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战争之楚汉惊尘
2017-04-20刘汉俊
刘汉俊 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宣部党建杂志社长。曾任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先后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无线电通讯工程系、武汉大学新闻系,博士,正高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篇作品入选中学教材和中考、高考试题;出版个人专著七部。
自古英雄辈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两千多年来,有两个人物一直被人们念念不忘唏嘘不已,永远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评点。
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先是为着同一个目标而携手奋斗,后来又为了同一个位置而厮杀争斗,联袂主演了一场推翻王朝伟大斗争的生动活剧,一幕争夺帝位惨烈战斗的经典戏码,大开大阖地改写了中国历史,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和惊心动魄的程度,史无前例,亦无后例。
他们的结局都很精彩:一个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身份上位的开国皇帝,开创了一个前后长达400多年的王朝;一个虽然壮志未酬、饮恨自刎,但英名流芳千古,成为古来杀身成仁的烈士们所敬重的悲情英雄,也成为历代红颜知己们所倾慕的真心英雄。
他们的志向趋同却性情迥异,人生篇章各有异彩。他们曾齐心协力又彼此征伐,既惺惺相惜又恩怨交加。他们相互映衬,彼此成就,成为中国历史天空上一对明亮的双子星。
是的,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时,楚国曾有阴阳先生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无论是复仇誓言还是一语成谶,“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大秦王朝果真覆灭于楚人之手。率先发动农民起义的陈胜、吴广是楚国子民,起义军打出的国号就叫“张楚”,意在张大、复兴楚国;最终联手摧毁秦朝政权的刘邦、项羽也是楚国后裔。复兴故国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大量的典籍诗文、考古遗存、逸事稗史等,复活着两位英雄的形象。
先说项羽。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身于楚将世家,楚国虽然已被秦灭近十年,八百年楚国雄风不再,但是楚脉不断,项羽正是楚国最后一个战将项燕的孙子,楚将项梁、项伯的侄子。项羽年少时不好学文,虽爱好剑术却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不过从他沉迷于兵法战术来看,还是少有所思的。他说“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长辈闻之大喜,觉得孺子可教,便举全家族之力专教他用兵之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过会稽(今苏州),20岁出头的项羽夹在人群中观望。秦始皇的气派让项羽惊羡不已,他的脑海浮现出祖父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杀的场面,感觉到血管里的反秦基因忽然躁动起来,骨子里有一颗帝王梦想的种子在发芽,他对叔父项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吓得项梁赶紧掩其口。此时,陈胜、吴广斩木揭竿而起抗秦,起义军如燎原之火点燃了被强秦所灭六国的复兴之梦。当起义的浪潮狂飙突进,前锋抵达会稽时,会稽太守想约项梁、项羽一同起兵反秦,没想到一下子触发了叔侄俩久伏的野心,项羽一刀先杀了太守,二人降了太守的全部人马,直接举起了反秦大旗。项羽此舉,显示出他作为贵族之后不甘人下的心气和过人胆识,展示出他做事果敢、心狠手辣的风格。
项羽骁勇善战,是打仗的一把好手,有一股子不服输不怕死的拼劲,常令敌军闻风丧胆。《史记》记载了项羽两次瞪眼却敌的故事,一次是与汉军对垒,项羽披甲持戟单骑挑战,汉军著名神箭手楼烦拍马迎战,“项王瞋目叱之”,竟吓得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躲进障壁不敢再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在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在逃往乌江的穷途末路上,数千汉兵围战项羽,汉将赤泉侯追上了项羽,“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英雄就是英雄,目光如电,慑人心魂。公元前208年,项羽与秦国大将章邯鏖战于巨鹿,为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项羽率部渡漳河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结果是“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正是凭借这种“破釜沉舟”的绝地反击,项羽所部九战皆胜,彻底击败秦军、迫降章邯,致使秦军主力尽失,从此一蹶不振。要知道,这个章邯正是曾杀陈胜、斩项梁、刀劈楚军诸多名将,使楚军七战皆败,令各诸侯国肝儿发颤的秦军猛将。“巨鹿之战”是项羽在历史画幅上留下的辉煌一笔,也成为秦亡而楚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此时的项羽年仅25岁,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秦末之际项羽的“破釜沉舟”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并列为励志故事,一同进入了中国历史的教科书。后世有对联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是那个时代的男神。战马与利器,是那个时代男神的标配。他的宝马乌骓“日行千里”,飞快好比闪电,破阵势如劈竹;他的画戟重若千钧、锋利无比,无数遍地被敌人的鲜血擦洗,冷霜锃亮、寒光闪闪。一个人、一匹马、一柄画戟,搅得周天寒彻,年轻的项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神之一。但他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英雄阿喀琉斯一样有自身的致命伤,“阿喀琉斯之踵”最终夺去了那位希腊军中最勇猛战士的性命,而诸多的“软肋”使项羽最终完败。
“软肋”之一是心软。秦朝被项羽、刘邦合力推翻后,天下只剩了这两位楚汉骁雄。此刻刘邦屯兵灞上,项羽率四倍之兵峙立关中,本来这是围歼刘邦的极好时机,七旬军师、亚父范增数次力谏项羽不能手软,但项羽妇仁慈心,执意不听。他甚至没有想到他的帐下也演起了《潜伏》的谍战片。那天深夜,刘邦让谋士张良约了项羽的叔叔项伯来密见。一见面,刘邦便信誓旦旦地对项伯说,我刘某人本来就是一个农民,一个无所事事、连父母都瞧不起的混混儿,能有今天这个样子就心满意足了,不像您家项王,本是贵族之后代,在反秦斗争中又立下显赫战功,天下非他莫属,您让项王放心,我没有那个野心。项伯呀,您要是看得上我寒门刘家,我愿意与您结成儿女亲家。项伯听了刘邦的表白,信以为真,回来跟项羽鼓噪一番,项羽果然更加放松了警惕。不但如此,项羽还在距离刘邦屯兵仅几十里处的鸿门请刘邦喝酒。刘邦当时的境遇相当于300年前齐鲁两国“夹谷会盟”时的鲁国国君,明知不是对手却不得不从,但脚跟发虚、心里有数的刘邦貌似大摇大摆地赴宴来了。二人虚情假意推杯换盏称兄道弟,酒酣耳热之际,范增几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还请项羽的堂兄弟项庄以舞剑助兴之名想趁机“一失手”行刺刘邦,共同创演了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现场版,但项羽佯装不知。范增之意却被“内贼”项伯识破,项伯拔剑起舞来保护他未来的亲家刘邦,使得项庄难以近刘邦之身。这一切端倪当然都逃不出刘邦谋臣张良的眼睛,他不动声色地呼来大力士樊哙。这个威猛的卫士一手操剑一手执盾,冲破刀丛林立的卫队,旁若无人地进入宴会厅保护刘邦。项羽一见樊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气势,吓了一跳。刘邦赶紧借口说要上厕所,屁滚尿流地逃出鸿门,惊出一身冷汗。正是这一次,项羽心一软,放走了最终葬送自己性命的对手。回看项羽一生,他似乎没有不敢杀的人,为什么独对刘邦“心软”?想必一是英雄观使然,当面鼓、对面锣,英雄决战在战场,不搞暗事、不使阴招,不背负这个骂名。二是轻敌心作怪,项羽天时地利占绝对优势,灭秦的功劳最大,天下舍我其谁?刘邦不过是瓮中老鳖,能往哪儿逃!三是世界观不同,楚汉相争,刘邦一直想干掉项羽,但项羽似乎没有杀刘邦的念头,项羽自认为不能下没有对手的棋,驱赶着刘邦这个老帅围着九宫田字团团转,这才是项羽的乐事。除掉刘邦,天下无棋,项羽有独霸一方之心,无一统天下之力。四是时机不成熟,秦朝大势已去,但秦王犹在,秦兵未尽,项羽需要刘邦共同制敌,且与楚怀王有约在先,待尘埃落定后各分天下。总之,这场惊心动魄危机四伏的“鸿门宴”,让仓皇中的刘邦摸到了项羽的“软肋”。
“软肋”之二是虚荣。灭秦后,项羽气势磅礴地杀入咸阳,有谋臣说关中地带山势险峻、川流阻隔,易守难攻,而且这里地广物美,整个儿就是您霸王的立都之地啊。但项羽不屑一顾地说,我富贵发达了不衣锦还乡显摆一下,就像穿着绫罗绸缎走夜路,哪个能看得见我!胜利的荣耀贲张了项羽的贵族血脉,烧烤着一颗霸王之心。当那个谋臣犯颜进谏说,霸王您这样做不是真正的英雄,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我蔑视你。项羽勃然大怒,果真把这人给煮了。而当刘邦派张良通过项伯给项羽送来“霸王您放心,我不会跟您争天下”的“迷魂汤”时,这个傻大个儿竟感觉良好地一饮而尽了。骄横虚荣之心,使他不知道自己贵姓,更不知道今后的天下贵姓。垓下之战,风声鹤唳,四面楚歌,是项羽领兵八年以来的第一次败仗,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战。蓄势已久的刘邦积七十万大军压境,而项羽只有区区十万之兵抵抗,最后只带了二十八骑杀出重围,而刘邦的五千精锐还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劲头紧追不舍。项羽逃到乌江边上,气数将尽。想当初,八千江东子弟跟随我项羽打江山,此刻却只剩下这群创痕累累的残兵败将,何颜见江东父老啊!英雄气短,来日无长,唯有一刎谢万罪。一腔热血衷肠,满腹爱恨情仇,凝成乌江风寒霜晨月。历史没有如果,但假设一下也无妨。走到乌江绝路的项羽当时不过31岁,而刘邦时已55岁,乌江对面不远,是项羽的家乡,“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放下面子,项羽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倘真如此这般,楚汉相争的连续剧可能还要上演许多集,司马迁的《史记》也会是另一番表述,项羽留给后世的形象也许要逊色一些。但项羽就是项羽,一刀给自己的青春戏杀了青。
“软肋”之三是残暴。仁义者无敌,残暴者无友。项羽一生大约打了七十多场仗,除了最后一仗,几乎战无不胜。勇猛是凶残的代名词,项羽杀气腾腾、威风凛凛,令敌军、友军心惊胆战。残暴行径丝毫不亚于被他推翻的暴秦。作为楚军次将,项羽竟然敢一刀杀了自认为说了他坏话的上将军宋义,还追杀了宋义的儿子。襄城屠城,项羽坑杀全城平民;城阳之战,项羽对居民实行“三光”政策;巨鹿之战,项羽杀得兴起,连诸侯国的盟军都“无不人人惴恐”,吓得作“壁上观”,“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新安之战,项羽一夜之间把秦军20多万降兵全部活埋;攻入咸阳,项羽一刀杀掉早已投降的秦王子婴,继而滥杀平民百姓,像当年秦人一样“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宫一炬,大火连烧三月,只剩一把焦土。虎狼之师所向披靡,但仁义之师更能天下无敌,项羽没有悟出“牧民之道在于安民”的道理。对弱者、降者和无辜者杀伐成性,使他失去了道义,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执政的基础。自古没有暴君安天下的先例,历史不会给残暴者一统天下的机会。
“软肋”之四是多疑。猜疑与多心的人必定没有朋友。刘邦身边,文有张良、萧何、陈平,武有韩信、樊哙、彭越,谋臣猛将的辅佐使刘邦如虎添翼;项羽全凭单打独斗,身边仅有谋士范增和那个吃里扒外的项伯,还有那个空有一身武艺却始终无法击中要害的傻堂兄弟项庄。刘邦采纳了陈平的离间计,成功地挑拨项羽与范增的关系,项羽果然以暗通汉军之名,逼走了这位忠心耿耿的老将,使范增“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分析项羽的多疑,部分地缘自他的贵族血统,对既得利益的患得患失,终日的惶恐不安,必然导致狭隘阴暗、狐疑多端、睚眦必报的心理,不相信任何人。垓下一战,项羽被刘邦亲率韩信、彭越、英布等四路大军围追堵截死捶烂打,孤立无援,无人可求,最后只能仓皇东逃,走上不归之路。
“软肋”之五是自大。少有宏志固然好,但少不读书就可能狂妄自大,缺乏判断能力与人文精神,更别说战略思维了。当范增提醒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但是一进了函谷关却不抢财不劫色,必有大计,你还是赶紧灭了他吧!”但项羽不以为然,终留致命遗患。刘邦是政治家,有着必需的天下胸怀和政治韬略,有着必需的深谋远虑和谨小慎微,而项羽只能算作军事家,虽然武功盖世却鼠目寸光,高傲而自负。一个志在天下、想当皇帝,一个满足一役,或者一域,只想做一方霸王,孰高孰低,在楚河汉界两旁一目了然。项羽的屡战屡胜在为他赢得巨大声誉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他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常常发挥到极致。张狂地排斥他人,无端地猜忌下属,结果是众叛亲离。自古骄兵必败,项羽每仗皆胜却丢了天下。胜利,一旦吞噬了胜利者的理智,失败便在乌江边张开了血盆大口。
性格决定命运,短板决定容量。项羽的这五根“软肋”被刘邦捏在手里,动哪一根都致命。如此看来,项羽是一个“残疾”英雄,还真不是刘邦的对手。古今中外,最后的胜利者不是军事家而是政治家。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敌人是自己。
尽管如此,我们还應该给项羽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项羽都是一个精神价值极其富有的人。他既有独霸天下的远大抱负,也身体力行、奋勇当先。没有项羽的楚,就没有刘邦的汉,更不可能颠覆强大的秦;没有项羽的霸业,就没有刘邦的王业;没有项羽的致命伤,就没有刘邦的帝王梦。他既叱咤风云又儿女情长,被重重围困在垓下,仍然字字滴血、行行淌泪地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首《垓下歌》,何其高贵,几多惆怅!悲痛欲绝的美人虞姬泣泪唱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遂拔剑自刎,忠烈殉情,以断项羽后顾之忧。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堂堂伟岸男儿对爱人既爱且痛的深沉,美艳专情而又刚烈坚毅的女子对夫君以生命相许的贞义,因虞姬的壮烈一刎而成就了爱的崇高与纯洁,令古往今来多少海誓山盟中的爱恋男女们泪奔!坦荡直率不矫情,赴汤蹈火不惜命,爱就爱得深沉,别就别得悲壮,活就活得任性,死就死得壮烈,这就是项羽的性格!饮恨乌江边,引颈向长天,身负十多处创伤的项羽筋疲力尽心灰意冷了。楚地不再,江山易主,美姬不再,情无所依,江东兄弟百战死,东山再起恐无多。男儿柔情,烈士多义,进入生命倒计时读秒阶段的一代骁雄,无不爱怜地把随他出生入死满身血渍的五岁战马乌骓,赐给了欲渡他过江的好心人。然后,项羽凭借一个潇洒的90度转体自刎,把一身戎装满怀雄风凝固成一尊英雄的雕像,铮铮铁骨,铁骨铮铮。乌江一刎,把项羽的高贵定格在最高值。项羽以降,历代英雄豪杰都在他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
项羽是楚的,是虞姬的,更是历史的。项羽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与农民出身的刘邦不同,他是站在六国贵族阶级立场上来反对秦朝贵族阶级的。如果不反,项羽作为贵族后代的利益是可以有保证的,要舍弃既得,需要牺牲精神和无畏勇气,这与同样出身贵族,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屈原、孔子有着本质的不同。贵族所有的先天弱项在项羽身上都有遗传,最终这些天生“软肋”的集体溃烂和痼疾的集中发作,成了他事业的“短板”和人生的“天花板”。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是苍蝇。铁血冷戟霸王心,柔肠侠义儿女情,这就是项羽,一个长处与短处都十分鲜明、血肉丰满、可爱可恨的钢铁战士。躬谢司马迁,握如椽之神笔,蘸浓墨与重彩,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神采奕然的英雄形象和文化符号。
说项羽,必说刘邦。
与项羽相比,刘邦出身微贱。他与项羽一样,也是胸怀大志,曾见过秦始皇巡游,发出过“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这种气魄比项羽的“可取而代之也”略逊三分,但胸怀更宽广、视野更宏阔、城府更高深。他颜值很高,“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既仪表堂堂又奇人异相。他生性仁爱,乐善好施,豁达大度,不是那种专嗜杀伐的草莽英雄。他不拘小节,与民同乐,亲和力强,具备领袖人物的先天条件和群众基础。当亭长时,刘邦奉命往骊山押解囚徒,因逃跑的人太多而完不成任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人都给放了,自己逃亡于芒砀山中。当陈胜率兵逼近,沛县县令想对抗但又害怕,县衙主吏萧何、典狱曹参建议与刘邦联手,县令开始同意又出尔反尔,还要杀萧何、曹参。两人翻墙逃至城外刘邦营中,刘邦向城里射箭携书鼓动百姓造反。民众起来杀掉了县令,开门迎接刘邦,从此沛县成为刘邦的早期革命根据地。这一年,刘邦已48岁。随后,刘邦与项羽奋力攻秦,率先攻入关中,生擒秦王子婴,为推翻秦王朝立下首功。51岁时被楚王封为汉王,率汉军与西楚霸王项羽相持日久、“中分天下”,最后决战垓下,全歼楚军,逼得项羽殒命乌江边。56岁那年,刘邦登上帝位君临天下。
与项羽相比,刘邦有何德何能可以称帝?这是古今之人常常议论的话题。
刘邦与项羽一样,年少时都是不读不耕之流、不安分守己之徒。与项羽相比,刘邦没有一个好的出身,40多岁才谋了个亭长的闲差,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股级干部,起步并不算早。
但是,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豪杰。燕、赵、齐、楚、韩、魏等六国虽已不在,但六地民众仇秦久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引发了天下同心并力攻秦的愿望,应者云集。神州动荡、天下大乱,为刘邦、项羽提供了舞台。英雄相聚,风云际会,中国历史因此而好戏连台。
《史记》对刘邦、项羽的记载,斗争多于合作,这可能是历史的真实。楚汉相争,既是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大比拼,更是两人谋略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大较量。但命运往往更垂青那些有特质的人,刘邦就有不少过人之术。
一是用人术。这是刘邦的第一大本事。得天下后,刘邦在洛阳南宫设宴与群臣弹冠相庆,酒酣兴至,问左右“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左右纷说,似都有理,但没有人搔着刘邦的痒处。他终于憋不住了:“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一段深刻、精辟和经典的自白,给历代政治家们以深刻启示。谋士陈平、武将韩信过去都是项羽的手下,因不受重用、颇受轻慢,才投奔了刘邦,韩信最终还要了项羽的小命。将这些人中骄子拢在自己麾下,刘邦的驭人之术不可谓不高明。
二是怀仁术。当初刘邦决定违抗官命放走囚徒时,一些人深受感动,不走反留,百十号人成了刘邦的家底,刘邦可谓起于“仁”。当秦兵以强势逐北,楚怀王熊心想派兵入关,并颁令谁先定关,就封谁为关中王。项羽势在必得,但是多位老将军进谏楚王说,“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刘邦的“仁”使他赢得了机会,可谓成于“仁”。刘邦每略一地,一定打开牢狱大赦罪犯,安抚当地父老。这些动作,为他赚得了仁义之名。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先攻下灞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多位将领建议杀掉子婴,但刘邦说不,人家都降服我了,还杀他作甚?此举可谓王于“仁”。而后来,子婴却被项羽毫不留情地杀了。项羽的残暴,反衬了刘邦的仁心。刘邦虽然没读什么書,还讨厌儒生,曾把儒生的帽子揪下来往里面撒尿,但他登基后听从儒生陆贾“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天下”的劝告,开始敬重和尊崇儒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赴山东曲阜孔府祭孔的皇帝。刘邦颁布休养生息、轻徭薄赋、释放奴婢、招贤纳谏、孝治天下等政策,可谓仁政。当然,这是后话。也有人说刘邦的“仁”是虚情假意,但如果一个人能假装仁义一辈子,你能说他不是真仁义么?如果一介平民能心怀仁心,当了皇帝还能永葆仁德,你能说他是假仁义么?
三是取义术。先有仁而后有义,仁守内而义主外。刘邦怀仁取义,把自己的军队打造成正义之师。在楚汉两军对垒之际,刘邦亲赴阵前搦战,当面历数项羽十大罪状:“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这篇战斗檄文从义出发,为义而战,可谓字字如匕、句句如枪,戳到了项羽的痛处,也激怒了项羽,刘邦借此宣告自己是天下正义的化身。刘邦的举义旗、兴义师、为义战,为他赢得了高分。
四是严法术。刘邦重视制订法律军规,以法治军、以法治民。每略一地,他警告军队不得侵害当地百姓,不得恣抢财物。占领灞上后,他召集各县官员说:“吾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严明的号令整肃了军纪,安顿了民心,树立了刘邦的威信,于是出现“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而刘邦还不让收受秦人礼物的感人场面,以至于秦人生怕沛公走掉不当秦王了。当上皇帝后,刘邦汉承秦制,颁布了诸多法令,推行依法治国,法制建设保证了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五是隐忍术。刘邦能成帝王之业,与他的能隐善忍有极大关系。刘邦的“忍经”是敢于示弱、决不逞强,表面看似无争,背里磨刀霍霍。最经典的一场戏当是鸿门宴。明知凶多吉少、险象环生,但毅然屈尊前往,能隐能忍的背后是大智大勇。当忍得忍,忍而不发,小不忍则乱大谋。他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学部下韩信不惮“胯下之辱”。当然刘邦也不是一味地忍声吞气、隐忍无度,“隐”是为了“现”,“先忍”是为了“后发”,该出手时就出手。刘邦韬光养晦、蓄势待发,是在等待时机,阵前宣战、垓下决战,都是大爆发、总动员。
六是造神术。刘邦为自己编写了一部关于“龙的传人”的神话。《史记》里记载,“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刘邦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那里赊酒喝,醉卧不起,却被人看见有龙附体;刘邦夜行泽地,听说前面有巨蟒挡道,便拔剑斩杀之,被夜哭老妪暗示为赤帝即炎帝之子下凡。刘邦聚义之初,没有什么资本,常常藏匿于芒砀山中。夫人吕雉给他送饭,凭着头顶上方的祥云紫气,一找一个准儿。此闻一传十、十传百,“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相信刘邦的父母也好,邻居王媪、武负,路上的老妪、老婆吕氏也罢,都不过是刘邦的“托儿”。古代帝王惯用这些小把戏,表明自己命系天赐、君权神授,让天下人臣服。
七是施巧术。奸诈巧取是刘邦的一大才能。早在当亭长时,吕雉的父亲吕公寄宿在沛县县令家中,达官显贵们上门道贺,管事按送礼轻重排席位。没有地位的刘邦一分钱也没带,却诈称“贺钱万”,骗得吕公亲自到门口迎接,这一招果然奏效,喜欢相面的吕公一眼就发现刘邦器宇不凡,不但引为座上宾,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可谓施诈成功。俗话说“兵不厌诈”,在与秦兵、与项羽的争战中,刘邦的施诈术、离间术、心理战、情报战运用得十分娴熟、相当频繁。不光施诈,刘邦还擅长巧取。灭秦战进入最后阶段,项羽指挥千军万马展开巨鹿之战,杀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却不料刘邦精兵快骑,直取秦王,夺得秦之传国玉玺,算是先入关者。此举必然导致了项羽的不服气。刘邦善于取巧,其实是一种高超的智慧与胆识表现。
八是谋略术。从《史记》里看,刘邦用计远远多于项羽,每到关键必设计,每次用计必灵验。二人都是杰出的军事家,但项羽是以征服对手为目的,刘邦是以征服天下为己任。项羽攻城略地、杀人如麻,几无败绩,每一仗打得都很漂亮,强悍的秦兵主要是被项羽打下来的。所以有人赞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而刘邦仅有打下咸阳、受降秦王之功,但他擅长从长计议,从战争一开场就筹划好了过程与结局。项羽重谋一役,在乎战斗之胜负,刘邦重谋全局,讲究战略之得失。项羽虽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却常常布局失策、经纬失序。刘邦虽屡遇狼狈与尴尬,动不动就“复入壁,深堑而自守”,却屡屡失而复得、有惊无险。与项羽斗智斗勇,刘邦总是借项羽之勇克自己之难,以自己之长制项羽之短,虽然不道德,却符合兵法,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战略家的谋略。年龄决定阅历,资历决定资本,一个年轻气盛,一个老谋深算,项羽自然搞不过长他24岁的刘邦。老将剋新锐,应验了那句俗话“姜还是老的辣”。项羽是豪情万丈的伟丈夫,刘邦是心怀天下的大丈夫;项羽谋事,刘邦谋势,在对与错、赢与输、得与失、胜与负、成与败这五个层面上,项羽看重前面三个,刘邦则看重后面三个,城府不同,境界不同,结局当然不一样。历史舍项羽而选刘邦,无疑是正确的。在好人中选能人,在能人中选正人,这是兴国兴朝之要。
自古帝王多英雄。毛泽东说,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这是史家的功劳。
史笔如刀,刀下有情,故事里藏掖着臧否褒贬,史家的价值观决定着民族的历史观。司马迁笔下,项羽虽然没有刘邦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却活得潇洒与率性、尽情与坦荡,比刘邦高贵。《史记》记载说,刘邦被项羽追击到灵璧东睢水上,楚军骑兵追上来,刘邦为了逃命,情急之下竟把儿女们推下车。历史真相是不是这样,无从考证,但司马迁的爱憎却是跃然于笔端的。司马迁还收录了刘邦为报复嫂子当年对他不好而迟迟不封其侄,不善待功臣,好色无赖、拥戚姬而骑周昌的脖子等故事,想说明刘邦既有仁义表象,也有“两面人”表现的复杂形象。再譬如,《史记》里还说,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于广武,派彭越数次堵截项羽的援粮,项王急了,抬来高脚桌,扛来大砧板,把刘邦的老父亲绑在上面,派人告汉王说:“你还不赶紧臣服,我就煮了你爹!”刘邦却说:“我与你项羽都面北受命于楚怀王熊心,拜结过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如果一定要煮了你爸,就请分我一杯羹。”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以仁义之心度刘邦之腹,而刘邦不但不急,反以流氓嘴脸应对,两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品质泾渭分明。如果说二人都有流氓习性的话,项羽充其量是一个小流氓,而刘邦则是一个大流氓。《史记》中的项羽形象似乎更加丰满而正面,他既刚烈勇武,又柔情似水、情意缠绵。宁可壮烈牺牲,决不苟且偷生,羞愧感代表了高贵心、纯洁度。直到生命终结,项羽还不忘将自己的头颅馈赠故人。刘邦和项羽都曾以诗言志。刘邦得胜还军路过家乡沛县,宴请父老乡亲时作《大风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项羽被困垓下,夜闻楚歌,心境凄凉,作《垓下歌》。两首诗赋都有气势,但刘诗是起势、开势,心气高涨;而项诗是收势、颓势,其势有衰,其鸣也哀,多少有些匹夫之勇和儿女之情,能赚足女人的眼泪,但时运不济、气数已尽。因此,在司马迁笔下,项羽是一个有精神、有魅力的汉子,各个侧面都很酷,但整体形象是悲剧;刘邦各個场景都不怎么光彩,但最终光彩夺目。
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是司马迁写成的。他有没有把因李陵事件受腐刑而对汉武帝的怨恨,转嫁到汉高祖刘邦的身上,从而削低了刘邦的高度?我认为很难说没有。不但刘邦受损,秦始皇、吕太后等都受到影响。但是,不可否认,司马迁有一双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以项羽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的没落与以刘邦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崛起。同样是推翻暴秦,项氏集团领导的是一场六国贵族阶级的复国之战、复兴之战,而刘邦是为农民阶级利益而战,是革命的战争。不同的群众基础早就决定了战争的性质、民力的多寡和最终的结局。尽管后来刘邦也形成了新的地主集团,但这不是战争的出发点。项羽的本性,暴露了他作为贵族阶级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刘邦的战略眼光反映了无产者的无畏和对社会本质的认知,看到了历史的走向。一定程度上说,刘邦是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也留下了一部厚重的教科书。一个不知道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后来的革命者、统治者都试图从刘邦身上找教训、找经验。这叫作“以史为鉴”。
刘邦是真正统一天下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不算,充其量是预演。秦灭六国,六国虽不存但人心并不归秦,复兴之梦想从未断绝,族秦之浪潮此起彼伏。秦始皇在位仅11年暴卒,二世胡亥被奸臣赵高所诛,三世秦王子婴只在位46天,“孤立无亲,危弱无辅”,被刘邦约降,后被项羽刀斩,整个秦朝生存不过15年。秦朝的覆灭,内因在于朝纲不振、国力式微,君暴臣奸民反,苛政严刑峻法。刘邦一举平定天下,遂六国之遗愿,延楚国之福祚,施善政良法,济苍生百姓,开创了两汉400多年的基业,为大汉王朝同罗马帝国一起跻身世界强国,准备了足够的政治制度、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此所谓族秦者秦也、兴汉者汉也。
两个人的战争浪激云涌、惊尘蔽天,终结了一个统一王朝,开启了另一个统一王朝。刘邦和项羽,是中华民族史上推动历史、改写历史、创造历史的双雄,不可或缺,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