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译”《北极梦》
2017-04-20张建国
张建国 河南渑池人,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英美自然散文和科学散文。2009年至2010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校区)英语系做访问学者,师从斯洛维克教授、布兰奇教授、格罗特费尔蒂教授等国际著名生态批评家,研修生态批评与英美自然散文。
198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散文奖授给了巴里·洛佩兹的《北极梦》。巴里·洛佩兹(Barry Lopez 1945—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美国著名的《自然散文:英语传统》的编者罗伯特·芬奇指出:“随着《北极梦》的出版,洛佩兹成了当代从伦理角度重估人类生态行为的主要代言人。”可以说,《北极梦》既是洛佩兹的代表作,又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自然散文的代表作。它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意识。
洛佩兹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他著有六部散文作品。除《北极梦》之外,他的另一部散文《狼与人的故事》(1978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和美国自然散文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其他四部散文作品是:《穿越开阔地》(1988年),《重新发现北美》(1991年),《生活往事》(1998年),《辩解文》(1998年)。洛佩兹还著有十部虚构作品,其中四部《冬日故事》(1981年)、《乌鸦与鼬鼠》(1990年)、《野外笔记》(1994年)、《抵制》(2004年)分别获得了一些奖项。
《北极梦》是洛佩兹在其深入北极地区五年的经历的基础上写成的,不仅描绘了从白令海峡到戴维斯海峡之间的北极圈以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野生生物,而且述说了土著居民爱因纽特人的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殖民者数百年来对该地区的利用、勘查和开发。同时,它还描写了因纽特人乃至开发者自己由此而来的存在(生活)状况。
一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北极地区是一片严酷肃杀、寥无生机的冰川雪地。而在洛佩兹的笔下,北极地区却不乏奇观,不乏美景,不乏生机。北极的冬天没有白天,终日不落的圆月普照着平静的寒冰,北斗七星在头顶正上方闪烁。北极的夏季没有黑夜。同时,洛佩兹并不掩饰北极地区危险、严酷的一面。
在洛佩兹看来,北极地区的所有存在物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该部作品中,他主要使用崇尚生态整体观(西方学者多用“生态中心主义”)、倡导“大地伦理学”的利奥波德所使用的“land”(大地,土地)一词,而很少使用具有二元对立(人与自然,人优于自然)意味的“nature”(自然或大自然)一词。在洛佩兹看来,大地是有机的:景观(landscape)“不是没有知觉,正因为其有生命,它才最终能与不顺应它而强加于它的现实力量抗争”,“大地充满活力,是有生命的,它是容纳其他动物的一个庞大动物”。
洛佩兹明白,北极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相关动植物的生存方式,而且也决定人的生存方式乃至精神状态。在北极,由于光照弱,平均温度低,植物稀疏矮小,动物为了适应此环境形成了季节性的冬眠和迁徙的生存策略。气候和动物等环境因素影响着当地土著人的生存方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他还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对生存于某一自然环境并与之亲和的人来说,该自然环境是其精神慰藉,与其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在他眼里,北极既美丽又凶险的自然环境有时会使常到此考察的人惊奇感和敬畏心渐增,使其博取功利的动机渐弱。
洛佩兹强调,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具有共通性(intercommunity)。他认识到,动物与人一样,是大地生态共同体平等的、不可或缺的居民,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在一些方面可以给人以启迪,人不应歧视动物,更不应随意处置动物。他崇尚因纽特人这样的观念——“他们与动物的大部分关系都具有本地性和本身性,他们遇到的动物是他们生存的共同体的一部分,他们要对其负责。”在他看来,“把动物行为想象成出自本能是轻率的”。他崇尚中国古人对想象中的动物麒麟奉若神明的态度。
二
洛佩兹在描述和阐释北极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揭露、谴责和批判西方人近四百年来在该地的僭越行为及其思想文化根源。在他看来,西方人对北极地区的利用、勘探与开发等行为,首先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他揭露说:“兰开斯特海峡的独角鲸的命运,显然与在该地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的计划有关”,而“在北极旅行时,很少有不碰见工业开发场面的。”更有甚者,不在北極定居的人及有关当局常常把该地域视为“原始、严酷、蛮荒之地”,从而“轻率地在此储存有毒物、实验武器”。
洛佩兹认为,西方人在北极的僣越行为严重影响了因纽特人的生存,并使其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因纽特人被迫融入西方现代社会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悠闲、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而不得不承受现代社会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动荡所带来的困苦、不安,以及焦虑、伤害。
对洛佩兹来说,西方人勘查、开发北极,给其自身的生活所带来的更多是不幸和痛苦。他描述道,四百年来,在探索穿越加拿大北部的西北航道及探测北极点的过程中,欧美相关国家的船长、船员及随行科考人员,由于所乘船舶被长期冻结在海中,在极度绝望、痛苦中死于非命的不乏其人。他说,当代长期工作在北极偏僻的采油、采矿营地的员工的生活,是他“所知的生活中最糟糕的”,“其中一些营地的气氛与小型国家监狱的环境几乎没什么两样”。
需要强调的是,在洛佩兹看来,西方人在北极的僭越行为和痛苦经历是由其有害的梦想——错误想象和非分欲望所致,而其最终根源则是其错误观念和认识。为此,他揭批了西方人在北极的错误行为的思想文化根源。首先,他极力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西方人中心主义)、主客二分、征服等观念。西方文化把非人类自然万物,乃至西方人之外的一切,包括爱斯基摩等其他民族,都视为低劣的对立面或客体,视为需要征服或改造的对象。对此,洛佩兹进行了深入批判。他说:“我们受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传统的影响,把动物视为客体,我们信奉的宗教只把动物视为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符号,我们专注于揭示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西方人执意把我们自己与动物栖息的地域分开。我们把动物和自然界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当作客体。我们利用这些客体使其服务于我们复杂的目的。”
同时,洛佩兹还批判了西方文化至上、物欲主义等观念。历史上,到北极的西方捕鲸者蔑视因纽特人的世界观和日用器械,认为因纽特人只配用温和而无害的方式加以利用,像小孩子一样接受训斥。洛佩兹则强调,西方人的观念和习俗产生于特定的温带环境,因纽特人的观念和习俗是适应北极特殊的寒带环境而形成的,二者没有高下之分。他認为,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悲剧由错误认识所致,而西方人的“错误认识受先入之见和欲望影响”。在他看来,过度的物质占有欲望不仅会葬送北极地区,危及因纽特人的生存,而且最终将葬送整个人类。
三
洛佩兹在批判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赞赏因纽特人的传统观念。他写道,因纽特人有一种无言的智慧,懂得“如何体面地生活,如何得体地对待他人,对待大地”。在他看来,因纽特人传统上对大地有一种依恋感,从不脱离或伤害大地。对大地上的所有存在物,因纽特人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待之,并虚心地汲取其智慧。
洛佩兹认为,因纽特人对大地有敬畏感和顺应感,对他们而言,即使大地共同体中存在不利于人的一面,也应坦然接受,而不应企图加以清除。他们有更多的恐惧,他们“完全接受大自然中残暴的和有悲剧性的一面”。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最大的任务是努力顺应自然而然的、不可改变的现实”。
在洛佩兹看来,因纽特人满足于简朴的或基本的物质生活,不向大自然索取太多,他们既求生存,又允许他者的持续生存。他认为,包括因纽特人在内的各地土著居民与大地一体化的“梦想还包括与大地结成打猎和采集的关系,一般认为,这种关系主要是一种互敬关系,且意味着要保存可以使人依恋大地的故事”。他还说,因纽特人“非常看重拥有以活着为乐的品质,而且乐于发现其他人也如此”。
四
可以说,洛佩兹既认识到自然景观对人的内心景观——人的心理、观念、境界等的影响,又认识到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因而,他表述自己的自然观,揭批西方人在北极的僣越行为及其思想根源,褒扬因纽特文化,意图都在于促使西方人改变错误观念,树立生态共同体、多元共存、相互宽容、尊重他者、平等相处、关爱、负责、节俭等观念,重建顺应自然,与非人类自然万物、与他人和谐共存,注重精神健康的存在(生活)方式,以保护北极的自然生态,确保人类及非自然万物的持久生存。他强调,西方文化“有待转向”。对他来说,要改变西方文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西方文化至上、征服、占有等观念,首先要树立尊敬的态度:尊重非人类自然万物,尊重因纽特人及其文化,尊重女性,等等。在该作品中,他反复写自己向北极大地和相关动植物“鞠躬”,献上深深的敬意。
其次,洛佩兹倡导对他者采取宽容态度。他认为,非人类自然万物具有自身价值,西方文化以外的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合理性。他主张,西方人应使所有生物都具有尊严,这种尊严是“固有的”,“这种共同的尊严必须赋予大地及生存于其上的植物和动物。”人类不应企图消除不利于自身生存,或与自身似乎无关的自然物,西方人也不应企图清除或改造异己文化。
再次,洛佩兹强调,人类要有所不为,要确立负责的态度。他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科技的发展致使人类的能力大大增强,人口大规模增长,其他物种的生态位被占,生态失去平衡,人类的生存面临威胁。人类要持久生存,就“必须学会节制”。他所强调的明智生活,就是节俭的、注重精神生态(或内心景观)的生活方式,是要确保“大地的完好无损”。
五
《北极梦》显示了洛佩兹非凡的文学造诣。他用饱满的情感、奇特的想象、充满张力的叙述结构、朴实而有诗意的语言,把自己在北极地区多次游历的见闻,自己丰富的地理、生物、人类学、航海史知识,转化成了妙趣横生、令人陶醉、值得反复品读的自然散文经典。
洛佩兹的情感,主要是对包括野生动植物、传统因纽特人在内的生态整体——北极大地(景观)的迷恋、尊崇之情,对近现代西方人破坏北极生态与传统因纽特人的“诗意栖居”的愤恨之情,以及对近现代西方人因错误观念而对自身造成重大损失的哀怜之情。在整部作品中,洛佩兹大量的北极地理、生物、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介绍,都饱含感情,变成了文学性语言。描述动物时,他时常不用“它”(it)来指称,而用“他”(he)或“她”(she)。在洛佩兹眼里,动物乃至大地像人一样,也是主体。他是北极大地以及上面的动植物“代言人”,像创作写人散文一样,满怀激情和同情,描写出了这些自然存在主体的特征和性情。
想象在《北极梦》中体现的就更明显了。正如其副标题“在遥远北方的想象与渴望”所显示的,该作品题目中的“梦”本身就暗含着“想象”。洛佩兹在各章中大量地介绍相关生物学、人类学、航海史、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大都是以在北极的旅行途中的联想的形式插入的。除了这类“联想式”大框架,洛佩兹还想象到许多细节内容:描写北极光宽大的光幕在空中缓缓移动时,他说,那种优雅宛如“中国太极拳练习者的运动姿势”;描写北极熊时,他想到因纽特人“多腿熊”的故事,以及北极熊与因纽特少妇相恋的故事;描写独角鲸时,他联想到了中国传说中的动物“麒麟”。该作品中的许多议论段落,也是以在旅途中的联想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北极梦》在叙述结构方面的特征是,它兼具游记和传统小说的特色。贯穿该作品厚厚400余页的庞杂内容的线索,是洛佩兹在北美北极地区游历时的见闻、联想和感思。这一主线索使由一篇篇旅行日记组合成的大部头作品有条不紊。游记结构使作者得以描绘出北极美丽与严酷并存的的奇特景观。同时,犹如传统小说一样,这部长篇游记有“引子”和“尾声”。在作品的前言、引子以及主体部分的九章里,作者如写小说一样,设置了不少悬念,描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动物故事和前人的探险遭遇。难怪加拿大著名生态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把洛佩兹誉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叙事作家”。
情感和想象是诗意(文学)语言的双翼。如前文所述,《北极梦》从头到尾情感与想象兼具,因而,该作品的语言虽然“像它所描写的那片土地那样清纯”、朴素,少有华丽辞藻,但却诗意盎然,“令人回味”。从上文所举的简短、零散例子中,洛佩兹的语言特色已可见一斑。下面再枚举一例。他这样述说自己野营时遇到迁徙中的雪雁:
天还未亮,我觉得好像在下小雨。推开帐篷的侧帘,我望见受暴风驱动的天幕,迅疾掠过凸圆月亮的面孔。黎明时分天空可能会变清澈。并未下雨,滴答声是风引起的。暴雨可能会降到其他地方。
半梦半醒中,我再次听到了声响。那尖锐刺耳的叫声,像小猎狗在吠,又像小猪在鸣不平。这尖叫声仿佛又变成了来自遥远体育馆里的高昂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是雪雁的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