成分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会,才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文其声,如见其人,如发其情,从而融进作品的情境或人物的心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对内容有深透的理解。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体验;感染艺术

从学生时代到今天的教师生涯,我接触了不少教师,听过许多的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的教学语言一板一眼,说话有气无力,叫人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语言,即使再好的课文,准备得再充分,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有的老师上课诙谐幽默,就如同绘声绘色的相声,使学生敬佩;有的老师上课语言精练,教学思路清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还有的老师善于用激情饱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收获意想不到的课堂效益。以上种种,究其魅力来源,应是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是“一汪春水”,不仅可以浮船载舟,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这样的课,无疑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如果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能认识到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中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言的魅力,这样的课堂,该是一道多美的风景。 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语言,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淡的语言,平直的语调,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集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于一体,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新颖、贴切的比喻,幽默的夸张,生动的描绘,适当穿插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轶事、笑话,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这样的教学语言,既能够振奋学生精神,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入知识的殿堂。如:在教学古诗《石灰吟》时,我穿插介绍了作者于谦关于“两袖清风”的轶事,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水到渠成。还记得有个语文老师是这样将幽默引进课堂的:分析病句: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英雄的报告。师:这是一句病句,谁替它把把脉?它病在哪里?甲生:它病在搭配不当。“注视”与“报告”不能搭配。师:如何治呢?生:应把“注视”换成“倾听”。师:哦,是进行“移植手术”。这句话还有其它毛病吗?乙生:它病在重复多余。“聚精会神”和“全神贯注”是同义词不能重复使用。师:如何治呢?乙生:应把“全神贯注”删去。师:哦,明白了,需要进行“切除手术”。这里,教师巧妙的把“改病句”比作“医生看病”,并且郑重其事地运用了一些医学方面的专业术语,起到了妙趣横生的幽默效果,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由于语言的幽默,唤起了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

“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拨、启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并掌握知识,并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

二、抑扬顿挫,富有旋律

我在给学生上《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首先从充满感情的范读入手,读出作者的好心情,读出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读出作者把山中的一切当成自己好朋友的深情,利用语调的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变化,读出雄浑、高亢、喜悦的情感。这样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听起来情趣盎然,学生很快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著名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节奏生动化的基本条件是要抑扬顿挫,即语言中的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交替变化,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力度、速度等,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无波无澜,平铺直叙,没有变化的语调,容易使学生淡而无味,产生疲倦感,注意力不集中,而语调的高低起伏,语气的轻重缓急,速度的快慢间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以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感。

三、充满情感,激发共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把真、善、美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田。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先让学生背诵《游子吟》,让学生领悟母爱。然后再于此激发: “母爱如冬日的阳光般温暖,其实,父爱也很伟大,父爱如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子深情。”这样的课堂导入,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见,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情感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引导更是情感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启发。

共鸣的境界是忘我的境界,学生到了共鸣的时候,就如同演员进入自身扮演的角色,如我在教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作者在此描述了自己的时间是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流逝的,体会到作者因时光匆匆流逝而感到惋惜和无奈之情,感情很真挚,读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时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溜走的?这个环节,使学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与作品的感情直接交流,引起共鸣,使教学的境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达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者始终把自己的情感与文中小女孩紧密结合起来,用精致、丰富的语言,低沉悲凉的语调,再现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忍受寒冷和饥饿的煎熬,最后被活活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情景。从而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的起伏而变化。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创新教育,从而把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做到文质兼美,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教学《难忘的启蒙》一文時,学生对于“只有一门课,老师们的态度特别宽容……”这一件事的理解,我就用“为什么逃课老师不管呢?”

再例如,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片段:

教学主要目标是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容,让学生深刻体会彝族姑娘们赶集回来时的快乐心情,启发学生在这种情境中用与歌曲情绪相适配的声音歌唱。那怎么让学生也有这种情绪体验呢?

师: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高兴?

生:在考出好成绩的时候;在得到表扬的时候;在收到礼物的时候;在享受美味的时候……

师:还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跟着父母在大街小巷玩耍游逛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很高兴!

师:那是啊,歌曲中彝族姑娘们和你们是一样的,她们在赶集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回来的时候也是非常的高兴呢!

师:那请你们也把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生活中的快乐融入到歌曲的演唱中吧。

在该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是以引导学生贴切生活的方式来实实在在的体验,以感受与歌曲一样的情感。这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为主,以取得实效为目的的课堂提问。

3.3 找准切入,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切忌“满堂灌”、“满堂问”,什么时候提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提问时机选得准,选在关键之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不明显。从教学角度来讲,应选在知识重点、难点、关键点提问;从教学的进程来说,课始提问引起注意,课中提问引发深思,课尾提问归纳巩固。

以歌曲《银杯》为例:

在完整聆听歌曲前,可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蒙古族人民是怎么招待宾客的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

又如在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中:

师问,你们听到了狮子的叫声吗?出现了几次?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发学生关注分析,活跃思维。

在学唱完江苏民歌《茉莉花》这首歌曲后,老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以“茉莉花”为题材的作品,那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声乐或器乐曲也是以“茉莉花”为题材创作的?这样就是归纳与拓展。

3.4 关注学情,因材施问

针对不同音乐基础的学生,釆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并掌握好提问的难易度。如以学习“歌曲的演唱形式”为例,同一个问题,面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会这样问:“歌曲《歌唱祖国》的演唱形式是齐唱还是独唱?”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会问:“歌曲《歌唱祖国》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用这种形式演唱更为恰当。”这样就增强了基础较弱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自信心,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又如,在教二拍子歌曲是几拍子的时候,有学习基础好的班级能感受出是2/4拍,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二拍。但在一些农村学校或基础较差的班级,学生们就不能说出是几拍这样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教师直入知识点提问了,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这首歌曲是2/4拍还是3/4拍的啊?”这样,学生就能较容易地回答出来了。再接着问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也许说不出强弱规律,那么教师也可以直接把乐理带入。问:“二拍子,哪拍强,哪拍弱?第几拍强,第几拍弱?”这样学生就能跟着老师进入思考,也激发了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了解了音乐知识后,通过启发聆听音乐(听辨节拍游戏)达到真正地感受理解音乐的节拍。

4、总结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音乐学科的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的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才能让精彩的提问演绎出精彩的教学,打造出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婷.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刘育锋.东莞农民工子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陈志圣.洋蛮河镇古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张云鹏.浅析乌海市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改善措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5]王莹.上世纪末河南省洛阳市小学音乐教育状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6]綦琳娜.大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改进策略[D].黑龙江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