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中人才支撑欠缺现状
2017-04-20杨昕
杨昕
【摘 要】“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但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并不能完全对“一带一路”提供足够支撑,本文拟从“一带一路”的背景出发,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中人才支撑欠缺的现状。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力资源
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经济全球化的战略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宏伟战略已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1]“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一带一路”建设,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有助于西部地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进一步释放开发开放和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传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
2015年3月27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对中国发展将产生历史性影响的“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推进建设阶段。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多年中国以积极“引进来”的方式深入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那么共建“一带一路”则标志着以中国“走出去”为鲜明特征的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二、“一带一路”人才支撑欠缺的现状
“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区域内的国家充满疑虑、大国暗中掣肘、内部关系有待理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成本不小,我国企业是否能够堪当开发重任有待观察。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的因素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应该看到,无论是解决“一带一路”战略构思的理论问题,还是推进实施的实践问题,关键都在人才。
随着我国恢复正常教育秩序的三十多年来,培养出为数不少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才总量有更大的要求,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人才培养仍存在不能完全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和发展需求的问题。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在这样的高要求下,“一带一路”缺乏人才支撑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新型人才
我国现阶段自主品牌还较少,国际竞争力较低,市场占有率较少。缺少核心技术,国际产业链处于低端,利润低。由于青年创业人才短缺,研发与市场脱节现象严重,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造成创业品质低下。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华为、海尔、格力等高品质民族品牌树立中国制造形象,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分一杯羹。
(二)缺乏国际组织型人才
一带一路要求与邻国加强联系合作。当前,各国在国际组织竞争的背后,是各国国家实力的博弈,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机构的负责人长期由欧美国家“垄断”,为的就是操控国际经济事务的主导权。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急需国际组织型人才作为国家规则的制定者和沟通者。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三)缺乏专业技术性人才
1.熟悉“一带一路”区域经济的经济学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需要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2.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国际合作中涌现出很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合作,需要大量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3.设施建设人才。基礎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都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这其中需要比以前更多的设施建设人才,建设国际、国内的各项基础设施。
4.缺乏金融人才。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大量的金融人才在新形势下大有所需。“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继续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更加紧密的金融合作更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四)缺乏语言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国联系紧密,各种语言人才需求量激增,尤其是本来为数就不多的小语种人才。据统计,与我国建交的175个国家中,所涉的语种约95种,而我国仅能开设54种语言课程。[2] “一带一路”所覆盖的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涉及官方语言达40 余种,而我国内地高校教授的语种仅20 种。[3]目前非通用语言人才短缺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需要加大力度培养。
(五)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带一路”是经济文化政治全方位的沟通交流,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一带一路”所经国家众多,空间辽阔,地理、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差异极大,国情民意极为复杂,培养既熟悉、理解中国文化,又熟悉本国及本区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化、宗教、政治等方的高端人才,对于实现“一带一路”的宏伟愿景显得至关重要而又迫在眉睫。
(六)海外求学的国际化人才出国之后,归国率较低
加强对外合作,必然需要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国际化人才。但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很多出国接受海外教育的人才,学成之后并不会愿意归国效力。我国教育部发表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未回国人数与出国留学人数百分比呈下降趋势,但是未回国人员总数仍然居高不下,我国人才流失情况仍然堪忧。
(七)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商人
“一带一路”建设,拓宽了贸易领域,优化了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创新了贸易方式,会大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需要国家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更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商人,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并让自身的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八)缺乏文化传播人才
1.民间合作。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各國需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2.旅游。“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方位的合作,同样也包括文化交流、输出。一方面我国要与其他国家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积极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提高我国旅行吸引力,大力发展旅游业。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出国,每一个人的素质都是国家颜面,代表中国的国民形象。提升国民素质,加强全民礼仪、素养方面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九)人口健康问题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康。我国大部分人口都属于亚健康状态。以部分数据为例[4]:我国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占总人口的9.7%,成人超重率占总人口30.1%,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经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为430万人……与之相应的,我国男性吸烟率为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升,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我国人口的亚健康状态降低了人才质量,影响到一带一路的落实和推进。
三、结语
“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中国梦与世界梦始终相通。曾经驼铃声声、舟楫络绎的丝绸之路,正在重现活力、大放光彩。“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人才支撑,需要全民努力,只有确保人才支撑,中国才能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的“一带一路”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3月
[2]沈骑. 缺人才报考热——小语种,冷热之间[N]. 光明日报. 2014-12-18.
[3]赵琦玉.“一带一路”带动小语种热广外增设马来语乌尔都语专业[N]. 南方日报. 201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