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平等的背后是什么?

2017-04-20李楠秦慧

江汉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李楠++秦慧

摘要:努斯鲍姆依据每个人应过上人类尊严所要求的生活,列出十项核心的人类能力目录。核心能力目录包括能力主体的身与心、感性与理性、个体活动与类活动以及个体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各项能力。核心的人类能力是作为有尊严的人的底线能力,是每一个个体皆应具有的能力,也是一个正义社会应该予以保护的能力。能力平等反映努斯鲍姆对人性、人的情感、物种权益及全球正义等的关照,而这些都是社会最紧迫的问题。努斯鲍姆的能力平等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同时,它所具有的直觉主义色彩亦给它带来理论与实践的挑战。

关键词:努斯鲍姆;能力平等;人性尊严;物种的权益;五大发展理念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研究”(13&zp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经济新常态下维护公平正义路径研究”(2015118010201)

中图分类号:B7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4-0083-05

與正义相比,平等似乎是一个概念上更具模糊性、实践上更令人棘手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平等具有很强的可欲性,另一方面又因为平等具有很难的可行性。在可欲性方面,人们不得不将另一个在实践中接触更多、感受更深的概念——不平等——放置于讨论该问题的桌面。在可行性方面,即便实现平等困难重重,但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平等的执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仍旧响彻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当代关于平等问题的关注与争议主要集中于“什么的平等”,对此问题的回答聚焦在福利平等、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福利平等与资源平等均有各自的缺陷,能力平等正是在试图解决这两者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的,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就是此代表。此外,玛莎·努斯鲍姆从“人民(与每一个人)实际上可以做些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的问题出发,建立了一种不同于阿玛蒂亚·森的能力平等理论。

一、平等的选择——能力平等

玛莎·努斯鲍姆的思想赋予她多重身份:古典哲学家、自由主义者与道德世界主义者。她对“什么的平等”的选择也正体现这三重身份——能力平等正是以“人是目的”、人的实质自由以及全球正义为重心。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与努斯鲍姆平等思想相关的三个人,即康德、罗尔斯和阿玛蒂亚·森。努斯鲍姆、罗尔斯和森的平等理论都最终指向康德的“人是目的”,有趣的是努斯鲍姆的平等理论与罗尔斯、森的平等理论的关系。努斯鲍姆与森都倡导能力平等,但努斯鲍姆的能力平等理论又不同于森的;罗尔斯的平等理论是努斯鲍姆所批判的,或者说她致力于扩展罗尔斯平等理论中没有解决的“新的棘手的问题”。

努斯鲍姆赞同森与福利论者、资源论者进行辩论而得出的能力提供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比较基准,即“能力理论的一种相关用途,就是为平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关比较空间的新叙述”① 的观点。但她同时指出森所指向的所有能力均是自由的有价值的分区。自由是森所强调的一种普遍而全能的“社会利益”,而能力——在森看来——只不过是自由的实例而已。努斯鲍姆指出自己的能力理论不同于此:“它致力于发现自由的内容,以十种核心能力的目录作为根本政治权益和宪法理念的基础。”②

罗尔斯将平等的主体限于理性的主体,并置于“无知之幕”之下参与正义制度的设计。理性的主体导致作为公平的正义可能无法解决以下四个问题:如何将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不健全和残障者?如何将正义与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至世界每一个公民?人类对非人类动物负有怎样的义务?人类应为后代留下什么?第四个问题罗尔斯通过“代际正义”有所回答,努斯鲍姆主要针对罗尔斯面对的前三个问题引发的挑战构建自己独特的能力进路——以核心能力目录铺开平等的能力之路。

努斯鲍姆始终在强调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在她看来,能力就是对“一个人可以做些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这个问题关涉人的三方面的能力,即基本能力、内在能力与混合能力。基本能力是个人固有的内在潜能,它让后期的发展和训练成为可能。内在能力是一系列的个人状态,即一个人的特质(品性特点、智商情商、身体健全与健康状况、内在学识、感知和运动的技巧等)。内在能力不同于天赋素养,其发展与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和家庭息息相关。混合能力就是指森的“实质自由”。实质自由就是“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具体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③。一个人能够做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就是要实现能力的运作。一个好的社会(即正义社会)赋予公民以充分的能力并将能力转化为运作。那么这里的“充分的能力”是不是指代上述的基本能力、内在能力与混合能力等所有的能力呢?这显然过分理想不切实际。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必须选择出人类关注的那些能力——关系人性尊严的底线能力。如何选择人类要关注的那些能力?森对能力概念的运用只限于形成比较的框架,并未作系统性的回答,而努斯鲍姆给出了她的作答——一份含有十种核心的人类能力目录,即:1、生命。2、身体健康。3、身体完整。4、感觉、想象和思考。5、情感。6、实践理性。7、依存。A、能与他人生活、交往;能为他人着想。B、具有自尊和不被羞辱的社会基础;能够被当作与其他人具有平等价值的、有尊严的个体来对待。8、其他物种。9、玩耍。10、对自身环境的控制。A、政治的。B、物质的④。

这十种人类核心能力,是“真正的人的活动”的能力,能力的主体是在生命、健康、情感、思维基础上能够运用实践理性从事自由劳动的社会人。核心人类能力以结果为导向,询问其是否与一种遵循人类(以及努斯鲍姆强调的非人类动物)尊严的生活相容。“显然对正义而言,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果程序不能给我们一个与我们关于尊严和公平的直觉相一致的结果,那么,无论程序多么优雅,我们最终都将拒绝任何程序。”⑤ 也就是说,核心的人类能力将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统一——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一个人(能力的主体)能够做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这个推动能力运作的社会基础,即一个正义的社会——被赋予平等价值与人性尊严意义——在某一恰当的门槛层次,对其所有公民保证这些能力。

努斯鲍姆关于平等作了一个双重选择:对“什么的平等”的选择——能力平等;对哪些能力平等的选择——十种核心人类能力。努斯鲍姆提过柏拉图的美诺悖论:如果你对所要寻找的东西一无所知,那么你注定无法找到它。这个提及也正提醒我们要对努斯鲍姆能力平等有所“知”——双重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能力平等的意蕴何在?

二、选择的标准——能力平等的背后是什么?

社会的基本原则由谁制定、为谁制定?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乎正义与平等的问题。努斯鲍姆认为,传统理论家对这个问题的试图性解答,并没有完全关照正义与平等。一方面,传统没有解决三个最紧迫的正义问题;另一方面,在“由谁制定”与“为谁制定”之间,存在平等缺失的问题。三个最紧迫的正义问题都面临平等缺失的挑战,对此,努斯鲍姆一一予以回应。

1. 人:平等的人性

传统理论家都预设缔约者(以互惠为原则)之间体力与智力的大致平等。努斯鲍姆认为,所谓的“大致平等”,忽略了具有严重身体缺陷与认知障碍的人士,他们未被视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而当这种现象被称为不可避免时,这一问题总体上变得更为严峻。“遭受不可避免的命运的打击已是足够糟糕,而因为他人并不给予自己的生活以其真正的价值而遭罪,则更为恶劣。”⑥ 缔约者并没有将残障人士的人权涵盖在契约内,即便这种忽略经过推迟处理(如罗尔斯通过基本原则被设计出来之后的立法阶段来处理这个问题),人权与人性尊严的平等也已经被破坏。

人权与人性尊严关涉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是从人的现实性、人的类特性与人的需要三个方面概括的,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⑦;“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⑧;人的需要即是他们的本性。努斯鲍姆对人的本质的认知蕴涵在她的人性尊严平等的理论之中,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有内在的契合之处。她认为,人性尊严并不是一种硬如岩石的物体,而毋宁是一株“纤弱的幼苗”,人皆具有动物性、脆弱性与必死性,人性尊严的平等既体现在人的动物性与必死性上,也体现于人的脆弱性中。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注,应以“每一个人作为目的”为原则,其目标是为每一个人培育能力与运作能力,而不是将有些人作为手段以促进其他人或全体人的能力。对此,努斯鲍姆批判了功利主义的方法低估了自由的价值,资源(收入和财富)平等的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民众实际上可以做些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而“就我们进入目的领域而言,我们进入越深,我们越有尊严并且越是无价的”⑨。能力平等的方法具有对人的社会尊重、包容与反侮辱的关注,即人性尊严平等意蕴。它(能力平等的方法)将对儿童、老人、精神和生理残障的人的关怀,以及以保护他们尊严的方式满足这些被关怀者的需要,视作任何社会都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因为在大多数社会,这种关怀的忽略是造成巨大不正义的源泉。它要求,任何一个正义社会需要从开始(即在设计基本制度结构时),尤其是在它的首要善理论中,思考这个问题。“能力理论提醒我们,人们拥有正当和紧要的权利主张,要求得到某些类型的对待,无论其周围世界在此问题上做了些什么。即便是在追求最大的总体或平均GDP,或者最大的总体或平均效用的過程中,我们也不可侵犯这些主张。”⑩

可以看出,努斯鲍姆对残障者的平等关怀,即在Being(生存)与Doing(活动)两个方面,具有同他人同等重要的人权与人性尊严——Being:他们是不可被忽略的社会成员;Doing:他们自由地选择可以做些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的需要与能力。对残障者而言,真正的平等不仅仅意味着能进入建筑物和有代步工具。它要求在更大的社会结构中确保他们不再被忽略,而是权利的拥有者。“平等终止了我们总是留意个体之‘缺陷的倾向,而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不能容纳差异性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的不足。”11 为每一个人培育能力与运作能力是一种为消除残障人士“不能为之承担责任的好处或不利方面的不平等”12 而做的努力。

2. 人类:物种的权益与世界正义

我们的世界一般就是指人类世界,这样的指称常常过分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以至于忽略世界的其他积极的生命体。这一忽略造成一种不对称,即人类主宰,动物无权;人类权益理所当然,其他物种无权益可言。即便随着人类的进化,对动物的关注度愈来愈高,也只停留于如罗尔斯般的“关爱”——我们对动物存在伦理义务,但没有政治义务。然而,努斯鲍姆将这种停留向前迈了一步:在这个世界,生命形式的是多元的,很多不同的非人类动物在努力过自己的生活,与人类一样,他们本身可能具有尊严,都有权获得充足的机会来过一种繁荣的生活。因而,努斯鲍姆认为,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正义的对象,都应该得到被法律和制度尊重和支持的尊严。尊严的观念来自平等观念,她强调的平等观念即能力的平等。通过运用能力清单(十种核心能力)来引导那些与动物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这些关系动物的法律和制度或政治原则,用来协调人与动物的关系,使具有感知能力的那些动物都有机会过一种繁荣的生活,这种生活能够与该物种所具有的尊严相称。能力进路“涉及对动物的直接的正义责任;它并没有使这些责任衍生于或后于我们对人类同胞所具有的那些义务。它将动物当作对象和主体,而不仅仅是同情的对象。与功利主义不同,它尊重每一个独立的生物,拒绝将不同生命和不同种类生命的善相加。没有一种生物被当作实现其他生物或社会整体之目的的手段。能力进路还拒绝将每一个生命或每一种生命的多种构成成分相加”13。

能力进路在非人类物种领域的运用涵盖诸多问题,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由哪个国家单独解决,只能诉诸国际合作。这也是能力进路的目标——为人类而形成,关注整个世界,寻求全球正义。

这个世界充斥着道德上令人担忧的不平等,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正日渐拉大。在一国以内,不平等的解决可通过国家的政治结构、制度设计和义务的分配等办法。然而,当不平等的外延扩至全球,解决不平等便变得棘手和尴尬——问题一直存在,解决方案始终不尽人意。譬如,根据阳光丈量国家的边界来设立一个世界政府,然而一个世界政府很可能会过分地抹平国家间的差异,正当的多元性很可能荡然无存。

全球正义问题依然关涉努斯鲍姆的质问,即社会的基本原则由谁制定、为谁制定?努斯鲍姆认为,较贫困国家的处境和残障者的处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根据互利在“大致平等”的基础上制定跨国界的社会契约(如世界政府),对较贫困国家实行“推迟关爱”。“对国家和个体而言,这种策略同样令人反感:它们(或者它们的公民)拥有平等的人类尊严,假如它们有特殊问题,那么一开始就需要在设计全球正义的整个体系方面解决那些问题,而不是事后才去考虑或把它们当作慈善问题来解决。”14 全球正义亦需诉诸能力进路——关照每个国家的尊严,让所有的国家都能实现人性尊严所要求的生活;同时,“当一个国家就各种具体能力确定其相应底线时,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有着一种正当的地位,在一个多国世界内,这种正当的多元性可以得到维持”15。

维持多元国家的历史文化,让所有的国家都能实现人性尊严所要求的生活,这是全球人类的权利。权利与义务同在,为充分享有这些权利,全球人类亦负有共同的义务。有尊严的生活,还应包括全人类共享的干净的水、洁净的空气以及更高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将教育和寿命计算在内,由此产生的国家排序不同于单纯由人均GDP所产生的排序。)在这些问题上,“所有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指所有国家都存在着人类发展的问题,都包含着追求充裕的生活品质和最低限度正义的斗争。所有的国家当前都未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即确保每一个人的尊严与机会”16。

3. 诗:对平等的感性张望

努斯鲍姆对“大致平等”的理性主体(契约制定者)的批评,一方面表明实现正义、平等仅靠理性存在漏洞,这为能力平等提供了人性的与世界的依据;另一方面也表明努斯鲍姆对较弱者(个人与国家)的情感关怀,或者说这种情感关怀引起她对正义、平等问题的再思考——试图以能力进路解决传统正义与平等存在的挑战,即能力平等的背后蕴含着对人的感性的关注。

在走向能力进路之前,努斯鲍姆以诗性正义强调人的感性力量,诗性正义通过文学想象与情感来实现。首先,文学想象基于现实中的经济、政治与法律,具有创造性与真实性的能力,有助于公共推理与批判性反思的孕育,是对片面化理性主体的补充,使人成为感性在场的理性主体。文学想象,“有了它,理性就将为一种看待事物的宽容的观点所指引,理性就是有益的;离开了它,理性就是冰凉和无情的”17。努斯鲍姆认为,文学想象是一种伦理立场的必须要素,其中包含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公正与平等的观念,为社会平等与公正提供了驱动力。其次,情感是形成人的正义感的重要前提,所有的社会都充满了情感,人的情感的外在扩散就是一个社会的感性外现:人的情感具有道德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作用,与社会道德观、社会凝聚力、稳定性息息相关。然而,情感并非总是自动趋向正义与平等,因而,一方面,个人要正确判断情感对现实的反映是否真实和存在意义,即个人要具备情感理性;另一方面,社会亦需要发挥价值引导作用,“一个正义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它反复给人们灌输正确观点和情感的能力,后者会支持对现有善物的分配制度进行广泛的变革”18。

诗性正义之后,努斯鲍姆对人的感性有了进一步强调,她将“感觉、想象和思考”与“情感”作为两种能力直接列入核心能力目录,使其成为所有人都具備的底线能力。她认为,“想象”、“情感”是人皆应具备的平等的能力,其具有双重意蕴——“想象”、“情感”既是人的需要本性,又是实现人的需要本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推向一种非个人立场——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极为不平等的世界上,对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而言,非个人立场的首要意义就是,它把他们个人的悲惨处境与一种他们在世人眼中其实无关紧要的感知混合在一起19——它是对充分人性的肯定,也是对充分承认我们自己生活之价值的基础的肯定。

当然,对平等的感性张望离不开理性的建构,即平等的实现既需要感性关怀(发挥想象的力量;对现世具有情感理性),亦需要制定正义的制度(同时需要感性与理性)。努斯鲍姆在关注感性的思考中给予我们一个走向正义、平等的更为丰富的理论形态。她的思考亦给我们一个告诫——社会应妥善对待个体感性能力的力量,个体感性的能力在人类初入世事时,处于一种初生的或未发展的形态,因此需要来自环境的支持,唯有如此,这些能力才能以一种人性尊严所要求的方式成熟起来。

三、能力平等理论的特点与现实启示

1. 能力平等理论的特点

(1)核心的人类能力具有普遍性、多元性与开放性。首先,核心能力清单是以抽象与普遍的方式被列出来的,所讨论的能力是每个个体都应具有的,是一个正义社会应努力帮助其人民实现的底线能力,其在公民平等与人类平等的范畴内都具有普遍性。其次,核心的人类能力包含多元性,十项丰富的能力清单,包括能力主体的身与心、感性与理性、个体活动与类活动以及个体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各项能力,蕴涵以主体自由为形式的平等、以主体情感(博爱)形式表现出来的平等,以及以主体实践理性形式展现的平等。核心的人类能力推及世界正义,尊重世界的差异性,保护多元主义——尊重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依据特定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推进能力进路;尊重不同物种的尊严与权益,尝试将能力进路用于非人类动物身上。再者,“我们不能将能力视为相互孤立的原子,而是一组彼此互动和渗透的机会”20,核心的人类能力是一种灵活且多功能的理论框架,可被用于不同的领域之中。而且,这一核心的人类能力目录也并不是最终的,如努斯鲍姆所言,核心能力清单是开放的、不断完善的和不断思考的,如果经验表明,该目录缺少了某一人性尊严所要求的生活的必要元素,那么能力目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挑战并加以修正。

(2)能力平等具有直觉性。努斯鲍姆通过强调每个公民应过上具有人性尊严的生活来确定并论证十项核心的人类能力。然而人类尊严是核心的直觉理念,对此直觉理念的依赖使得能力进路比程序进路更具直觉主义。在道德判断与关于人类尊严的成熟的判断中,个体自身的直觉具有不确定性,个体之间的直觉亦具有不一致性,这些不确定性与不一致性为能力进路带来发散性与不稳定性。另外,十项核心的人类能力何以准确界定?特别是人的情感、感觉这一类能力,每个人所思所感皆不同,如何确保每个人拥有这些能力?能力平等的直觉色彩也为其在现实中的实践带来巨大挑战。

(3)能力平等面临实践的挑战。“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它充斥着精神上令人不齿的经济与社会不平等,它迈向承认宽容、个人自由与人类发展的共同标准的进展一直缓慢和不稳定得令人沮丧。”21 努斯鲍姆推动了这一进展,她的能力平等理论吸引了世人眼球,但同时,能力平等理论也面临着如下挑战,第一,一种理想的理论即便富有吸引力,但个体没有被驱动去依照它来生活。第二,个体向往这种理想,但通过任何可行的社会与精神发展过程也没法过这种生活。第一个挑战质疑的是,能力平等在现实生活中能否确保每个个体都接受?一开始就处于底线能力之上的那部分人,他们之间不平等是否就可被忽略?第二个挑战质疑的是,即便不存在第一个挑战,十项核心能力目录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与生态等制度,能力平等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较贫穷国家)何以实践?即便通过社会安排能够实践,又如何确保每个人过上依于直觉的“具有人性尊严的生活”?

努斯鲍姆认为,保护人类能力的责任要靠国家、全球组织和个人共同承担,全世界都有义务保证全体国民能力的安全。虽然她的呼吁并没有消除能力平等理论面临的挑战,但我们正处于一个即将结束的不平等世界和一个正在开始的平等世界之间,“人们应当把政治理论设想为一种发现的事业——即对人类可能性的发现,这些可能性之变为现实则得到这种发现本身的鼓励和帮助”22。

2. 能力平等理论的现实启示

努斯鲍姆的能力平等理论就是站在广阔的全球视角,对人类尊严与平等的可能性的发现。当我们习惯于将平等视为诸如资源、福利等可视化的平等分配时,能力平等的出现敞开了我们思考的新视角:一是思考能力平等本身,二是反思资源、福利平等。努斯鲍姆认为,一种理论应能回应社会现实中最为紧迫的问题——残障者问题、全球正义问题与非人类动物的权益问题,它对思考全球性问题(不平等、社会排斥、贫困等、环境破环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思考也正告诉我们,在追求人类平等的征途上,我们尚不能停止追寻的步伐,“我们的世界需要更多的批判性思考,需要更多常怀敬畏之心的论证”23。努斯鲍姆怀有的“敬畏之心”正是对人本身的敬畏,她思考的视角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既是个体,也是人类。从个体角度看,尊重每个个体的人性尊严,发挥个体的情感理性,强调公民平等,使一切人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感性在场的理性主体。从人类视角看,她将世界公民与物种的权益纳入平等思考的范围,使公民平等走向人类的平等,“发展的真正目标是人类的发展”。24

对当下中国来说,研究能力平等理论对以新发展理念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亦具有启示意义。处于新发展理念核心地位的创新发展,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能力的外现。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协调问题(包括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及国内外),能力平等表现为一种可能性的平衡器。能力平等理论是绿色发展的另一种证明,它指出人的有尊严的生活应具“充裕的生活品质”(包括优良的空气、洁净的水等);强调其他物种的权益,人与非人类动物应和谐共处。能力平等从两方面启示开放发展——宏观上,国家之间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微观下,不应轻视国家间的不平等,因为它有可能“被转化成个体之间基本生活机遇的不平等”25。能力平等以人为本,关照贫困者、残障者和女性等群体,对实现共享发展意义巨大。努斯鲍姆对残障者的正义关怀,对于政府重新设计公共场所、建立容纳差异性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具有启示作用。而在关于贫困者与女性群体的问题上,努斯鲍姆认为教育对这两者都意义重大。因为,如果一个社会使得父母在面临食物和给其孩子提供教育之间的冲突时选择前者,那么这个社会并没有被很好地设计。她认为,即便在非常穷困的地区,教育也必不可少。因为文盲是一种持久的无能力26,在解决劣势和不平等的问题时,教育是最重要的“孵化性运作”27。即便只具备基本教育,也能大大增加人的工作选择、政治参与机会,以及在地方、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与人沟通的能力28。另外,对女性教育(特别是在传统上不鼓励妇女受教育的文化社会中)需投入更多的资源,应承认女性在家里所做的事情是工作,应予以此类工作社会尊严与认同。这些观点对思考我国的教育、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及当下为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都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四、结语

能力平等理论本身即是人类发展与探寻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进展。这种进展使得我们相信:“平等的信条可以实现,并且一定会实现。然而它只有在我们的心灵和我们的智慧取得进步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一平等信条是由我们的先辈传给我们的一笔不完善的遗产,现在该由我们把它传下去,而且要比我们接受它时更加光彩夺目,揭示得更加深刻。……因为现在的一切,反映在它的连贯性表现中,都是相互关联的。莱布尼茨说得好:产生于过去的现在,孕育着伟大的未来。”29

注释:

①②⑩15162023242628 [美]玛莎·C·努斯鲍姆:《寻求有尊严的生活:正义的能力理论》,田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9、50、48、84、12、69、129、128、107、106页。

③[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④⑤⑨1113141825 [美]玛莎·C·努斯鲍姆:《正义的前沿》,陈文娟、谢惠媛、朱慧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3—54、58、91、138、247、175、291、188页。

⑥12192122 [美]托马斯·内格尔:《平等与偏倚性》,谭安奎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1、78、21、5、6頁。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17 [美]玛莎·C·努斯鲍姆:《诗性正义》,丁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27 孵化性运作:指一种能力有可能促进其他相关的能力。

29 [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页。

作者简介:李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秦慧,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胡 静)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论五大发展理念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融合
跨越拉美陷阱: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究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把握“五大发展理念”