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国际视野
2017-04-20刘永波
【摘要】民族精神的内涵,其实就是以儒、释、道为主要建构的国学系统。本文将从儒家,道家,佛家等方面,学习研究民族精神,从人生,政治等方向慢慢感悟。
【关键词】民族精神;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沈嘉蔚的油画《北大钟声》(又名《宽容》),陈独秀、胡适、辜鸿铭、马叙伦、蔡元培、李大钊、鲁迅、钱玄同、梁漱溟、刘半农等大师让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校训之前一句:民族精神。
我所认为民族精神的内涵,其实就是以儒、释、道为主要建构的国学系统。儒家思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人与社会”,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张”;道家思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人与自然”,用三个字概括就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无为”,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弛”;佛家思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人与自己”,用三个字概括就是“放得下”,用两个字概括就是“解脱”,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空”。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消极避世,归返自然,清静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强调无用之用;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有缘人才能终成眷属,有情人未必能成为眷屬。打一个比方:你要追求一个漂亮女子,儒家会鼓励你,去追求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道家会安慰你,想开一点吧,矮矬穷怎么能追上白富美,追不上无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佛家会劝解你:“施主,看清楚了,美女果真美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儒释道就是传说中的“三教九流”中的三教,但我觉得儒不是宗教,儒家没有教规教义,没有活动场所。但道和佛是宗教,用李泽厚的观点去区别中西方宗教文化就是“一个世界,两个世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只羡鸳鸯不羡仙”,讲“一个世界”,他们对另外一个世界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只相信活着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可靠的。所以从秦始皇开始的中国皇帝们晚年都没什么正事,只热衷于寻仙访道,炼丹制药,追求长生不老。强盛的唐代有五个皇帝居然都是吃丹药吃死的,包括唐太宗。佛教和基督教讲“两个世界”,此岸与彼岸,人间和天国,不朽在彼岸,理想在天国。佛教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就是为了修成正果,进入彼岸的极乐世界;基督教讲“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富人只是上帝派到人间临时掌管财富的人,死前一定要把财富回馈社会。
儒以治国,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家重善,道家重美,佛家重真,“学知,求真,向善,悟美”,而真、善、美恰恰是人类追求的普世价值和终极目标。
由《北大钟声》我又想到了另外一幅画,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在雄壮丽的大厅里,穿越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杰出学者、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阿基米德等凝聚着人类天才智慧的精华。当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校训的后一句“国际视野”。
西方文化与中国不同,第一,从做人的角度,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恶”,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契约”,用三个字概括就是是“基督教”,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由平等”。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人要不断地赎罪。西方人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共同体,中国是通过血缘关系建立共同体。契约形式建立的共同体则体现人的自由意志和神圣性,比如《圣经》原名应为《旧约全书》、《新约全书》,“约”就是上帝与人类签署的两份合约,“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独立宣言》中有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只有独立自由平等才会有责任感。孩子把人家东西打坏了,得家长负责,孩子不负责,怎么能有责任感。1991年卢刚在爱荷华大学枪杀5人,死后,家中接到一封信:有什么需要提出来,我们尽力满足。
第二,从学习的角度: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问”,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好奇”,用三个字概括就是“科学性”,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批判创新”。苏格拉底自认为是“精神的助产士”,以反问别人来证明自己和别人的“无知”。亚里士多德等西方的哲学家求知的动机只是好奇,并注重科学性。中国式的学习则注重“听、功利、实用性”,所以才会有“学而优则仕”、“知识改变命运”。才会出现雾霾、地沟油和山寨水货。
第三,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治”,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宪政”,用三个字概括就是“经济人”,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无赖假设”。西方一般是法治,而中国是人治。西方公法文明的核心是“宪政”,这也是与中国公法文明的差别,就是通过宪法的形式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并保障人民的权利,国家和政府是工具,只有工具性价值,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英国没有成文的宪法,除了零散的不同时期法律外,因为英国人民对英国议会比较满意;美国的宪法是由最聪明的人制定,连最愚蠢的人也能执行,所以只有宪法修正案,运作得也相当合理。德国的法律多如牛毛,我觉得特别符合“德意志的彻底性”。“经济人”或“理性经济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西方经济学最根本的概念,就是指预先假定参与经济的人是要谋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但要保持理性,否则就会出现损失,并从这个假设出发,把它作为制定规则的约束条件。日常生活例子也有,如拆迁户自焚,前几年海南的天价海鲜,今年哈尔滨天价鱼馆,为了几千块欺诈消费者,罚了50万,吊销执照,也能反映出监管部门的漏洞。“无赖假设”由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意思是说当我们设计一个国家制度的时候,要假设将来掌握和运用这个制度的掌权者们都是一群无赖,按照最差的情景行事,目的就是由悲观的人性建立乐观的制度。丘吉尔说“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美国总统选举,乐观的选民会认为他投票选出的是两个当中“比较好”的,悲观的选民会认为他选出的只是“较不坏”的那一个。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这幅拉斐尔的《雅典学派》,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站在所有智者中间,柏拉图一手拿着自己的《理想国》,另一只手指着天空。亚里士多德一手拿着自己的《伦理学》,另一只手指着大地;我的理解是,当我们仰望星空的理论光芒的时候,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践厚重。同时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他手向大地,与老师不同,敢于向老师或权威挑战,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1] 赵士林. 中华传统文化开讲[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2] 杜维明. 体知儒学[M]. 北京: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3] 宋志明. 国学十八讲[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3.
[4] 丛日云. 西方文明讲演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刘永波(1976—),男,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学历,长春外国语学校中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