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豇豆红斑病的显微镜检识别与综合防治

2017-04-20何永梅

科学种养 2017年4期
关键词:霉病染病豇豆

何永梅

豇豆红斑病,又称尾孢灰星病、灰星病、尾孢叶斑病、叶斑病,是豇豆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为害夏播豇豆。

1. 发病症状

①叶片染病。一般多在植株下部老叶上先发病(图1),逐渐向上蔓延。初期病斑较小(图2),呈紫色至紫红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发展后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图3)。病斑大小不等,直径3~18毫米,紫紅色至紫褐色(图4),边缘为灰褐色,隐见轮纹(区别于煤霉病),病、健界限较明显(区别于煤霉病),后期中部变为暗灰色,叶背面密生灰黑色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融合,或破碎穿孔(图5,区别于煤霉病),叶片枯萎,导致大量落叶,严重影响豆荚产量和持续结荚能力。

②茎蔓染病。病斑紫红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图6)。

③豆荚染病。出现较大红褐色病斑,病斑中心黑褐色,后期密生灰黑色霉层。

2. 病原

病原称变灰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图7)多生于叶背,有子座,子座多细胞,灰至黑色;分生孢子梗直立,密集,褐色,每束7~28根,每根具7~8个隔膜,偶具膝状分枝,大小为158~306.9微米×4.95~6.93微米,端平,孢痕大且清晰;分生孢子(图8)针状,直或稍弯,近无色,顶端渐细而略尖锐,基部则较宽而钝圆,但脐痕明显,具隔膜7~12个,大小为62.5~220微米×2.5~4.5微米。

3.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或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季节为害叶片,经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积累,遇适宜条件即流行。在田间可通过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

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以秋季多雨连作地或反季节栽培地发病重。

4. 综合防治

①种子处理。播前用45℃温水浸种10分钟消毒。

②农业防治。收获后清洁田园,进行深耕,有条件的实行轮作。

③化学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中的一种喷雾防治: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4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1∶0.5∶200倍波尔多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28%百·霉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也可选用以下复配剂之一喷雾防治:25%咪鲜胺乳油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80%福美双·福美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300~500倍液等,视病情间隔7~10天喷1次。

猜你喜欢

霉病染病豇豆
夏季当家菜——豇豆
为什么对患水霉病的水产动物用药越多死亡量越大?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Informations pratiques Recettes chinoises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爱 情
临海市2015年柑橘疫霉病大发生调查及综合防治
豇豆新品种连豇3号的选育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毛霉病和镰孢霉病
食饵染病生态流行病系统的稳定性与最优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