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能力的策略
2017-04-20骆紫琪
骆紫琪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处理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教学情境的生活化等方法,以学生身边的生活常识为主线,将日常熟悉的情景及日常运用的物体联系起来,通过构建灵活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病。就有关小学科学教学尝试讨论如下。
一、设计真实情景的课堂导入——学生在应用科学知识中学习
在上五年级“热的传导”一课中,引入这样的情景:娜娜家要买一个保温瓶,到商场发现主要有两种保温瓶,一种是不锈钢真空类型,另外一种是玻璃真空类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呢?学生在讨论中不难发现最终的问题指向是“玻璃散热快,还是不锈钢散热快?”自然而然就可以引入热的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科学概念,进而过渡到通过实验去探索几种常见物体的传热效能。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玻璃的散热比不锈钢的慢,所以在仅考虑保温效能的情况下选用玻璃真空类型的保温瓶。
通过生活情景可以拉近与科学的距离,问题情景可以引入探究的主题,进而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发现学习的科学知识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并且可以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让学生体验与科学发明相似的实验——学生在动手做中理解科学知识
在“磁铁的相互作用”一课,教材选用悬挂磁铁的方法,观察磁铁静止时磁铁的指向。这个实验虽然能够看出实验现象,但是学生很难总结出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我选择用漂浮的方法:把条形磁铁放在圆形泡沫板的正中间,然后轻轻地放在水面静止的水槽里,让学生观察条形磁铁静止时的指向。通过引导学生“任意改變放置在水面时磁铁的指向,再观察磁铁静止时的指向”,学生发现磁铁就相当于指南针,而水槽就是指南针的盒子,很容易就联想到了生活中常用的指南针。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磁铁可以指南北的性质,而且也知道了磁铁可以做成指南针,指南针就是磁铁。
还有,把条形磁铁放在小车里,让条形磁铁的两极分别互相靠近,探究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中,学生意外地发现当把两个条形磁铁一起放进小车(竖直方向叠放)时,在上面的那个条形磁铁居然会悬浮起来,我把磁铁画成小车,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了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制成的。课后,一个学生把环形磁铁套在笔芯上,在环形磁铁上粘上一个小青蛙,做了一个“会跳的小青蛙”。
通过科学实验的体验及趣味实验活动的创设,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同时使学生的科学知识在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与应用。
三、课外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学生在动手做中理解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每天除了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外,还有大量的课外时间,而小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是强烈的,然而课堂的有效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很难全面地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因此,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小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科技小制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上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相比,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更强调动手过程,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全面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在科学课堂以外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一起动手自制一些科技小作品,能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集中体现。
如寒冷干燥的秋冬季节,我们在开关门、按电梯、开水龙头、脱衣服时常常被静电电击到而麻痹半天。那么,如何消除静电呢?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静电”“让小灯泡亮起来”,发散思维,自制除静电器:让静电作为动力点亮小灯泡(灯泡发亮所需电流很大,用LED的效果比较好),这样就可以消除静电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具体形象性。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能够以直观具体的方式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小学科学教学的顺利实施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能力,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打下重要的基础,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2]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