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中国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7-04-20杜少康

青春岁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市场笔墨中国画

【摘要】当代中国画已进入多元化时代,画家和观者的审美经验和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拓展,传统绘画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认识的积累以及认知观念的增长使得视觉经验也随之不断改变。多媒体、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的宣传了中国画的观念和发展动态,也让人们近距离的了解了艺术家的思想。

【关键词】中国画;市场;传统;笔墨;书法;教育

中国文化的产业化,和艺术热,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画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众多的青年画家涌现,各种展览应接不暇,市场也是风生水起,似乎一切都让人觉得中国画的发展很美好。但是浮躁的艺术市场,传统文化的缺失,艺术教育方面对于中国画的人才培养的缺陷,也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阻碍,笔者大胆的分析当代中国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一、经济发展下市场的干扰

当下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艺术市场也发展的如火如荼。但这种看似火热的背后,却潜藏着危机。在被市场捆绑之后,中国画似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陷入了一种无休止的怪圈,许多画家的画价被炒的令人大跌眼镜,在喧闹浮华的市场作用下,原本画的很好,很有发展前景的很多青年画家,也都渐渐地沾染上了“拜金病菌”,走市场、炒名气的不良习气肆意蔓延,一味地迎合市场,生搬硬套,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个构图,寥寥数笔的“炫耀技法”就可以到处招摇撞骗,方寸之间便可以买个高价,面对走穴、抢市场的恶习卑躬屈膝,文化底蕴的缺失,艺术格调的浮夸使得艺术追求没有任何突破,慢慢地开始满足现状,沉溺于空洞的笔墨游戏之中不愿再有所突破,作品也仅仅限于批量的“生产”,慢慢地艺术追求和标准便开始下降,绘画作品的格调也是停滞不前,甚至有些青年画家,随着名气的增长反而约画越不如以前,作品与成名前相比较判若两人,名不符实。很多时候画商和收藏者往往只情投于“名家字画”的声望,甘愿为这种没有含金量的“复制品”、“生产品”买单,导致这些青年画家抱着功利的目的追求市场,反而疏于创作和品格的提升。笔者认为当代青年画家应当潜心创作,画出独具特色的绘画作品,适度与市场结合,在经济市场下而不迷失自我。

二、传统底蕴的缺失

1、传统中国文化的缺失

传统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应物象形”这些都是形而上的,中国画的韵味是内在的,他是建立在中国文化载体基础上的,这种载体便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積淀,只有在中国儒道观念标注下,坚持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传承,才能创造出“神品”“妙品”般的作品,才是中国画区别与西方绘画的本质因素,更是中国画发展、创新的源泉。当代有许多画家画的很大、很快、很华丽,但是作品空洞,甚至有些画家画的像西画,丝毫没有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对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真正做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书法笔墨因素的缺失

当代中国画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书与画的关系,书法作为中国画的基本元素或基本语言,是中国画的基石,离开了书法就会根基不稳,中国画的大厦就会坍塌,中国画也就谈不上发展创新。几千年来书法源源不断为绘画提供营养,滋润着中国画枝繁叶茂。时代的发展,使得当代人很难像古人那样“临池学书”“退笔冢”故事一样努力,更甚至有些年轻画家在同笔墨割裂,“书画同源”“骨法用笔”已于当代一些画家艺术观念渐行渐远,中国画的书法因素在逐渐退窄,文化层面上的传承断代,画家内在功力的减弱,使得中国画本身的民族特色逐渐衰退。即便是吴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也是有“造型”这个前提的,吴先生断章取义,足以引起争议,即便在同万清力争论过后,便话锋一转,说脱离造型的笔墨等于零。可见吴冠中所说的也并不是真正的放弃笔墨。而另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画家刘国松,也曾和自己的老师谈论过类似的问题,一次他去拜访老师,老师拿出自己的字,告诉刘国松自己用羊毫写出了狼毫的力度,而刘国松当时便问老师何不直接去用狼毫去写,何必多此一举,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刘国松和他的老师,各自强调的点有所不同,老师讲的是功力,而刘更注重视觉效果。正如林木著述中刘国松所说:“过去中国画强调的是用笔用墨,这种出发点是注重局部的东西。当我们不注重用笔用墨后,将用笔的方法有意去掉,我便注意大的结构。”

三、画家修养气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很多时候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画应该是“老年人”的绘画,需要学识、经验的长久积累。他不像西方绘画,大多画家在年轻时,就可以一举成名、轰动艺坛。中国画强调修养,讲究诗、书、画、印、琴、棋全方位的提高,清代以前的画家不仅书法成就惊人,文采也是相当超群,文人画家们几乎全部都是诗词书发篆刻的高手,吴昌硕曾对自己有过这样的评价:“说我善于做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说我擅长书法,其实我的金石更胜过书法”,可见全面发展对于画家是多么的重要。另外,画家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识修养。一幅好的绘画,不仅画面高远清幽,具有诗意隽永的提拔往往可以补充画面构图,写出画外之意,是画面增色许多,并且诗情与画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例如明代大画家徐渭的《墨葡萄》中所题诗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正是使得书与画的到完美的结合的典范。但是中国画画家们无论如何求变求新,还是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面对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要潜下心来学习体悟,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创作水准。齐白石说过: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个体只有积累了深厚的学识修养、扎实锤炼基本功,具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在自然生活中寻找生命的契合点,大胆地创新,创作出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一件优秀的绘画作品就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的是画家真实的意识以及精神面貌。齐白石先生在面对特务头子宣铁吾的刁难时依然可以保持冷静,“横行到几时”、“铁吾将军”,及时对反动分子的鄙视,又是对自身气节的宣扬。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当代青年画家处处需要学习的。

四、艺术教育的弊端

当代有许多评论家将中国画发展的问题归咎于艺术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中对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认为美术人才的培养在高考时就存在弊端,往往很多学生文化课成绩平平,并且也不喜欢画画,迫于升学压力,转投艺考这条终南捷径。再者,美术院校的招生往往只看素描和色彩的水平,这对于油画、设计等专业的招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中国画而言,就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书法基本功的缺失,传统文化教育的走过场,我们无需像前人一样从小用毛笔,习四、书背五经,但是也需在传统文化和研习碑帖上下大工夫。可惜的是很多青年中国画家在走出艺术院校的大门后往往还需要进行补课。所以很多美术评论家和国画大家往往对中国画的发展持悲观态度。我们期望艺术院校能够肩负中国画发展的重任,搭建起交流的平台,既不泥古又不忘古,与时俱进地培养出优秀的中国画人才。

当代中国画已进入多元化时代,画家和观者的审美经验和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拓展,传统绘画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认识的积累以及认知观念的增长使得视觉经验也随之不断改变。多媒体、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的宣传了中国画的观念和发展动态,也让人们近距离的了解了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使画家能否更真诚的认识自己,只有优秀的艺术家才能远离喧嚣的干扰,心无旁骛的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且敏锐地将这种美提取成艺术的养分,探索渴求源源不断地创作激情,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和感情。

【参考文献】

[1] 林 木, 著. 刘国松的中国现代画之路[M].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7,1:154.

【作者简介】

杜少康,男,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南理工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市场笔墨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笔墨厨神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