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产业助力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2017-04-20李广宏黄俊涛
李广宏+黄俊涛
【摘 要】贫困是人类发展至今仍需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全面脱贫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最硬任务”。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方面成效显著,旅游扶贫已成为中国十三五期间全面脱贫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索旅游业与扶贫工作如何更有效结合的过程当中,发现民族文化旅游业对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有着显著的成效。在全国上下都在打全面脱贫攻坚战的背景下,如何将民族文化旅游理念应用于实际,实现旅游扶贫高收入的目标,已成为业界和学界研究的第一研究对象。
【关键词】贫困;旅游扶贫;民族文化
一、研究背景
自2015年11月29日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正式宣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发起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明确提出全面脱贫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五年里,我们要实现5575万贫困人口和832个贫困县脱帽的目标,扶贫攻坚战任重而道远,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探索着脱贫致富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旅游业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开始逐渐显现,人们开始思考贫困地区如何通过资源优势来发展旅游业,实现经济增长,旅游扶贫的理念由此萌发。其基本方式就是在贫困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使其富裕起来[1],与此同时还带动着贫困地区的生态、文化全面协调的发展。贫困地区把旅游作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以旅游业带动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贫困人口逐渐脱离贫困。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立足于打好全国扶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至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艰难任务。研究和发掘扶贫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打好扶贫攻坚战贡献力量。第二、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当今时代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要让我们的旅游产品不仅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第三、立足于产业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促进文化产业的价值延长,使文化业形成产业化和实体化。促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转型升级,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以及其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提供参考和指导。无论我们是立足于哪个角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这个最终目标,这既是对产业转型和旅游扶貧理论的实践,也是对现实需求做出积极的响应[3]。
三、文化产业助力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一)扶贫路径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助力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通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业,这一结合使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弥补了单体的不足,文化产业成为旅游产业的灵魂,使旅游业更加有生命力与活力,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文化旅游业弥补了文化业不易传播的劣势,使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得以实现。第二步是文化旅游业和扶贫工作的结合,不仅满足了扶贫工作中经济增长的需要,提升了扶贫效应,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贫困地区由“被脱贫”向“发家致富”的方向的转变。文化旅游扶贫在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对贫困地区居民的素质以及心智水平的提高上同样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们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大胆的创意,通过挖掘文化的潜在价值,与旅游要素的内外部融合,形成文化与旅游业态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形成新的旅游产品乃至产业链[4]。
(二)文旅融合提升扶贫效应
扶贫工作往往追求的仅仅是贫困地区在经济方面的指标,而忽视了在扶贫过程当中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而造成了物质财富和精神需求的不同步。仅仅立足于扶贫的角度容易造成贫困地区贫困的往复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对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贫困地区的文化、产业转型和社会影响均能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经济:文化旅游业较普通的旅游观光而言,它有着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深度的价值链,故文化旅游产品有着更高的附加价值而且能产生更多的利润。所以不仅可以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可以快速、稳步提升。
文化:文旅融合对于文化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狭义的方面来说,由于通过对文化的深层挖掘,形成了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的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从而达到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效果。从广义的方面来说,这种模式解放了贫困人口长期以来“穷怕了”的思想,他们逐渐开始接受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改变贫困的现状,同时也提升了地区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了人口素质,教育意义深远。
产业转型:第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进行过渡,促进服务业在农村中的发展[2]。第二,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将拉动扶贫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投资,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第三,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作为示范的典型,对于其他产业的融合将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社会影响: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文旅融合不仅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而且向游客提供了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具有精神内涵的旅游产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4]。
四、实证分析
(一)灌阳县江口村简介
本研究选择2014年在广西被选为旅游扶贫试点的灌阳县,灌阳县位于桂林东北部,县域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之四绝为一体,以生态优美的自然风光、年代记忆的古村落建筑和淳朴的民俗文化见长。该县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2014年就已经编制了江口村唐景崧故居旅游扶贫合作试点项目申报材料,项目获批后获得财政扶持资金200万元,用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深化发展。本文通过SWOT方法对江口村实行文化旅游扶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江口村的文化旅游扶贫提出合理建议。
(二)江口村实行文化旅游扶贫的SWOT分析
优势
1.资源优势
桂剧是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首批非物资文化遗产,桂剧在沧桑变迁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深厚的底蕴和盘托出了桂林。江口村又是桂剧开创者唐景崧的故乡,现唐景崧故居仍然保存完好,唐景崧故居可作为故居文化复兴的主体力量。在自然资源方面,江口村有着龙潭农庄和万亩雪梨、黑李种植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秀美的山水,自然资源的开发可作为江口村文化旅游扶贫的辅助力量。
2.区位优势
江口村地处灌阳县新街乡的西南部,距灌阳县城进十多公里,从县城至江口村只需20分钟左右的车程。从桂林至灌阳只需两小时的车程,灌阳依托大桂林旅游圈的建设,以桂剧文化复兴作为旅游扶贫的主题,将江口村打造成为旅游扶贫样板村和文化旅游特色乡村。
劣势
1.保护意识不够
在实际调研当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于走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相结合这一道路并不感兴趣,他们心中想到的是如何能最快的使他们的经济得到增长,脱离贫困。正是由于这种追求经济快速的增长,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文化遗产逐渐消失殆尽。许多口手相传的传统技艺因为不能使经济快速的增长,愿意继承的人们越来越少,导致了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而濒临灭绝的现象[2]。与此同时,不正当的、过度的商业性开发,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反而加剧了文化资源的破坏。
2.定位不明确
江口村桂剧之乡的旅游项目建设还没有探索出鲜明的特色,缺少知名度。由于文化旅游产业见效慢,周期长,往往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初心,又逐渐转向了农家乐、乡村游这一类形式。在宣传方面也是如此,宣传口号不明确,缺乏“桂剧之乡”知名度。
机会
1.政策扶持
自十七大以来,国家就颁布了众多关于文化产业复兴的文件和政策,国家和地方都在重视和加大力度文化产业的复兴和促进产业繁荣。另一方面,正处于全面脱贫攻坚战的最关键时刻,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大,对于江口村文化旅游扶贫之路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市场的需求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亿万游客前来游玩,以秀美的山水而闻名世界。新的消费模式逐渐形成,人们对民俗文化、地域风情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他乡原汁原味的风俗、艺术、宗教的渴望日益强烈。这就需要我們转变开发思路,将重点放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通过文化的内涵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5]。
威胁
1.市场化和产业化未形成
现阶段江口村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单一,缺少对旅游和服务等行业的联动性,产业链的构建需要资金、市场体系、人才等多个环节的有机组成,才能形成一体化的产业联盟。文化产业的开发如果不能形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将不能产生经济效应。
2.相关产业的冲击
民族文化只有通过当地人民特殊的生活习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才能表示的活灵活现。旅游开发使得民族文化逐渐实现商品化,这些旅游商品和旅游者之间的互动而变得有趣,使得文化旅游产业逐渐变得有吸引力。在商品化的过程中容易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兴趣,而丧失了文化原有的形式及内涵,这就容易造成文化价值的遗失,失去旅游扶贫的基础。
(三)融合建议
1.资源保护是基础,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文化旅游项目开展的前提是保护地域内的特有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合适的环境以确保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在开发过程当中,要以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为第一理念,而不是以商业开发为第一目的。我们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而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舞台层面上。民族文化的商品化过程中,我们要在保持文化原有内涵的基础上,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积极培养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继承人,在商品化过程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不走形式简单,结构单一僵化的老路
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在已经在当今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江口村的开发必须打破吃资源饭,门票经济等开发模式。首先要提升旅游体验,把江口村作为功能齐备的旅游村落来打造,在这里即能体验到民风淳朴的民俗文化,又能欣赏到生态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到乐趣无穷的娱乐活动,推动观光旅游向体验性旅游的转变。学习优秀的营销手法,改变旅游营销方式。推动建立“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实践中发现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可以促进的旅游发展,故江口村中可将桂剧文化的衍生品研发作为“旅游+”模式发展的重点。
3.文化旅游扶贫不是“救命稻草”,要协调产业共同发展
江口村除了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外,还有着万亩雪梨和黑李种植基地和龙潭农庄等众多资源禀赋较高的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只抓住文化产业复兴不放,因为文化产业的复兴是个漫长的过程,其间要投入众多的物力和财力,所以在开发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要协调文化产业复兴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我们形成重点支持,全面开花的开发局面,应当将江口村打造成为以桂剧之乡为主题,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产业齐全的特色乡村。
【参考文献】
[1]Can-SengOoi.CreativeIndustriesandTourisminSingapore[A].Tourism,CreativityandDeveloPment,2007.
[2]ReisingerY,MavondoF.Determinantsofyouthtravelmarketperceptionsoftourismdestinations[J].TourismAnalysis,2002,7(1):55-66.
[3]陈炜,张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其对策—以百色壮族布洛陀文化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9,(6).
[4]曾本祥.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2):89—94.
[5]游红霞.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